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第一次。有些记忆,任岁月流逝,依然灿若星辰。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第一次走向边关界碑的战士。他们的故事,或许离都市的我们很远,但他们的“第一次”界碑巡逻,却是属于戍边军人独有的珍贵记忆。

头顶边关月,心系天下安。对于边防军人而言,这样的“第一次”源于他们内心那勇挑强军重任的使命,诠释着他们用双脚丈量祖国边境线的执着信念,也述说着他们用热血和青春捍卫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

4年多前,编者曾踏访高黎贡山边防一线,近距离感受过守防官兵的坚强毅力、豪迈气概、无畏担当。今天,让我们透过两位新战士的视角,再次走进这里。

——编者目标31号界碑:徒步“走读”高黎贡山

■韦启位 刘思琪

陡峭山崖上,官兵们互相帮扶,奋力攀爬。

67公里山路,来回要走三四天

位于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平均海拔3700多米,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迹罕至。

有一群边防战士常年驻守这里,守护着中缅边境的7块界碑,他们就是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十八连官兵。

4月10日,该连9名官兵在指导员任伟带领下,对中缅边境31号界碑进行定点巡逻。首次参与巡逻的新战士邱猛、刘辉难掩兴奋——为了这一天,他们等待了许久。

通往31号界碑的巡逻路,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全程67公里。途中,官兵要翻越数座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山,来回一趟要三四天时间,考验着官兵的信念和意志力。

“走一趟31号界碑,也许你就能读懂边关。”在前不久的一次主题教育课上,连长鲍文祥这样说。

从那时起,“到31号界碑巡逻,做一名真正的勇士”,成为全连新战士内心的渴望。

有一天,邱猛鼓足勇气敲开了鲍文祥的房门:“连长,让我参加巡逻吧,我什么苦都能吃!”

“巡逻31号界碑,对体能素质要求很高……五公里武装越野,你可得冲进前10名!”听到这,邱猛立正敬礼:“我一定加强训练!”

为了心中的梦想,邱猛说到做到!

3月底,在上级对全连新战士的体能考核中,邱猛、刘辉的五公里武装越野成绩双双名列前茅,率先成为巡逻31号界碑的新战士。

刘辉在溜索渡江。

纵身一跃,快速“飞”过江面

清晨,官兵们冒雨向31号界碑进发。

细雨绵绵,阵阵寒意。没过多久,一个考验便摆在了邱猛、刘辉面前。

抵达阿路底村,大老远就听到江水的咆哮声——只见崖壁之间,怒江奔腾而下。由于江水落差大、湍流急,没有舟桥,为了节省时间、保持体力,大伙儿通常是溜索渡江。

“打起精神来!要想抵达31号界碑,就必须溜索渡江!”队伍前方,指导员任伟大声给大家鼓劲。

江面上,一条光溜溜的铁索,随风摇摆……第一次参加巡逻的邱猛、刘辉,神情顿时紧张起来。

之前训练中,他们都曾借助工具练习过溜索。但此时此刻,面对湍急的江水,两人还是心里有些紧张。

“一定要牢记动作要领,训练时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老边防、上士张诚龙一边示范溜索动作,一边叮嘱他俩:“溜索最能锻炼心理素质,一定要克服胆怯心理!”

溜索台上,张诚龙熟练地将溜索架挂于溜索上,再将安全绳从溜梆孔中穿过,系于腰间和臀部。确认安全牢固后,他身体略微后仰,双手紧握溜梆,两脚一蹬,纵身一跃,快速“飞”过江面。

随后,几名巡逻官兵依次溜索渡江。邱猛望着对岸向他招手的战友,在任伟帮助下,小心翼翼地套上锁扣,双手握住安全绳,两眼一闭,顺着钢索向对岸滑去……几十秒后,邱猛安全抵达对岸,战友们为他鼓掌叫好。

紧接着渡江的刘辉,就没有那么顺利了。滑到江心时,溜索架突然卡住了,任伟立即传授他自我解困的方法。在战友们的鼓励声中,刘辉拽住钢索一点点向前挪动,终于抵达对岸。

翻越赤撒拉山口。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渡江之后,巡逻分队即将翻越戛腊底山。

这里峰峦叠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原始森林中没有路,官兵们排成一路,在陡峭山崖间奋力攀爬,举步维艰。

夜幕降临,在两棵栗树前,任伟下达“宿营”命令。

因常年风蚀雨摧,这两棵栗树的躯干底部,形成了一个天然树洞,可容纳八九个人。每次巡逻至此,这里便成为供官兵们歇脚、休整的场所。

天色完全暗下来,大家吃了几口野战食品,便投入到宿营准备工作中。官兵们找来一些松软的树叶垫在地上,再铺上睡袋……

距宿营地不远,任伟正带领几名战士,砍下一些干树枝。“野外宿营,必须篝火不熄,一来取暖,二来防身。”他点燃柴火,讲起老班长的一次经历。

一次,巡逻官兵在前往43号界碑巡逻途中,夜宿林间。凌晨时分,大雨浇灭了篝火,没想到,官兵们竟遭遇狼群袭击。

当时,大伙儿都在酣睡,多亏担任警戒哨的上等兵邱旦史及时发现,举枪射击……

那一晚,任伟有意安排邱猛、刘辉参与值班“守火”。他俩瞪大双眼,丝毫不敢懈怠。“巡逻守防,战胜恐惧、培塑毅力,这是巡逻官兵必须攻克的第二关。”任伟说。

第二天清早,巡逻队继续向着山顶进发。5小时后,沿着崎岖的山路,官兵们攀上海拔3600多米的一座山峰。

山巅冰封雪裹,寒风刺骨。

“战友们,加把劲!界碑就矗立在前方不远处的最高峰上。”下士杨潇的喊声在山间回荡,战士们的眼中,闪现出一丝兴奋。

周总理的那声问候,永远回荡官兵耳畔

午后时分,巡逻队行至考赤撒拉山口。在背风处的山洞内,官兵们背靠着背,嚼起压缩干粮。

利用休息间隙,任伟讲起一个故事,战士们一下子听得入了神。

那是上世纪50年代,高黎贡山的片马山口,迎来了一支驻守小分队,在山顶设卡守防。

这里终年积雪,补给十分困难——断水了,官兵们饮雪解渴;断粮了,官兵们啃树皮、草根充饥。凭借钢铁般的毅力,一茬茬官兵始终坚守战位。

1963年除夕夜,哨所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执勤战士小张拿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亲切有力的声音:“我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呀!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同志们辛苦了!”

一时间,这位年仅19岁的战士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手握听筒,他热泪盈眶,使劲点头。那一年,片马山口哨所被国防部授予“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的称号。

那句来自周总理的问候,迅速传遍了千里边关哨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坚守在祖国边防一线的守防官兵,忠诚履行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使命。

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守防条件已今非昔比,但保边疆、固边防的使命没有变!

“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扛起戍边使命,勇挑强军重担,当好新时代边防战士。”任伟的一番话,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翻越海拔3600多米的矢孔山,官兵们顶风冒雪,强忍高原反应,历经3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31号界碑前。

面对庄严神圣的界碑,那一刻,邱猛、刘辉和身边战友紧紧相拥。

望着界碑上,那象征祖国主权的“中国”两个红色大字,邱猛和刘辉庄严地举起右手……

“走近界碑,才能真正读懂边关;走近界碑,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界碑,就是亲爱的祖国!”谈起那一刻的感受,邱猛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图片摄影:韦启位、赵 坤、陈大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