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纪念日之际,张学良分别用中文、英文发表抗日演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张学良义正言辞地痛斥了日军在东三省的暴行。明令东北军不得抵抗的张学良,为什么会发表这样一段演讲?

2013年3月20日,美国纽约邦翰斯拍卖行举行了一场历史资料拍卖会,其中包括张学良的大量旧档案,以及张学良的随从里昂拍摄的大量照片和视频。

当时,一位杨姓苏州商人以280万美金的价格拍下了这批资料,其中就包括张学良的这段英文演讲。在杨先生对外公布的这十几秒的视频中。

显示拍摄方为Movietone News(早期以制作新闻短片闻名的美国福克斯公司旗下品牌,在美国的存在时间为1928年-1963年),拍摄地点是在北平张学良官邸,片头标注为“张学良首次发表抗日演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占领沈阳,张学良当时在北京协和医院与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1932年3月14日,中国政府盼望了不知多少时日的国联调查团,终于抵达了刚刚经历了“一二八” 战事的上海。4月9日,调查团到达北平,北平的东西长安街挂满欢迎代表团和反对日本强占东北的旗帜和血书。

在调查团下榻的北京饭店,巨幅的白布一落到地,上书中文,下书英文:“欢迎公正严明的国联调查团”、“中国人民为公理而死,绝不承认丧权侮国之条约”。在北平期间,张学良会见了调查团并介绍情况。

上述张学良抗日演讲视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的。视频中,张学良身着军装,带有浓重的东北口音,时不时出现停顿。

张学良在演讲中斥责日本对外宣传东北不是中国领土的说法,宣言东北三千万人民愿意为他们的故乡奋斗到最后一个人,同时也奉劝日本不要一意孤行,停止暴力。这段演讲,既像是一种抗战宣言,同时更像是一种对国际舆论的表态。

《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副主编、张学良研究专家王海晨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说。

“视频应该是1932年4月,在北平欢迎国联调查团的宴会上拍摄的。当时国联带来了很多专业的器材和拍摄团队,所以才会如此清晰。而张学良之所以会停顿、结巴,很可能是在背稿子。”

资料显示,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队的“不抵抗”是出自张学良的命令。那么,在1932年国联调查团到来之时,为何张学良在视频中显示出比较强硬和鲜明的抗战态度呢?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认为,张学良当初选择不抵抗一方面是判断失误,“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到这次事变是全面侵略东北的开端。”另一方面,张学良寄希望于通过外交、国际仲裁等其他解决方法。

王海晨对金光耀的看法表示认同:“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有过很多次的挑衅事件,比如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这次日本制造的柳条湖事件(即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认为和以前一样。

这也是普通的挑衅事件,认为不应该过度刺激日本,给他们更多的口实。”另外从现实角度考虑,张学良在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成为北平军分会委员长,新增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政治实力达到巅峰。

但是,因为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事宜,张学良对东北事务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战后入关的大批东北军没有回防,1931年张学良为了讨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调部分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了东三省兵力的进一步空虚。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选择了放弃抵抗,保存实力,“因为在张学良看来,打是打不过的。日本当时取得了朝鲜,可以源源不断输送兵力和物资,而南京政府当时是不会支援张学良的。”

王海晨说。另外,当初张学良东北易帜时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谈判中有一个条件:东北归顺南京后,所有的外交问题交由南京政府来解决。这也是促使在九一八之初,张学良要和蒋介石步调保持一致的原因。

“张学良在九一八中的态度和选择,争议太大,很多问题也只是采取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已。但在讨论和评价的时候,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而不是从现在人的后设视角出发。

张学良当时一部分从形势出发,一部分为个人实力考虑,也有一部分是个人的视野局限,种种要素共同促成了‘不抵抗’的结果。但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来,他之后意识到犯了错误,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弥补,要不然也不会有西安事变。”王海晨这样评价道。

张学良晚年时回忆道,“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于凤至两次帮张学良稳定权力:张作霖死后秘不发丧

于凤至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两人1915年结婚。

张学良在晚年说:“我跟我太太(指于凤至)啊,我不喜欢我的太太,我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此相反,于凤至在临死前一年(1989年)说:“我生是张家的人,死是张家的鬼。”于凤至说这话时,与张学良离婚已25年。

