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创建了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朝末年以来长达20多年的战乱。

战乱结束了,战乱带来的创伤却远未愈合。

放眼望去,中原地带十室九空、遍地疮痍。特别是战乱的重灾区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出现了大片的无人地带,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心知肚明。他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812个姓氏从一棵大槐树下出发 足迹遍及100个国家

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山西俨然一方世外桃源。

山西地处中原,其地理位置很特殊,它四周被群山峻岭环绕,易守难攻,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巧妙地避开了元末战乱。同时,那几年山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得人们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外地饱受战争之苦的人,听说有山西这一块宝地后,纷纷涌入山西来,定居在这里。

这样一来,当别的地方人烟稀少时,山西的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几乎有“人满为患”的感觉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1380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山西差不多是全国人口的十五分之一。

812个姓氏从一棵大槐树下出发 足迹遍及100个国家

为什么不把山西人迁移到其他省份,开垦无人耕种的良田沃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振兴大明经济?

朱元璋正是这样想的。他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移民屯垦”的建议,“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故土难舍”“落叶归根”,中国人向来就有浓烈的家乡情结。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到异地他乡去过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因此,尽管朝廷出台“免其赋役三年”“户给钞二十锭”的移民政策,但响应者寥寥无几。

大家不愿去,怎么办?朝廷只好出台移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强行迁徙。不但如此,朝廷还使用了诱骗的方式。

于是,下面的一幕出现了。

812个姓氏从一棵大槐树下出发 足迹遍及100个国家

一天,山西洪洞县各地不约而同地张贴了一道告示,声称凡是不愿意迁移到外地的人,必须于某月某日到广济寺大槐树底下集合登记;愿意迁移者,可在家等候。

老百姓看到告示后,信以为真,纷纷前来大槐树下集中,指望来登个记、签个名后回家继续过安居乐业的小日子。三天之内,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竟然集中了10多万人。

结果可想而知,这10多万人在官兵的“护送”下,全部迁移到了中原地区。

据说,他们踏上时生死未卜的旅途时,听到栖息在大槐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哀鸣声,无不含泪对着身边的孩子说:“记住,如果你以后回来,先找到这颗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到自己的家乡。”“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你们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

812个姓氏从一棵大槐树下出发 足迹遍及100个国家

移民开始了。

从1370年开始,上百万的移民从山西各地迁移到中原河北、山东、河南一带。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洪武时期,大规模移民就多达10次。很快,移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392年,迁徙到彰德、卫辉、广平、大明、东昌、开封、怀庆七府的598户移民,喜获丰收,“计当年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11830000余斤,麦苗13180余顷。”

朱元璋高兴坏了,说:“如此十年,吾之贫者少矣。”

在洪武时期之后,由于“靖难之役”的影响,河北地区又出现赤地千里、没有人烟的现象。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再次下令将山西民众迁移到河北地区。

一直到1417年,从1370年启动的明朝大移民才基本结束。

812个姓氏从一棵大槐树下出发 足迹遍及100个国家

近半个世纪以来,无数老百姓离开故土,远徙异乡。其中,光是从洪洞县大槐树这里出发的人口迁徙就有812个姓氏,迁徙区域共涉及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等地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更有甚者,他们之中有一部分还远涉重洋,去了海外,散布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这些移民,如同洒向四野的蒲公英种子,在各地播种、生根、发芽。如今,全球约有近2亿人,声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也使得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朝宗圣地。

812个姓氏从一棵大槐树下出发 足迹遍及100个国家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在大江南北传唱的民谣,是所有山西移民后代心中共同的歌。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明初大移民的记忆》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