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抗震精神激励未来

10年回首,张培鹏发现,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向地震灾区驰援挺进时,那一刻迸发的强大能量,其实也构成了他人生的“震中”,余波穿越时光,始终回荡心间。

瓦砾堆下搜寻幸存者

时间回到10年前的5月12日。

那个初夏午后,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当天晚饭时分,刚入伍5个月的武警陕西总队汉中支队机动中队战士张培鹏,听到一阵阵紧急集合的哨声。

在通报了灾情之后,张培鹏被抽调进入临时成立的第一梯队,“只给10分钟的准备时间。”张培鹏和其他官兵迅速上楼,打好背包,整理好个人物品,集结、上车、出发。

“我们坐在卡车上,分成两排,背靠车帮坐着,车厢外面是篷布。”张培鹏昨向三秦都市报记者回忆道,“战士们相互依偎着,没人说话,也没人睡觉,随时准备投入到抗震抢险中。”

5月13日凌晨3点,张培鹏一行抵达宁强县青木川镇。这座地处陕西西南角的小镇,在大地震中遭受重创。

“我印象最深的是天气很热,人们却穿得很多,有人穿的是棉服,他们已经把家里能够拿的都带走。他们不是痛哭流涕,而是一句话不说,比较麻木,低着头往前走。”张培鹏被安排在一处由彩条布搭建的露天安置点,他的第一个任务是拆除危房,在坍塌的瓦砾堆里搜寻幸存者,同时搬运房内的物资财产。

青木川是古镇,房屋大多是年久的土坯房,墙体约两层楼高。通往外界的公路都被摧毁了,大型机械进不来,拆除危房全部靠手工完成,“一些没有被损坏的瓦片,还得保留下来,以方便灾后重建。”

“不让借来的余生虚度”

余震不断发生,危房如果不尽快拆除,很可能随时坍塌,造成更大伤害。

“在确认瓦砾堆下没有人之后,用绳子将墙体拉倒。”危险的事发生了,正在张培鹏紧张搜寻幸存者时,离他不远处的战友冲他大喊一句,“墙倒了,墙倒了!”

张培鹏当时愣了一下,抬头一看,墙体已经开始倾斜,“我奋力往远处跑,刚跑几步,听见身后轰隆一声,我被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往前推,脚下完全失去了重心,一个踉跄,摔倒在地,身后是滚滚灰尘,什么都看不清。”

到此时,张培鹏方才深刻地意识到,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非常可怕的大灾难,“救援越深入,这种感觉越强烈。”

他更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武警战士,唯有穿越这重重险阻,才能将生的希望带给绝境中的百姓。

离开青木川后,战友们都跟张培鹏开玩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每每此时,张培鹏都会沉默,“不让借来的余生虚度。”他说,10年来,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到中级士官,再到专业岗位士官,时刻被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励着。他觉得,“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才是对过往的最好纪念!”

本报记者宋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