张学良于凤至结婚照,局部翻拍。

于凤至对张学良的爱,不仅体现在婚姻生活上,也体现在对张学良事业的支持上。她不是一般的贤妻良母,她是有主见、有决断的知识女性,常常辅助张学良处置政事,甚至可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于凤至回忆说 :

“在有不决之事时 ,他常和我相商,我得以在旁提出建议,他常采纳我的建议。这是我们两人从少年相识,到以后相处,他对我的学问很欣赏、很倚重我的结果。”

在两个关键时刻,于凤至帮助张学良稳定了权力。

于凤至

【张作霖遇害后提出“秘不发丧”】

1928年6月4日晨,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将张作霖炸至重伤。张作霖被送到沈阳“大帅府”五夫人的住处小青楼,军医官抢救无效,于9时30分死去。

大帅遇难,张学良又身在华北,东北形势岌岌可危,日军可能趁机发起侵略,张家大权也有可能旁落。为了稳定局面,于凤至提出“秘不发丧”的建议。她说:

“当东北军政要员齐集帅府议事时,我想到重要的是需要汉卿回来主持,才能继承掌权。所以,我提出一切都要等汉卿回来再议各事,先不能公布大帅死讯。在大家同意下,汉卿回到沈阳才发布大帅的死讯。”

随后,奉天省公署发表通电:“主座由京回奉,路经皇姑屯东南满铁道,桥梁发生炸弹,伤数人,主座亦身受微伤,精神尚好。”

为了掩人耳目,于凤至、五夫人等还请了英国医生,假装为大帅疗伤。厨房每天照常往小青楼送饭,鸦片和水果也按时更换。日军天天派人“慰问求见”,五夫人则浓妆艳抹,与其从容周旋。

“秘不发丧”的办法让日军摸不清张作霖的真实情况,因此,他们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未敢轻举妄动。

13天后,张学良从关内启程回沈阳。在此多说一句,他为何延迟13天才返回?张学良的侄子张闾实回忆:

“‘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大伯(张学良)虽在天津,却找不到他人。部队都慌了,是寿夫人(即大帅五夫人)出来安抚部队,并派人到所有可能的地点去找。”

张学良回来后,立即进行部署,把各项工作都做了妥善的安排。6月21日,正式发表张作霖逝世的消息。

【处置杨宇霆常荫槐事件】

杨宇霆、常荫槐是张作霖的老部下。张作霖被炸死后,二人不把张学良放在眼中,经常飞扬跋扈,对张学良动辄训骂。每当张学良向杨询问情况或发表主张时,杨都不耐烦地说:“你不懂,别瞎掺和,我会做决定。”

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杨宇霆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不应该服从蒋介石,因此与张学良酿成新的矛盾。

与此同时,也有人向张学良告密,说杨宇霆、常荫槐等人串通谋反,让张学良深感威胁。

1928年,张学良(右)与杨宇霆(左)在奉天督军处合影。

至于如何处置杨、常,张学良犹豫不决,于是找于凤至出主意。于凤至回忆说:

“很多人向汉卿报告杨的谋反罪行, 汉卿则因为杨是大帅的重臣, 并且两人有一个时期曾在军旅中一起相处,对杨如何处置一直犹豫不决。汉卿就此事问我。

我说:‘中国有句老话:当断不断,必受其害。首先要查明他是谋反夺权公然勾结反叛军头,还是仅仅自视才高,怕你处理事务不当而争相处事。

如果是前者,就要迅速除掉他,因为日本在旁,正窥伺要动,决不容内部有乱。’汉卿采纳了我的建议,遂派人调查……汉卿决定除掉杨宇霆以及他主要同党常荫槐。我反对杀人。汉卿用银圆掷正反面决定,三次都是主杀的面,似是天意。 ”

1929年1月10日晚,杨宇霆、常荫槐被张学良在大帅府老虎厅枪杀。按于凤至的说法,“杀了杨、常,除了内患,稳定了汉卿的领导权”。不过,现在也有学者对该不该杀杨、常提出质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