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在校遭欺凌直至工作延续10年,她不再沉默将带头者送入牢狱》的新闻中,王女士备受欺凌将近10年,最终忍无可忍将一位带头诽谤者送进监狱,为自己平反。近年以来,愈来愈多的校园霸凌事件让我们发现校园霸凌已是常态,每一个被霸凌者的身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很多人感慨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孩子会如此残暴不堪地对他人做出这样的事?今天,学堂君就想跟大家来探究下隐藏在霸凌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什么是霸凌?

霸凌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1]


校园霸凌的方式主要有:肢体性霸凌(肉体上的欺凌行为),言语霸凌(让被霸凌者感到不舒服的语言如辱骂、嘲弄、恐吓等),性霸凌(让被霸凌者在性别认同或性上感受到的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或痛楚),关系霸凌(在同一团体中,联合其他成员孤立、无视、离间或排挤被霸凌者),网络霸凌(利用手机或网络等手段方式污蔑、毁谤被霸凌者)。[2]



霸凌从何而来?


原生家庭

专制型及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容易引发学生的不良行为。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要么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习得暴力和攻击行为,要么习得消极忍受的应对方式;而在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无限宠溺,没有底线和原则,孩子会变得目无法纪、冷漠残酷,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3]


例如在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事件中,受害的孩子承认自己也曾遭受过副班长的逼迫喝尿,该副班长的母亲则认为孩子是被冤枉的,她认为其他孩子嫉妒副班长学习好。从案例中可以推测出该母亲有可能就是一位放任型的父母,导致了孩子无法无天的行为。



挫折-攻击理论

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学家认为,霸凌这种恶意攻击行为绝不是随便发生的,它的出现有一定规律。当人们遭受了挫折却无法向其根源发泄时,可能会转移目标向他人攻击。但遭受挫折并不一定代表会攻击他人,还需要攻击线索作为媒介。


在伯克威茨的实验中,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结果显示当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 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可以被当成攻击线索,使人们增加了电击的次数。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推测有些霸凌者可能是因为挫折加上攻击线索才产生霸凌行为的。[4]



误会与偏见

误会和敌意常是由于偏见和刻板印象造成的。刻板印象是我们对他人存在一些肤浅而呆板的认识,偏见则是带有贬义的刻板印象,比如种族偏见和歧视。霸凌者通常存在显著的偏见如瞧不起他人,歧视他人外表等等,从心理特质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极有可能有高自尊(死要面子)、高自恋水平(我最独一无二)和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我即正义)。在许多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少年大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甚至觉得“其他人被打是活该”。[5]


归因理论与认知矛盾理论

人们偏向于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最简单和直观的解释。霸凌者通常会把错误归到环境因素和受害者身上,从而减轻自己的责任,就是所谓的归因理论。在霸凌中,多数的霸凌者容易失去自我认知,在后期的反思中仍会认为自己并不过分,而是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受霸凌者身上,以尽量避免受到外界道德的谴责。


当行为与内心出现不一致时,人们总是会通过补充、调整或无视,来减轻认知矛盾,从而保持价值体系的连贯性。霸凌者在面对“认知矛盾”时,也就是纠结于霸凌行为的道德性时,更偏向于想办法消除内心矛盾。像是接纳他人给出的霸凌的借口,譬如“此人做过坏事”,或者相信自己在做正义的事情。[6] 像是在《重庆女生太邋遢被5同学围殴打成十级伤残》事件中,殴打同学的原因竟是因为受害者不注重个人卫生而引起同寝室其他女同学“公愤”,该例子里的霸凌者正是通过将原因推脱到他人身上以减轻罪恶感。



从众心理-接纳与服从

在群体规范的强大压力下,个体会屈从于同群体的一致性,达到彼此行为规范高度吻合。


校园时期,在形成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想要得到集体的认可和喜爱,因此更容易跟随集体行为。根据调查,“跟随同学一起欺负”是霸凌的第三大原因。为了得到群体认同,即使意识到行为的不对依旧会选择加入,这就是服从。接纳指的是霸凌者接受了霸凌的借口,从而实施霸凌。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受害者做过什么坏事。但由于这种信息的模糊性和难求证性,还有“确认偏差” 的影响,学生听到的次数越多、信息的来源越有威信,就越确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6]


 在文章开篇的案例中,王女士深陷校园霸凌,因她自称一个被打碎的杯子要300万的小事件,被传播开来,从班上到全校性的攻击目标,即使一再解释并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语依旧没有用,就因此度过如同梦魇一样的饱受霸凌的生活。正是当中的从众心理与确认偏差影响,导致了又一起霸凌事件的发生。

最后,学堂君想说很多时候霸凌者并没有意识到其行为已经对他人造成深刻的伤害,或者已经将其攻击行为,视为习以为常的一种同伴互动方式。特别是在其深层认知里,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正常的互动和交往方式”,是一种希望被接纳、融入群体,获得某种认可的方式。其次,霸凌者缺乏正确的认知加工方式,即正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式。年龄越小的孩子,因为认知的局限,其往往缺少足够的相关知识,认知成熟度较低,存在着大量错误的认知图式,对霸凌行为的形成有不正确的归因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成为霸凌者,也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受到霸凌的人脱离苦海,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与大家共勉之。


学堂君

每一次看似随意的霸凌背后,都站着一个静静作乱的缘由。某些霸凌者可能知道自己不对,但却控制不住TA记己啊!作为老师家长,可以根据霸凌行为背后的原因来更好地帮助霸凌者改变错误的行为;而作为普通学生,我们可以以此反省自己是否也产生过类似的错误认知和邪恶念头。

插播一则小调查:最近睡得好吗?帮忙做个问卷可好~~?

https://www.wjx.cn/jq/22795042.aspx  点击链接参与【壹心理·睡眠质量问卷调查】,谢谢!

原作者名: 小不点

转载来源: 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转载原标题: 我只是开了个玩笑,怎么就毁了他的一生了?|校园霸凌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