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看壹周 记者夏天 实习生牛炳秉 摄影/葛雷

农民,多年前曾是穷困落后的代名词,而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今天,却成了很多人眼中一份有出息有前途的职业。

4月上旬,苏州市统计局公布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显示,越来越多的有学历、有技术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农村事业中。而目前苏州已累计培育了12307人新型职业农民。

新农民,不仅学历“新”,想法、做法都很“新”!

懂经营有情怀,就是今日农场主

奥迪车,使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黑色卫衣,蓝色牛仔裤,交换联系方式时首先问微信号……这番模样的徐斌,竟然是个如假包换的农民,着实让人意外。

当然,这个农民的过往不简单。2003年从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他一度做外贸服装生意风生水起。在亲友支持下,他创建了3000平方米的外贸服饰批发市场——苏州胥口服装市场,通过线上网络信息推广结合线下实体批发,创下了半年营业额破千万的奇迹。

然而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建立一个自己的农场,让家人和朋友们重新找回最自然舒适的田园生活,呼吸最纯净清新的空气,品尝最安全健康的菜肴,让城里人也羡慕农村人,同时能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不错的收益和安逸的生活。

2013年,家庭农场开始起步。徐斌看到了梦想实现的曙光。说干就干,他全身心投入到家庭农场创办中。凭借从事外贸服饰批发挖到的“第一桶金”,他在东山镇流转承包了100亩土地,规划、设计、建造家庭农场。地处东山东太湖边的“东山东湖农场”,于2013年5月14日,在东山工商分局的支持下领取了营业执照。

这是一块废地,荒废多年,坑洼不平。他动员曾在畜牧局工作三十多年的父亲,和务农数十年的母亲,一起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开荒”中。他们平整土地,从农科院引进品种优良的果树,果树下面种蔬菜和茶树,养上成群的鸡鸭。农场的东面,他们挖了好几个鱼塘,有专供垂钓的,也有养殖蟹苗的。鱼塘边,建上好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可吃饭,可休憩,也可以过夜。短短几年时间,荒地竟然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农场。

重归农民的日子,格外惬意。前段时间茶树刚冒新芽,徐爸爸掐了最嫩的,手炒了几两碧螺春,只供农场里自个儿喝喝。没有大棚,农场里的蔬菜全是最时令的,山坡上种着,鱼塘边也种着,间或夹杂着苹果树、黄桃树,仿佛每个角落里都透着新鲜。

前几年,徐斌搞过土地认领、果蔬认领和家庭菜箱,积累了一大批固定客户。这两年,果树慢慢长大,客户越滚越多,光靠自己农场里小打小闹,有点供不应求了。徐斌把目光投向了农场周围农户身上,这些农户往往有技术、有产量,缺乏合适的销售渠道。

2016年,徐斌把他们整合成了苏州市吴中区东湖农场专业合作社,旗下一共有8个会员单位。合作社把会员单位的产品整体包装销售,并创立了两个子品牌——丑鲜生和御洞庭,前者专营生鲜类的家庭厨房产品,后者则销售东山特色农产品。一年多下来,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时常有非会员单位要求加入进来。

也是这一年,徐斌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身份识别,他成了苏州最早被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之一,东湖农场也被苏州农职院挂牌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从那天起,他成了许多新型职业农民的引路人。两年多来,东湖农场一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到访。每次遇到这些对农业农村抱有极大热情的年轻人,徐斌就由衷地感到欣慰:“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和目标,给他们培训起来也特别带劲。”

了解生活的吃货,才种得好地

平时一身西装,可一站到大棚里,就情不自禁的撩起袖子开始干活,干着干着就忘了时间……

这是姚科伟的日常,在昆山天福生态果园里,他既是负责人,也是痴迷于农活的普通农民。和瓜果为友、与土壤为邻,10年醉心于瓜果田间,他硬生生从一个“白面书生”熬成了皮肤黝黑的大叔。

出生于1980年的姚科伟是土生土长的昆山花桥天福村人,他上学的年代,当农民是最没出息的职业。姚科伟读的是苏州工艺美院的古典家具专业。毕业后,为了生活,姚科伟做过很多尝试——在路边摆过烧烤摊、当过泥水匠、在外企当过普通职员。

2008年,农村土地流转承包。当时工作已经稳定下来的姚科伟做了一个震惊全家人的决定——辞职,回家种地去。

他承包了100亩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从此他开始天天泡在田里。本以为在农村长大,种地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可真正等到自己上手,却有点欲哭无泪。“以前家里种地都是小打小闹,哪有过一下子100亩的规模。而且那时候还不像现在,现代化程度很低。”回忆起那段时光,姚科伟的脑子只有两个字——辛苦。

