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羽心理李琳琳

全文2635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1

刚结掉第一段六周就业指导课,脑袋里还挂着一块LED屏幕,上面滚动着一行行红色字体,那是课程中学生递上来小纸条述及之种种“迷茫”。

诸如“毕业后工作选择困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前途一片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不知道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职业”,“对未来充满迷茫,对自己不够了解”、“对未来的一切都很迷茫”、“想追求什么”,“什么都没有学到,对未来职业道路感到迷茫”,等等,等等。

这些高频词汇或句子很呼应阴郁天气之景,我自嘲:我想着很有挫败感,似乎我没把你们的问题解决到位啊!瞬间,我就看到台下学生的脸变成了一片艳阳天,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啊。

再回到职业这个老话题来,人总是要谋生的。

2

先说择业。

什么是好的职业选择?谁都会来一句:当然是兴趣爱好喽。你没听到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把工作和兴趣结合在一起的人是幸运的人”,以兴趣爱好驱动的职业选择,在于努力找到个人人格特质跟工作环境的匹配性,比如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测完即会得到三个字母组合之你的职业代码。

测量工具拿来就好用,其中门道还是要掰扯清楚才行。往前一年,我写过篇《谋生与兴趣能结合吗》,不妨再炒一遍冷饭。参照系来自三方面:1.我自己是活靶子;2.前来职业咨询的当事人;3.大数据下的职业公共课覆盖的人数。

我有个认定:以大多数人口口声声的“兴趣”, 还真去不到“兴趣”之层面,姑且称为“好感”吧。

在金树人著《生涯咨询与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这样拆解“inter-est”:

以存在主义的观点来看,“兴趣”是指进入某项活动(inter)之后,产生了高峰经验(est,英文文法中比较级的最高级)。

搁在典型的咨询设置情境里,咨询师会采用“让经验说话”的技术,帮助当事人从“名义层”讨论进入“事件记忆层”之对话和探讨中,引导当事人回溯至曾经的经验世界里,抽茧拨丝辨识出来原始经验里的高峰体验,识得“兴趣”之庐山真面目。

什么是高峰体验?坐过山车的感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兴趣”:喜好的情绪。“爱好”常跟“兴趣”打包出现是吧,一并解释一下“爱好”:一作动词,指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喜爱;二作名词,对某种事物所具有的浓厚兴趣。“爱好”跟“兴趣”相比,更具针对意味。

假如你稍玩味一下大家口口声声之“兴趣”,会不会用“喜欢、好感”这类情绪色彩词汇就可轻易取代呢?再不然,退至“不讨厌”状态,公式也是成立的,但凡带有情绪色彩,就会呈现两极性,比如,喜欢变讨厌了,好感变恶感了。

“兴趣”的脸是不是很会变呢?

想想小时候经历,要跳舞了,要唱歌了,喜欢羽毛球了,又喜欢乒乓了;挪到考学报志愿情形下,自动跳出来的问句是:喜欢吗?感兴趣吗?自然,所谓的好感就成了阿拉丁神灯般的政治标准;到了进入社会做事的关隘,一个人留下来,隐含意思多半指处于喜欢状态,一个人离职,其潜台词可以解读为不再喜欢了,更时髦的表述句式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看出其中弊端吗?一条纵贯线自小到大看过来,一个人的选择和发展都跟“喜欢”和“兴趣”捆绑在一起。

如前所述,假如未曾有过进入某项活动的高峰经验,那就要审视你的“兴趣”该不是掉进“伪兴趣”坑里了吧?当然,感觉不会自欺欺人,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即又偏至一切听喜欢一切看兴趣的轨道了,偏偏,喜欢或兴趣太强感性色彩了,它易变,至多是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燧石取火时稍纵即逝的火星子吧,点着了,燃起一盆熊熊火焰;点不着,一切归于沉寂黑暗中。

兴趣驱动的坐标人物是乔帮主,有此箴言作为例证:

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法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向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 如果还没找到这种工作,那就继续找。不要将就,要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3

兴趣引路,兴趣不能为你的职业前途打包票,往前迈一步,跳至对工作投入这个点上,热爱工作,才会投入工作?还是投入工作,才会让你热爱工作呢?问题绕到“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上来时,不如回归到具体而微的选项,要鸡?要蛋?要鸡+蛋?抑或什么都不要?

先推出代表人物“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詹宏志《读书与旅行》一书中专门辟有一篇《小野二郎的寿司旋律》,詹宏志,台湾重要的历史支点性人物,梁文道说过一句话: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他用了这样的笔调写小野二郎:

小野二郎一九二五年出生,今年八十七岁了。他从七岁进割烹餐厅习艺,二十五岁开始修习寿司,三十九岁就在银座自立门户,开了这家名闻世界的“数寄屋桥次郎寿司店”;算一算,从学厨起已经八十年,手握寿司的经历已经六十二年,自己开店已经都快五十年,每一项都可说是现役厨师的世界记录。

用作者的说法,吃第一颗比目鱼寿司时,激起内心无数念头想法,对“好不好吃”感到难以回答,寿司个性太鲜明。

我自己跟着作者之行文笔端,耳边渐次响起吟诵白居易《琵琶行》的声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觉间入了戏,紧跟着节奏。

小野二郎对职业的看法是这样的: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 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

请允许我再补充一段詹宏志自诩之“长篇大论”:

我本来预期这是一个美食经验,不料却发现它变成了一场教育之旅。美食经验本来容易,它只要让我直觉好吃就行,它诉诸我未经反省的感观,让我觉得愉悦,也因此美食经验通常就是一种重复已知的经验……

但有些食物或烹调挑战你既有的认知,它不是你已知的,它逼迫你去想它的原理,……它不是美食经验,而是拓展你的经验边界,逼迫我去想,什么是真正的江户前寿司……

寿司做到这个份上,日本美食评论家称“世界第一的握寿司”,法国天才大厨给的说法是“这是全世界离天堂最近的位子”,请确信寿司之神绝对拥有对寿司的高度热忱和专注,再看其对职业的看法,没有说半点兴趣还是爱好什么的,一字一句的敦敦教诲是爱工作和磨炼技能。

4

以兴趣作为职业驱动,给你一个支点,撬起工作的门板,帮你找到职业路径;以技能或说专长立工作之本,则助你在工作之旅走的更长远更宽阔。

在琳达·戈特弗雷德森职业抱负发展理论框架下,自我概念在职业抱负发展过程中更具重要作用,用职业自我概念表述,包括三个方面: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受到三个维度的影响,兴趣仅是其中考量之一,尤其当我们面临内外阻碍之际,兴趣会成为放弃之选项,转而去抓住更可能得到的机会,但未必是最喜欢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