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某一天,陈凯歌和一群人在电影学院打篮球,他们一群人组建了一个篮球队,除了陈凯歌还有张丰毅等人,当时很多人在外面围观,我的一个同学,个性比较直来直去,等到陈打完球往外走的时候,突然跳上去问:陈导演,你现在筹拍《刺秦》,有什么想法?

陈好似没听见,边走边看左右,我那同学又问了一次,他才说道:没什么想法!

当时他目前方,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步履矫健,前挟《霸王》之余风,目下又筹拍史诗巨片,传梅尔吉布森正要找他拍《双城记》,正是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即使目空一切,在我看来,也只能称羡不已。

可没曾想到,时代一转,陈凯歌的末日就来临了,《风月》口碑一般还尚且算作小波折,而《荆轲刺秦王》就是一场电影票房的滑铁卢!从此以后,他就不再恢复当年的辉煌顶点。

其实,无论是《风月》还是《刺秦》,都是他呕心力作的结果,这都失败了,他心理异常难受。记得他在《刺秦》首映式上,手里拿着一个气球,装模作样的跟观众互动。我当时真替他难过,如此之史诗巨片首映,居然跟一个三流影片一样让导演上台玩气球!?

放映结束之后,一片观众骂声,随即召开的座谈会,几乎搞成了对陈凯歌的批斗会,在观众座谈会上,陈凯歌既没认输,也不敢坚持己见,狼狈不已。

老实说,现在回想起来,观众当时现场提的那些意见,还真是不怎么样,典型的没看懂。我始终认为,《刺秦》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失败归失败,但绝不是烂片。此片极力营造类似于黑泽明《乱》《影子武士》等影片之氛围,虽然力有不逮,但是戏剧张力还是不错的。

不过这场变故之后,他仿佛一下子找不到主心骨了,信心已经动摇,赖以生存的“电影哲学思考”必须让位给“商业电影逻辑”,他一下子就如同高空失足,推出了一部什么也不是《温柔地杀我》,此片极为失败,波及到他的《双城记》也告落空。

一路走来,发现他最大的问题是被人绑架,被名望绑架,原本是一个那电影讲道理的文艺导演,却偏偏要将自己改造成商业片导演,企图一次又一次的获得《霸王别姬》的辉煌,可是历史规律一再起作用,那就是“成功不可复制,而失败则一再轮回。”

他自己,和他周遭的世界,一再给他所谓的机会,一再的相信他能重现辉煌,却一再的失败,这里面其实一直把他当做一种工具,一种名利场上的工具,他自己,他的金主都想在一次又一次的赌博中翻盘,一次性找回当年戛纳的辉煌,失败了又逼迫他认错,改造,他自己也不断的去尝试,试图讨好观众,可是就没有人停下来想想,他到底想说什么,自己想说什么?

抛弃这一切,将他打扮起来,捧上神坛,让他一次又一次去装模作样的作法求雨,可是天空就是一滴雨也下不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