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一号”在轨测试工作过半 初步结果符合预期

徐锡伟(左)与亚克·兹洛特尼克签署合作协议

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12日讯(记者 习淑祎 摄影报道)5月12日下午,中国地震局联合国家航天局召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徐锡伟与IUGG地震与火山电磁学跨协会工作组(EMSEV)主席亚克·兹洛特尼克(Jacques Zlotnicki)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司长胡春峰发布了“张衡一号”在轨测试初步结果,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发布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数据管理应用政策及卫星服务抗震救灾防震减灾的有关情况。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卫星计划在轨测试期为6个月,目前在轨测试工作过半。根据《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研制总要求》和《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大纲》, “张衡一号”在轨测试大体上划分为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数据质量评价等3个相互交叉的工作阶段。

初步分析认为,“张衡一号”入轨以来已经完成的各项测试功能指标总体满足工程设计要求。除常规测试外,针对 “张衡一号”的特殊要求,开展了地震带轨迹匹配捕获、平台电磁洁净度测试、平台及载荷工作互扰、平台及载荷多种工作模式切换等专项测试工作。星地测控、数传、地面数据传输链路稳定可靠;任务规划和指令编排上注链路正常,数据处理流程不断优化,具备各载荷各级数据处理能力;数据管理能力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截止到5月12日零时,“张衡一号”卫星安排了2个阶段的全载荷观测任务,配合在轨测试任务,累计取得0级、1级和2级数据文件数据文件38万个,数据量8.22TB。

利用“张衡一号”在轨数据,初步获取了地球地磁场总场以及南北向、东西向、垂直向三分量分布,对比了同期欧空局SWARM的B卫星观测和IGRF全球分布图,其趋势和主要特征一致;初步获取了4月电离层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的全球分布,与该季节电离层结构特征吻合,与IRI2016模型、以及法国DEMETER卫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张衡一号”在轨测试工作过半 初步结果符合预期

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展示通信卫星在发生地质灾害时的作用

赵坚介绍,地球本身是一个磁场,而根据以往发生地震的情况来看,通常发生地震地球的磁场会伴随着变化,通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数据分析,推动地震科学研究。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在卫星通信领域,我国已成功发射天通系列、中星系列以及亚太系列通信卫星,而这些通信微信在历次重大抗震救灾应急通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地震局、国家航天局将继续完善卫星在轨性能指标测试和国内外星地联测,做好数据质量评价,按期完成在轨交付任务,做好卫星应用、合作研究和数据共享,充分发挥卫星运行和应用效益。下一步,将提高数据处理时效性,推进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在地震监测、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电波传播以及地球系统科学和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与IUGG地震与火山电磁学跨协会工作组(EMSEV)签署的合作协议将通过我国大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数据与IUGG的经验和方法相结合,推动电磁研究的发展。

“张衡一号”在轨测试工作过半 初步结果符合预期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总工程师、电磁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申旭辉介绍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模型)

“张衡一号”在轨测试工作过半 初步结果符合预期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