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毁湿地5000亩,招来3个厂”,这教训太沉重)

这脸打得太痛。

▲4月16日,水磨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水磨溪河道被工业园区破坏。图源:新华每日电讯。摄影记者:黄豁。▲4月16日,水磨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水磨溪河道被工业园区破坏。图源:新华每日电讯。摄影记者:黄豁。

长江岸边2万多亩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近1/4被推平建工业园,珍贵的湿地生态遭到毁灭性破坏,但园区却仅有3家企业入驻——《新华每日电讯》日前曝光的重庆石柱县西沱镇“湿地自然保护区‘变形’记”,让很多人倍感痛心。

报道称,在明知该园区大面积侵占自然保护区的情况下,当地多年来并未停止建设,面对上级环保部门的整改要求,仍在加紧建设和招商引资,并试图通过调整保护区规划让“生米煮成熟饭”。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这是《后来》里的歌词。事实上,有些事物也一旦毁坏就难再,比如湿地。遗憾的是,石柱县将数千亩湿地变成“工地”,留下大笔生态欠账。“毁湿地5000亩,仅招来工厂3家”的离谱情形,更是用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下的“巨亏”,为这类破坏敲响了警钟。

▲无人机航拍长江边的石柱西沱工业园。图源:新华每日电讯。摄影记者:张海舟。▲无人机航拍长江边的石柱西沱工业园。图源:新华每日电讯。摄影记者:张海舟。

就现实来说,湿地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它跟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被称作“地球之肾”,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长江来说,那些大大小小的湿地也是其“毛细血管”。

可前些年,湿地遭人为破坏不是什么“新闻”。早些年,还有地方明确对湿地围垦、滩涂的宜农宜建开发给予奖励补助。石柱当地毁掉约5000亩湿地,也跟当年不重保护重开发的背景有关。

饶是如此,其破坏的态度之莽然、后果之严重,仍让人惊愕:长江石柱段湿地自然保护区2009年设立,就在当年,该县就把规划建设西沱工业园区提上了议事日程,哪怕重叠面积多达约5000亩。2011年该工业园启动建设后,当地还不惜征地拆迁3个村安置5534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累计投入20多亿元。

毁了这么多湿地,折腾了这么多人,砸了这么多钱,最终落地工厂就3家,很讽刺。涉事园区那块“三峡移民生态工业园”的招牌,也像是黑色幽默——虽然让人笑不出来。

▲目前已成烂尾工程的一家环保设备厂房。西沱工业园目前仅3家企业入驻。图源:新华每日电讯。摄影记者:黄豁。▲目前已成烂尾工程的一家环保设备厂房。西沱工业园目前仅3家企业入驻。图源:新华每日电讯。摄影记者:黄豁。

如果说,过去“开发冲动压倒生态保护”之下的湿地破坏,算是“历史遗留问题”,那如今拒不整改,还企图玩变通将“生米煮成熟饭”,则不啻为将错就错。

早在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6年12月12日,国务院还公布《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明确要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和终身追责机制;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复。

在此背景下,不纠错却玩变通,是对教训的不思汲取,而非“曲线自救”。这也理应迎来问责“回音”。

▲4月16日,水磨溪湿地注入长江的河口已经被推平(无人机航拍)。图源:新华每日电讯。摄影记者:张海舟。▲4月16日,水磨溪湿地注入长江的河口已经被推平(无人机航拍)。图源:新华每日电讯。摄影记者:张海舟。

据了解,当地本来要给当时的多名官员处分,“但处理文件还没看到。”考虑到遭破坏湿地的修复成本之高,还有当地的后续做法,有关方面也当启动更彻底的问责,给公众以交代。

“毁湿地5000亩,招来工厂3家”,是对不顾地方生态条件实际的短视型发展的警示,也是对湿地破坏的警醒。对此“典型案例”,更多地方应引以为鉴,更多地解锁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而不能再让生态给畸形发展“让路”。

张海桐 本文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张海桐_NN905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