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年轻女博导上演现实版“变形计”

浙大年轻女博导上演现实版“变形计”

赵春晖,浙江大学信息学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工过程监测、故障诊断、质量预测与控制,糖尿病血糖监控等。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获首届自动化学会青年女科学家奖,现为IEEE senior member。

她却说,一开始,并不想做一个“书生”。

一起读读她的“变形计”。

梦想“办公室女王”

浙大年轻女博导上演现实版“变形计”

小时候的赵春晖,说起来算不上一枚“逆天”的女学霸。

赵春晖的爸爸是工人,妈妈是农民。

在这样一个“工农结合”的家庭里,她见证了父母的起早贪黑和填补日常空隙的零工与农活。虽然家庭算不上富裕,但赵春晖的父母全力支持她的学习。初中时为了练习听力要购买录音机和磁带,赵妈妈把家里攒下来买牲畜的钱全拿了出来;在赵春晖考虑是否升直博时,赵妈妈更是向她隐瞒了父亲胸部和腰部的伤势,IC卡的通话中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你能往下读就读,我们永远支持你”。

这份支持对赵春晖来说,就是她所有梦想的起点。好好学习也就成了她回报这些所有不容易的最好选择,“因为农村的女孩子,更容易看到父母的不容易吧”。

而要说起梦想,那时的赵春晖对“科学家”并没有什么念头,她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是女白领们穿着制服踩着高跟鞋在写字楼里进进出出,“也许是电视剧看多了吧,那噔噔噔的脚步声总是在耳边响起。”

一篇论文成为人生之变

浙大年轻女博导上演现实版“变形计”

在东北读书期间,赵春晖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都是王福利老师。而师徒俩的真正“结缘”,还要从赵春晖的一篇论文说起。

刚升入博士的赵春晖,第一次自己摸索完成了作品,满怀期待又充满忐忑地把文章交给了王福利,可是迟迟没有得到反馈,“用度日如年来形容当时的心情真不为过。”两个礼拜后,王福利把赵春晖叫到了办公室,对她说:“对刚刚步入博士阶段的女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我感到很惊讶。”听到这句话,赵春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除了鼓励与表扬,王福利又具体指出理论方面的几处缺点,让赵春晖回去修改,然后试着向全球华人智能控制大会投稿。这次投稿很快得到了录用,这给了赵春晖莫大的鼓励。

她开始循着既有的思想点继续摸索,进行更严谨的推导、论证和结果的补充完善,并尝试向国际过程控制领域知名期刊投稿。在读博士期间,赵春晖发表了10篇SCI论文,这些论文都是在和导师一个个“下午座谈会”上一点点改出来的。“现在回头看看第一篇文章,就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点,非常感激王老师对我的处女作给与的鼓励,在这个鼓励下我才会有后续的一系列成果”。

之后在王福利的建议下,赵春晖先后前往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后。在这期间,赵春晖也遇到好老师,得到了很多帮助,回国后,浙大的孙优贤院士更是给了赵春晖极其丰富的发展机会。“能遇到这么多的好老师,真是我的幸运。”

挺着大肚子准备教授申请答辩

浙大年轻女博导上演现实版“变形计”

加盟浙大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的过程更是充满了苦乐。2014年的夏天,赵春晖第三次发起“冲击”。PPT展示不断在信息部、校级专家面前演习、修改。那段时间,她每天忙到夜里12点多,就连她先生也一起陪着“奋战”。精益求精终于换来了成果。“在火车上得知优青评上的那一瞬,百感难言。”而这次评选之后迎来的教授申请,怀了孕的赵春晖是挺着大肚子为答辩做的准备。

可这所有的执着,并不等同于只顾埋头干事。赵春晖并不认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研究工作需要秀出来。”在孙优贤院士的鼓励与带领下,赵春晖经常和国内国际学术同仁进行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圈内的影响力,让自己的研究工作被更多人知道,并碰撞出新的火花。

已参加过多次国际国内会议也做过许多大会报告的赵春晖笑言,虽然做不了伶牙俐齿的“办公室女王”,但她却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向世界展现自己。

文:《浙江大学报》学生记者 陈亦欣

图:浙大校报及网络

原文刊发于2016年10月21日出版的第609期《浙江大学报》二版(有删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