他意识到,要规模化种植肯定不能像祖辈那样,全靠老传统、老观念,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新的种植模式。于是边学边种,在农技站的技术支持下,他总算掌握了一些农业技术。五年后,姚科伟加入了天福生态园,专门从事蔬菜种植。这时,他开始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姚科伟结识了上海哈密瓜研究所的专家,品尝了他们种植的哈密瓜。他惊讶的发现,这些在上海种出来的哈密瓜无论口感还是品质都比新疆长途运过来的还要好,而在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江浙沪并不适合种植哈密瓜。

“我们不但能种哈密瓜,而且还能种出特别好吃的!”姚科伟决定要把哈密瓜引进过来。为了培育哈密瓜,他三天两头就往上海哈密瓜研究所跑,“他们今天怎么弄,我就明天跟着模仿,等学会掌握了技术,回到昆山再传授给其他人。”

2012年7月,天福哈密瓜基地正式成立,同年10月第一批哈密瓜上市,被一抢而空。之后,许多人都知道,天福的蜜瓜好吃,就是难买。上海、苏州的大批客户蜂拥而至,却经常一瓜难求,甚至必须提前预定才行。

而此后,除了开始的一味模仿,姚科伟开始跟上海哈密瓜研究所一起研究怎么改良筛选品种,迄今为止试种的哈密瓜品种不下50个,每年的产量近10万。而有的品种上海研究所种植的成功率只有50%,姚科伟却可以达到90%。

除了哈密瓜之外,姚科伟还引进了樱桃番茄、水果黄瓜、水蜜桃、枇杷、小南瓜等果蔬品种,如今的天福的果蔬四季不断。作为昆山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优秀代表、昆山市政协委员,姚科伟最高兴的事情有两件:“一个是马上就要拿到农学的本科学历了,另一个是大家都喜欢吃我种出来的蔬菜水果。”

学美术的多肉党,住帐篷当“花农”

“这些是虹之玉、吉娃莲,这个是千佛手,还有这个露娜莲,这个名字好,叫静夜……”说起多肉,看起来文质彬彬的90后小鲜肉江健飞瞬间变得侃侃而谈。近年来花卉市场里掀起一阵“多肉”小旋风,迷你的身材,肉肉的体型,让人爱不释手。也正是因为这份“爱”,江健飞一毕业就开启了自己的“花农”生涯,而他此前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农家基因。

2015年6月,从学校毕业的江健飞回到了家乡苏州吴江,可能是因为学习美术专业的原因,江健飞对美好的事物都有着难以拒绝的情愫。从头几次买几盆玩玩,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就像“集邮”一样,多肉这种“萌萌哒”植物让他由衷感到喜爱。

随后,他从多方了解到,这类多肉植物在中国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市场,于是便萌发了创办多肉植物培育销售公司的想法。据江健飞介绍,有不少多肉植物购买玩家都会慢慢升级为收藏家甚至投资者,多肉植物很多“中毒党”甚至豪掷数千元买“肉”。“对于不喜欢的人它可能一文不值,但对于研究较深的,即使花千金也会忍痛下手。”

苏州吴江区八坼农创村,因良好的政府政策和产业集聚,大量的苗木、花卉养殖企业蜂拥而入,下定决心创业的江健飞经过多重考量,把多肉的种植大棚选在了这里,在村子中包下了2亩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起初,江健飞采购了十几个多肉品种,查阅学习多肉相关的科普资料,对不同种类的多肉植物进行了种植实践,死一批学一批,慢慢摸索培育的诀窍。“多肉的根系很特别,一般的植料是不能养活的,不同的品类对植料的要求、气候、温度的条件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的江健飞,俨然成了多肉植物的培育行家。

要说起创业中最艰辛的过程,江健飞笑了笑,“其实也谈不上艰辛,那就是——睡帐篷。”大棚修建好之后,江健飞陆陆续续进了一批苗圃,虽然还没遇到什么盗窃事件,但出于对各个“萌宝宝”的责任心,他还是在大棚旁搭起了帐篷,不分昼夜地照看苗圃。也因为这种尽心尽力地看护,时至今日,他种植的多肉植物已经从原来十几种发展到现在的300多种。

除了精心培育种植,打开市场也是谋求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今,江健飞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在网络销售,因为多肉消费群体主要是年轻白领和大学生,他通过微信宣传、网店销售的运作,慢慢打开了苏州本地市场,把多肉从农村大棚送到了千千万万热爱多肉的城市家庭中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