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思想思潮

作者:一隅01

《北京女子圖鑑》又名《陳可和她的11個男人》,講一個北漂如何一步一步走上人生巔峯的故事。

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陳可週圍這11個形形色色的男人們。

相比《東京女子圖鑑》,《北京女子圖鑑》的編劇讓觀衆看到了更爲溫和的一面,陳可跟許多男友在一起最後都或多或少產生感情和不捨。

但若撇去這些,陳可與每一個男人在一起彷彿都有着特定的目的,這是新時代的女性在宣誓:

從一而終的日子已經過去,把純情留給瓊瑤!

陳可爲了得到和滿足虛榮,跟能讓她高升的男人在一起;爲了避免來自年齡的壓力和滿足安分的需要,跟穩定的北京公務員在一起;物語得到了滿足後又爲了新鮮和陪伴,跟年輕八歲的小狼狗在一起。

可以說是從一而終罪大惡極的典範了,但我想說,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女性的身體的支配權,取決於她們自己。

陳可沒有一段感情修成正果,在一些人看來就是對她抱有目的走入感情的報復,但這真是報復嗎?

陳可雖然沒有得到一段真正穩定的感情,但她在每個階段不同的訴求下,都通過一段感親得到了滿足。

而那些跟她走進感情的男人們,也都通過這段感情獲得了他們當時想要的一切,亞當斯密再一次獲得了巨大勝利,在對自己利益的追求下,雙方利益都得到了實現。

分手真的就證明從一開始就是錯的嗎?02

人是會變的,人的慾望是隨着環境的引導,生活的推進不斷變化的。

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介入因素,和性格結合在一起,把我們變成了不同的人。

當然,當兩個性格相似的人在遇到同樣的介入因素時,他們或許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情感就得到了維持。

如果你認同這個說法,不就也應當認同,人和人在一起是因爲他們是利益共同體,是同一條繩上的螞蚱,同一條路上的夥伴嗎?

你可能要問我把愛情居於何地,陳可的第一個男友就是答案。

他們的愛,在再次相遇陳可收到那件大衣時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

年輕的他們純真他們毫無目的他們有愛,但在不同的訴求之下,他們選擇了不同的路前進,愛不過是人生前進路上的bonus,在一些時候它甚至是奢侈品。

對陳可來說,當我們走在同一條路上久了,有了愛,那便是最好。

但如果沒有愛,因爲同路,我們可以互相幫助,我也要和你一起走。

你是否要搬出父母們,他們爲了家庭互相磨合,互相讓步,可能會爲了對方放棄自己原來的路,簡直就是人生典範,而這也是最主流的觀點。

但其實他們的目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們都更願意選擇一種安穩的生活,他們做出的所謂讓步,在陳可嫁給公務員的時候也做出了,那是因爲他有房有車,能讓陳可安定下來。

當陳可發現其好喫懶做的本性時候,這種本來能帶來的安穩也就隨之破滅,陳可必然離開他。03

我們感謝瓊瑤女士,創造出了那麼多美好的愛情神話,這種永恆的東西也作爲人類心中的鑽石,被一遍又一遍地打磨,被一次又一次的讚美。

沒有人看見它會唾棄,女人見到更是本能地心動,因爲女人是感性的動物。

但是每個人一生都能獲得鑽石嗎?

每個人都能獲得那顆最大的鑽石嗎?當然不能。

所以,也不是每個女人一輩子都能獲得最長久的愛情。

就像那句話說的:有些人就是用來回憶的。

他讓你回憶的是你們之間那散發着芳香的荷爾蒙,更是那時互相慰藉的你們,那個單純的自己。

有些人給這部劇貼上了大女人的標籤,這也和陳可的感情經歷有關。

這是因爲這部劇開始反抗女人就是應該一輩子圍着家庭轉,家庭幸福就是女人人生成功的價值觀。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東京女子圖鑑》爆紅的時候,大家討論更多的是女主人公綾的虛榮。

而到了《北京女子圖鑑》的時候,陳可的男人們卻成爲了巨大的賣點。

這是不是可以折射出中國女人們地位的現狀呢?04

中國從一而終的文化根深蒂固,但北上廣給了她們第二種選擇。

北上廣發展並沒有多少年,是勢頭正旺的時候,女人對情感價值觀的轉變要比對在這些一線城市打拼到底能帶來什麼這樣更深層次的問題更引人注目。

因爲在現階段,來到北上廣打拼依舊是許多人視爲政治正確的選擇,跨越階層依舊是目前最火最熱的目標與方向。

但其實,在《東京》劇中與綾的方向完全相反的綾的媽媽卻從東京搬來鄉下,做一個鄉下人的妻子,接受來自鄰居的敬仰。

綾也曾反思自己母親做的抉擇或許是對的,但她最後還是選擇回到東京,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

《北京》中的陳可也是一樣,最後曉芸來到北京旅遊,她不再催陳可結婚生孩子,因爲她明白了每個人的生活都無法複製。

是的,擺在現代女性面前的選擇越來越多了。

爲了不斷上升而步入感情的陳可沒有錯;爲了溫暖和諧的家庭在竈臺間忙碌的女人們也沒有錯;爲了自由和獨立一輩子獨身的女人也沒有錯;爲了愛情等白了頭的女人也沒有錯,錯的是把這種價值觀當成了唯一。

有人爲從一而終而感到安穩和幸福,有人爲瓊瑤筆下的愛情哭得死去活來,也有人把這二者當作餐後甜品,就像陳可說的:“我愛你,但比起愛你,我更愛自己。”

不管家庭能否維持,不管愛情等否等到,愛自己永遠應該是生活中的主題。

不要爲了別人的觀念,別人的追求苦了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