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见过“芦花荡”吗?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些碧波万顷、一望无际、风姿绰约、倩影婆娑、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都在南国水乡,或者是华北白洋淀地区。可是,你可曾知道,在我们大遵化的三山两川,竟然也深藏有这样一个诗情画意、如梦如幻、天上人间的梦里水乡——“芦花荡”。

大片的芦苇在朝霞的映衬下金光耀眼,密密的天然芦苇头顶着雪白的芦花迎风摇曳,婀娜的身姿像少女欢乐的舞步,欢迎着前来的客人。苇叶瑟瑟,沙沙作响,像一首天然的迎宾交响曲。初夏五月,绿崭崭的新苇已经冒出水面,黄绿相间,更增添了大自然无尽的天然野趣。

你问这美妙无比的美景“芦花荡”在哪里?它在遵化市侯家寨乡莲花湖(又称大河局水库)西岸,五月份笔者连续三次清晨造访芦花荡,用手机记下了美丽的芦荡风光!

古代诗人余亚飞这样描绘芦苇: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芦花荡浑然天成的美景。

芦苇是水边植物,生长于池沼、河溪地区,它生命力极强,适应性广泛,有“禾草森林”的美称。芦苇全身都是宝,苇杆可造纸,花絮可做枕头,芦根能入药,有清火、健胃、通淋等功效。

《诗经》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的蒹葭,就是指的芦苇。

古往今来,芦苇和芦花让人给予了太多的想象和内涵。文人骚客有人赞不绝口,有人骂之不绝。诗人许有壬在《荻港早行》中写道“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好一幅清秋枫红芦白的美丽景色!明代神童解缙少年成名,有个高官不服气,出对联羞辱他,上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解缙立马应对: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成为千古佳话,这里的芦苇成了借以讽刺他人的东西。

七十年代,有个沪剧叫《芦荡火种》,反映的是新四军在江苏常熟地区芦花荡抗日的故事。后来,江青将它改编成了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红极一时,男女老少都能朗朗上口。

芦苇高高的秸秆顶着飞舞的芦花,像一支参天的狼毫巨笔,在如洗的天空中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诗情画意,抒发着豪迈的生命之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绿生生的芦苇今年又已经长出一尺多高,苇叶上还顶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呢!

我钻进芦花荡,在湿地能走人的地方,战战兢兢地往前行,生怕像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一样陷下去。在芦苇中我发现了一棵大树根。多可惜呀!在芦花荡中如果有这么大一棵大柳树,绿柳依依,与芦苇一道迎风起舞,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道风景啊!

我爱芦花荡,是因为从小与芦苇结下了情缘。上中学时,语文课有篇范文是大作家“荷花淀”派创史人孙犁写的作品《芦花荡》,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区抗日军民凭借芦苇荡打击日寇的故事。文章清新婉约,如诗如画,把残酷的战争题材描绘得轻松曼妙,真是一篇难得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佳作,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芦苇的一生,从绿到黄,循环往复。质朴无华,情趣无限。惜春、缅夏、念秋、藏冬,四季轮回,最后一头白雪,把最美的东西留在了世界上。

三寺楼台烟雾里,一川芦苇画图中。

人家半住桑枯住,春水忽迷芦苇中。

相呼相唤稻粱熟,年去年来芦苇秋。

芦花荡中有人工打造的水道,便于小船穿梭来往,观光赏景。

芦花荡的周边有的地方已被当地农民开发种地,这对环保很不利。芦花荡和湿地是城市之肺,它有净化空气、释放负氧离子的作用,我们要保护和珍爱自己的家园。

抽出时间,走出城市的喧嚣和烦躁,来到风景如画的莲花湖,观看美如仙女的湖光山色,欣赏北国难得一见的芦荡风光,沿岸还可以看到更多奇景美色。

北岸遒劲、苍桑的百年以上老栗树、核桃树,片片成群。

这里还有一棵秀丽的“崖柏”,估计岩石上能长成这么大也有几百年了吧!

黄新合 摄

白墙红瓦的民居,掩映在半坡的苍松翠柏之中。房前是一望无际的芦花荡,这种依山傍水的地势是绝好的风水宝地。

溢洪道上形成的瀑布,旅游还用远行去黄果树?

当地人介绍,随着环境的改善,芦花荡的候鸟越来越多,许多新奇的叫不上名字的候鸟也经常出现,有的索性在此永久地息栖了下来。“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诗人描绘的画面已经真实地出现在眼前。

本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在湖边碰到了一位本村骑自行车的于姓老大娘,大清早热情地同我们打着招呼。一问77岁了。哇塞!真不像,身体康健,起码年轻十岁,77岁还敢骑自行车满山跑。莲花湖、芦花荡真是养人啊!

大美莲花湖,风采芦花荡!

你是一块还未经雕琢的碧玉,也是刚刚发现的一方净土,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遵化的文旅产业发展中,像一位美丽、纯朴的深山村姑,需要有识之士来梳妆打扮!

莲花湖、芦花荡探秘、观光、戏水、游山……敞开怀抱欢迎你……

摄影、撰文:元帅(曹贺龙)

来源:葵花朵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