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周小川给出两点答案(图)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

  凤凰网财经5月19日讯 2018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于5月19-20日召开。本届论坛以“新时代金融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为主题,探讨中国金融的当下与未来。凤凰网财经全程直播。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论坛上表示,2008年第四季度讨论危机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应对过程中,中国方面明确提出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和金融市场有一些活动有一些产品,包括一些比较冷门的衍生产品脱离了实体经济有关。这些产品没有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些环节容易大起大落。

  第二个就是经济系统金融市场系统中的正反馈特性过为突出。也就是说经济好的时候,股价也好,盈利也好,评级也好,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一出了问题的时候,就有很多落井下石,这是典型的正反馈特性。

  以下为演讲实录:

  周小川:各位来宾,学校的老师、同学早上好,我还看到我们一些老朋友包括匈牙利央行的行长。今天做这个主旨演讲当不上,今年正好是全金融危机爆发的10周年,这个是从雷曼兄弟或者说两房和雷曼兄弟事件算起的,如果要是从次贷危机还可以更早一点。10周年可以借这个机会讲一些题目。

  我个人从中央银行行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到现在才2个月,太敏感的题目没有决定的题目讲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借今天会议的题目和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这个机会讲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经济分析和经济观察,以及政策应对方法论上都有哪些需要思考的内容。

  准备的不充分,但是也是出一些题目,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我们要观察一下在这10年中我们经济研究、金融研究方面以及政策制订方面,在哪些方面有所推进,哪些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个问题,在金融危机刚一爆发,金融界和政策界就结合其他学科研究并应对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说到稳定性问题大家也都知道,从2008年底开始,就开始逐步推出顺周期问题,逆周期的措施引进,最后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就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步形成出台以后,又进一步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增加了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又在2014年在G20峰会上引入了总损失吸收能力这样的措施,都是为了增强系统的逆周期性。

  这种研究系统稳定性的做法,从一开始实际上就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题目在清华讨论特别有意义,因为清华更容易综合各种不同的学科,特别是数理和工程方面学科。

  一个学科就是控制理论,控制理论直接研究系统的反馈特性,研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控制变量怎么确定,如何应对系统中所产生的脉冲干扰,这显然是很直接的。

  再有一个就是控制论,控制论的角度不仅研究了控制理论的内容,更包括了通讯是怎么产生的,同时扩展到人类、动物以及其他生物界在这方面的响应机制,但是中间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研究反馈系统。

  再一个就是电子工程,电子工程特别对反馈系统有所研究。

  为什么提这三个学科,确实是2008年第四季度讨论危机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应对过程中,在国际上最核心讨论中大家都引用这些知识,当时讨论的时候中国方面在国际清算银行和IMF的讨论,我们明确提出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和金融市场有一些活动有一些产品,包括一些比较冷门的衍生产品脱离了实体经济,没有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些环节容易大起大落,第二个就是经济系统金融市场系统中的正反馈特性过为突出,也就是说经济好的时候股价也好盈利也好,评级也好,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一出了问题的时候就有很多落井下石,这是典型的正反馈特性。

  后来也有很多不同的学者和官员都在这方面做了发言写了文章,所以把纠正经济和金融市场系统中过渡的正反馈特性更多引入副反馈环节,作为金融系统稳定的一个重要措施被取得共识。

  在这个之后,也有一个问题,好多人他不熟悉刚才所说的那几个学科,所以他们对反馈环节这个词略微有一些生疏,另外就不太了解什么是正反馈什么是负反馈,有的人觉得好像正的东西都是好的,就像说正能量,所以是不是负反馈不好正反馈好,有些人不明白,2009年春夏天的时候呢,由国际清算银行正式引入了另外一种比较好懂的说法,就是所谓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性。

  这个做法最明显的就是在系统中引入资本缓冲,要减少对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这类措施有一大把,都是建立在减少正反馈增加负反馈特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