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珍惜这个词儿听过很多,随便看点什么,都可能看到这个词的身影。

 

“你要学会珍惜,珍惜爱情友情,珍惜生活生命,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宝贵。”

 

但是对我们中的很多人,要hold住珍惜这种感觉是很困难的。像凤姐在宝玉黛玉闹了别扭和好后说的,“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怎么昨儿又成了乌眼鸡?”这种奇妙的感觉,通常只在经历过失去之后,才变得明确而强烈。

 

在吵翻了天之后,可能才觉得昨天还觉得不可容忍的问题,和今天关系失和的痛苦比起来根本微不足道,但昨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就忍不了呢?

 

在一个讲述姐妹争夺同一个情人的故事中,姐姐曾为了失去这个情人而差点丢了性命,爱情强烈到失去他就活不下去,但当最后妹妹自杀之后,她的痛悔是那样强烈,她拼命摇晃着死去的妹妹,恨不得只要妹妹还是从前那样生龙活虎的活着,她可以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爱人让给她。在失去妹妹之前,失去爱情就足以杀死她,而在失去妹妹之后,新的需求产生了,比爱情更重要更强大的需求,在之前因为拥有而不显得是需求的需求,那就是生活要素的平凡构成,妹妹的存在。

 

在真实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俯首皆是。当孩子好好的,他的磨蹭,他的不理想的学习成绩,他的各路小毛病,都成了了不得的大事,而当孩子有一天真的出现了问题,这时候,我们可能才会痛悔和不解,自己当时是怎么了,为了一个作业,一次考试成绩,大动干戈把孩子往绝路上逼,为什么这么不懂得珍惜,孩子身心健康是多么宝贵!

 

为什么不懂得珍惜?也许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为什么没有能力珍惜?

 

珍惜在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hold住自己的能力。

 

在应该予以珍惜的东西面前失控,得陇望蜀,想要更多,这也许不完全是我们不知感恩的错。也未见得是我们有意识的贪婪。根据心理学理论,既然人的需求有可能存在优势等级,层次上的自动排列,那么一个优势欲望得到了满足,自然意味着一个次级欲望被引入视线,提上日程,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而在新旧满足的交替中,我们倾向于把已有的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如果我们不必为它们而努力或奋斗的话。食物、安全、爱、赞赏、自由这些一直存在着的、没有缺乏过或被渴望过的东西,倾向于不仅不会被注意到,而且甚至于会被贬低、嘲笑甚至诋毁

 

而正是这样一种可怕的倾向,经常让我们忘掉了一个事实,是那些最平平常常、最长久被满足、最不让我们当回事的东西,而不一定是我们心心念念求之不得的东西,才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最不可以失去的满足,最优势的选择排序。

 

但是要记住这点似乎很难,因为我们也许容易对到手的东西和得到的满足很快失去感觉和动力。这意味着,反过来说我们腾出了全副精力,更容易对新的需求和目标全身心的投入。假如这个新的目标和需求的满足,和已有的满足发生冲突,会对已经得到的东西有损害的风险,那么我们出于这种对获得之物的贬低的错觉,和全心渴望新满足的强烈,就很容易忽略对获得之物的价值体验,忽略它的重要性。这样我们在失之必要的考量和谨慎的情况下,对新满足的追求就可能带有膨胀和失控的性质,也就是通常而言的任性和不留余地。

 

也许这段话真的是对我们状态的精准描述:“人类容易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忘记幸福或视之为理所当然,甚至不再认为它有价值为了能够再一次体验幸福快乐,也许有必要先去体验一下失去他们理所当然地拥有的东西以后的感受。只有体验了丧失、困扰、威胁甚至是悲剧的经历之后,才能重新认识其价值。

 

而我们经常的谆谆告诫,要懂得珍惜,事实上从技术操作的层面上来说,也许就是锻炼一种有意识,锻炼有意识的重复再体验获得之物价值和美好的能力。通过自己意识上的可控,调节自己注意力的感受方向,对已到手的美好保持一种心理上的欣赏距离,或者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失去的感受想象,再一次因距离体验到它的宝贵。

 

这种对获得之物的意识,总是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并能以欣赏的、体会的眼光,持续的体验它的价值,也就是珍惜——在真实的失去之前,如果能有意识的锻炼这种能力,也许就能避免真的失去。在我们被一个一个新的欲望驱动的同时,也许我们能够控制的,就是运用我们的认识,有意识的尊重我们得到的,评估和平衡新欲望中可能存在的破坏成分。

 

珍惜的能力,让我们不至于自大和失控,一心追逐新欲望,而对此可能造成的损失想也不想,只在失去后才大惊失色的说,怎么会这样,这可不是我想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