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芦笋大扶贫 致富路上一起奔

文/曾威

刘连新携笋农与电商青年秦帅探讨农产品上行事宜

1.人间四月芳菲尽 淮阳芦笋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当年写下名篇《大林寺桃花》时,不会想到几千年后,该诗用来描述淮阳芦笋同样美妙无比。

进入四月,春光里的田野迸发出勃勃生机,位于淮阳安岭镇的生态芦笋种植示范基地也到了繁忙的采摘季节。

刚下过一场透雨,前几天采过的芦笋又按捺不住火热的激情,像孩子似的长高一截,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想起写作文时一个常用的句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虽然“雨后春笋”原指竹笋,但春笋春笋,解释为春天的芦笋又何尝不可呢?

留守故土的大闺女小媳妇、年过半百的大爷大娘、因各种原因收入不佳的贫困户纷纷挎着篮子,拿着剪刀,沿着垄沟,在辽阔的芦笋田里穿梭奔忙,收获喜悦。

这是河南晴耕雨读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淮阳安岭的生态芦笋种植基地,基地用工除了外聘技术员,绝大部分来自当地附近村庄的留守妇女和贫困户,让他们在照顾家庭之余,每天可以获得好几十元的收入。

据基地负责人刘连新介绍,基地目前已发展种植芦笋近三千亩,其中与贫困户签约两百亩,集芦笋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随着芦笋收获期的到来,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4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岭生态芦笋种植基地时,正好遇见刘连新的爱人提着一篮沉甸甸的芦笋从田里走了出来。

“现在的收成怎么样,每天的产量能有多少?” “我们已经采了半个月了,平均下来每天能收几百斤。现在天气好,芦笋长势非常喜人,今天割下一茬,第二天又能长出来不少。基地芦笋种植的年份有长有短,随着后续其它新种芦笋的生长,芦笋的产量会越来越高,能带动更多人就业和脱贫致富。”

刘夫人告诉记者,每年芦笋都有春、夏两个采摘期,现在正好是春笋的采摘旺季。

2.突破层层难关 摸索芦笋种植

电商助力芦笋基地

土生土长的淮阳人刘连新本是一家集体企业的工人,后来因为企业不景气,被迫下岗。为了养家糊口,刘连新这个强壮的中原汉子只好背井离乡,远走深圳打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连新遇见了一位在菜市场做生意的亲戚,聊天之际,才发现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亲戚,虽然每天也像他一样忙碌,但通过几年奋斗,已经有车有房了。

刘连新问:“卖菜有这么赚钱吗?现在什么菜最热销?”

亲戚拿起一根芦笋说:“这个最近卖的很好,只是附近生产基地的数量太少,供不应求。”

刘连新看到那是白芦笋,说:“绿笋不是更好看更好吃吗,为什么不卖绿的?”

亲戚摇摇头:“绿笋更是供不应求,都被大的批发贩子抢走了,哪里轮得到咱们!”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连新从这次交谈中得到启发,决定不再给人打工,准备回淮阳发展芦笋种植业。

刚回到淮阳的时候,刘连新不仅缺土地缺技术还缺资金,前者倒是可以通过协商和学习来解决,但后者就没那么容易了。

为了筹集资金,刘连新四处找亲朋好友去借,甚至还不惜去贷款和变卖家产,在困难的日子里,焦虑心慌,头发一抓掉一把,最后终于筹齐了几十亩地的芦笋种植经费。

接下来就是没日没夜地干活了,为了节约经费,刘连新和爱人齐上阵,平时吃喝能省一分就省一分,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芦笋还是遭遇了严重的病虫害,甚至一度面临绝境。

这时候,刘连新赶紧跑省城农科院找专家求救,在专家们的支招下,芦笋起死回生,令人虚惊一场。

刘连新意识到,打铁还得自身硬,如果自己不懂种植和防虫害技术,单靠远方的省城专家,势必会鞭长莫及,将来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为此,他买来了不少农业书籍,抱着砖头似的大书苦苦学习,白天耕作晚上学习,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半年下来,他惊喜地发现自身的依赖性弱化了很大,自己也成了芦笋种植专家。

通过摸索,他还改良了芦笋,使其通常的“一年种,二年管,三年以后净是赚”变成了:一年种,二年收,三年喜上眉梢头。

3.情系留守人员 带动脱贫致富

贫困户在芦笋基地工作

随着芦笋种植的成功及种植面积的扩大,刘连新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当他看到乡亲们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外出打工,看到留守妇女照顾着孩子老人时,他的心被揪紧了。

刘连新对妻子说:“我想帮帮她们,让她们既可以照顾到家庭又能挣到一份收入。”

妻子明白丈夫的意思,点头说:“明天召集大家来咱基地工作吧,虽然挣的不算高,但至少是在家门口,总比没有收入强。”

消息一经传出,附近村庄的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纷纷来基地报名,芦笋基地里顿时人头攒动。

有一个姜女士,老公偏瘫在床,家里还有三个儿子需要交学费,不能外出打工,她自从来到芦笋基地后,每月可以挣到将近两千元的收入,再加上政府的一些帮扶,极大缓解了生活压力。

还有一位李先生,身残志不残,因为有部分劳动能力,主动提出到芦笋基地工作,一年多下来,经济改善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并成功与附近村庄的一位女士结为夫妻,在十里八村传为佳话。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几个,人们都说刘连新的芦笋基地为大家办了一件大好事,面对赞誉,刘连新说:“咱们是相互帮助,基地提供了平台,大家也付出了汗水,只有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未来的生活才会一天比一天好过。”

4.开展合作模式 变输血为造血

生态芦笋精准扶贫不可低估

帮助十几个贫困家庭脱贫后,随着绿笋的供不应求,刘连新又产生了扩大芦笋种植面积的想法。

他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考虑成熟后,迅速做出了一个大胆计划:寻找芦笋种植合作伙伴,提供种子,保证销路,若是贫困户,免费提供一亩地种子(折合市价约五百元)。

俗话说,财散人聚,由于“处处让利”,再加上人品值得信赖,刘连新的扩张计划迅速得到了乡亲们的响应,芦笋基地在当年就扩展了两百亩之多。

大家成了合作伙伴,干活的积极性更强了,都愿意以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去投入到事业中去,对待每一棵芦笋简直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

面对田野里热火朝天的笋农们,刘连新兴奋地说:“一开始还有人说我傻,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对的,因为一定要让大家挣到钱,让他们觉得你在处处为他们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人心。”

“芦笋是一种营养很高的蔬菜,被不少国家誉为‘黄金蔬菜’‘国宴必备菜’。多年来,芦笋罐头在国际市场上也一直畅销不断。我觉得未来芦笋的市场还会持续热销,等把芦笋基地布局好,下一步我还打算带领大家做芦笋深加工,还打算通过电子商务卖到世界各地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让淮阳特产真正插上腾飞的翅膀!”谈到明天,刘连新信心满满。

据了解,刘连新和他的晴耕雨读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的“晴艺”品牌商标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并已向国家农业部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站在这片广阔的芦笋地里,放眼望去,一株株芦笋破土而出,在春风中舒展着身姿。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在这个洋溢着生机的种植基地里,到处都是农户们采摘芦笋的忙碌景象,让人不禁想起宋代著名诗人武衍所写的那首《芦笋》诗来:

春风荻渚暗潮平,紫绿尖新嫩茁生。

带水掐来随手脆,櫂船归去满篝轻。

竹根稚子难专美,涧底香芹可配羹。

风味只应渔舍占,玉盘空厌五侯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刘连新和他的晴耕雨读,和他的晴艺牌芦笋,一定能在淮阳这片沃土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