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木棉红 1995年

■万山红遍 2011年

■峡江扬帆 2011年

■金沙江 2009年

“希望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钻研得更深入。”何俊华谈创作:

“何主席”是青年艺术家何俊华这十几年来被叫得最多的称呼,而这其中的原因是他担任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达12年之久,十几年来,省青年美协也走出了许多艺术界“大咖”。何俊华卸任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后,转身继续探索中国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我还年轻,还有进步的时间和空间,希望未来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省文联主席许钦松如此评价:“何俊华对水墨语言的掌握和发挥显得极有分寸,很具厚重感。”这也在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何俊华30多年的水墨探索成果。下周, 纪念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暨“河山锦绣——何俊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即将在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举办,何俊华借此向大家展示他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60张作品全面解剖30多年艺术历程

收藏周刊:大家看您经常出席各种展览,从各方面支持青年艺术家,但您极少办个展,请您谈谈此次办个展的初衷。

何俊华:此次个展对我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先生给了我极大的支持,他说我从广东省美协主席职位卸任后,人生迈过了青年的台阶,我未来创作应该有前瞻性和规划性,因而建议我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举办个展,展览反映广东建设新貌的作品,而我的粤北山区、从化温泉、开平新貌等作品也与改革开放的城市建设风景相吻合,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广东青年艺术家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总结,我也要在这方面做一个代表,给社会一个检验。对我个人来说,展览更大的意义在于一种寄情,我怀念已故的恩师,同时也是感谢所有在我的艺术道路上给予支持的前辈和老师。

收藏周刊:展览收录了多少作品,以哪个时期的创作为主?

何俊华:展览会展出约60幅作品,有三米长的大画,也有3厘米的小画,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多年。最难能可贵的是,上世纪80年代,关山月、黎雄才等大家曾给我指导,让我对岭南绘画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此外,陈金章、梁世雄、陈章绩、郝鹤君、刘斯奋、许钦松、李劲堃等也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诸多建议。

收藏周刊:您自己如何看待这些作品?

何俊华:可以这么说,这些作品全面解剖我近四十年的艺术创作历程,有的作品体现了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的风格,也有现代转型的作品,这些作品同时反映了我对中国画的追求。我以前临摹了很多大家的作品,比如古代的范宽,王原祁,现代的黄宾虹、傅抱石,这些大家一直是我学习和主攻的方向。最近十年,我在创作中加入了丙烯、水彩、水粉,我想从中探求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元素结合的道路。当然,这些创作有新的面貌,也有不成熟的一面,不管怎么样,我感觉自己还年轻,还有前进的空间和时间,能让我做进一步的追求和钻研。

未来主攻红色系列创作

收藏周刊:具体来说,您所探求的中西结合的方式是怎样的一种创作?

何俊华:我在中国画方面主要有两个创作方向,一是纯水墨领域的探索;二是红色系列,我力求在淡墨中体现出多种的对比,追求的是如何能在这样的对比中完美体现点线面,将中国的传统散点与西方的焦点置于同一个画面,加入西方绘画原料,画面上的墨更活,更灵动,那一抹红色能给人带来活力和希望。所以,红色系列是我的主攻方向。

收藏周刊:为何会有将西方绘画元素融入中国画的想法?

何俊华:我从六岁开始学画画,一直到18岁左右,都是在学西方绘画,也就是说,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受西方绘画的影响。这种探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些想法,并进行了简单的尝试,中国画的矿物原料与西洋画的丙烯混杂在传统的宣纸上,这种色彩的结合产生了奇异的效果,画面有很强的厚重感,在灯光的折射下,呈现出异样的美,近十年的山水系列就是这种探索的结晶。

收藏周刊:有些画家终其一生追求传统中国画的真义,会否有人质疑您的大胆创新?

何俊华:这种创新确实收到很多反馈,主要来自艺术界的前辈和收藏家。有人说我胆子太大了,画面上用这么多颜色,能协调好也不容易,并认为我还年轻,这一课题可以深入研究下去,也是年轻画家的一个榜样。收藏家的反馈是很多人喜欢这样的风格,能给人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感觉到希望。

收藏周刊:这种创新依托哪些学术理论?

何俊华:我的创作还是中国画,我个人认为,学术是技法的载体,我的风格现在几乎没有人探索,久而久之,便也成了我的自己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是前人所没有的,但我自己还不满足,希望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做到更完善。

简介

何俊华

1962年生于广州,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现任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关爱艺术家公益促进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上世纪80年代师从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

名家点评

何俊华对水墨语言的掌握和发挥显得极有分寸,很具厚重感。他的激情的奔涌意志的张力尽情地统摄在厚重之中。在厚重中显示力量,在厚重中升华情感。众所周知,水墨语言在中国画中是一个难点和关键点,对它的把握尤难,许多画家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为此而作不懈努力。对它的把握之难在于:不够则生,过之则滥。水墨语言有其先天(即艺术共同体成员认同)的既定状态,各位画家在各大自调用和临场发挥中发生了相异的意外之趣,这种趣味性让习俗的既定的水墨语言灵动起来,产生了别样的新鲜感。当然,这种异化的分寸把握尤为困难,过火了会让欣赏者产生另外的排斥性,过于稳定则缺乏冲撞力而趋于平庸。水墨语言应融会在整体表述中而成为一种知识形式,否则便会陷入一种表面的花样翻新,让偶发的漫无边际的任意流淌沦为浅层的“玩弄”。可以看出,何俊华在这方面下了许多的苦功,显示出他在这方面的成熟。

——许钦松 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先说技法,从岭南画派里走出来的何俊华,固然从一开始就走着不同于古人的路子。但走到今天,他已经摆脱了早年师承的路数,而朝着博采众长的方向进取。而尤其难得的是,与当下其他画家相比,他也同样拉开了相当距离,技法运用上显得既直接简明又丰富多变。事实上,经过长期的探索与锤炼,他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貌。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并不容易,是一个画家成熟的重要标志。至于前文所说的,面对意境的营造和精神升华的课题,俊华也同样表现出一种可贵的自觉。无论是青绿、朱砂,还是纯水墨作品,也无论是俯角、仰角、远视、近观,他都力求在精神的、诗意的层面上把握物象,而摆脱单纯的写实追求,然而又不是如古人那样高蹈出尘,不食人间烟火,始终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由衷热爱。可以说,他追求的精神,就是通常所说的时代精神。

——刘斯奋 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联原主席

展讯

纪念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暨

“河山锦绣——

何俊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

展览地点: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

展览时间:4月26日-5月10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