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争中军旗是一场战争的灵魂统帅,其实一场战争不止一个统帅,军旗算其中之一。军旗的作用太重要了,它既是一个富有战斗力军队的重要宣言,也是划分地盘的重要标识。

军旗树立在哪,就意味着哪块军队是已方军队所在。

对古代打仗大家有很多误会,就像很多人认为没有士兵愿意冲在前面一样,人们也认为没有人愿意抗旗子,因为手里没武器很容易被干掉,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是世界最早使用军旗的国家,在原始部落时期,各部落用不同的动物形象做军旗,有的动物是真实存在的,有的则是虚构的,但更多的是经过多种动物糅合而成的。

黄帝和炎帝部落是比较强大的部落,他们经常将其他部落打败,将他们的军旗收走,然后研究军旗上的动物进行加工糅合,后来形成“龙”的图腾。

在古代举旗帜是为了表明阵营的,因为古代很多城池都是空的,如果谁先占据了这里,后来的军队怎么能知道呢?看城头的旗帜就知道了。

秦朝的旗帜是黑色的,如果起义军看到城头是黑色的旗帜,就知道这座城池被秦军占领了。

还有一种旗帜是表明主将身份的,叫帅旗,南宋有一个将领打仗使诈,举着岳飞的帅旗,吓得敌军赶紧丢盔弃甲跑了,不敢恋战。

所以帅旗可用来辨识对方主将,当然也可以用来使诈,迷惑敌方。扛旗的战士也分帅旗手和军旗手的,抗帅旗的只需要在主将身边即可,军旗手则要跟着大队伍前进,代表的是整个队伍从属的国家或组织机构。

无论是帅旗还是军旗都是不允许冲锋陷阵的,虽然抗旗的士兵不参加战争,但必须骁勇善战、身体强悍、反应灵敏,因为军旗在重要,如果军旗倒下,整个队伍可能就溃败了,即使在我方比敌方人数上占碾压式优势的时候。

在明朝靖难之役时,朱棣被李景隆统领的六十万南军包围,燕军伤亡惨重损失很大,朱棣也差点被俘虏,结果一阵大风诡异地将敌方的帅旗吹断了,六十万南军看帅旗倒下,以为军队败了,纷纷作鸟兽散。

冷兵器时代作战全靠队型和纪律,因为人多,喊话后面是听不见的,但如果旗帜倒了,大家都看见了,以为前面的兄弟玩完了,加上前几排只要有一排向后退一小步,后面就会退一大步,队伍就混乱了,大家越退越慌,这种情况别说战胜对方了,很多兄弟都死于自己人的踩踏之中,十分凄惨。

所以军旗的作用也相当于喊话是“喇叭”,士兵们只能通过旗帜看战争情况,旗帜不倒,说明战争对自己是有利的,士气就会振作。

两军作战还有一种旗叫令旗,行军中但凡步兵,每个队伍给一旗,因为战场厮杀起来声音太大,金鼓声都未必能听见,所以全靠令旗来调动军队。

《孙子兵法》讲到:“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

主帅会使用不同颜色的令旗来指挥军队,这些指令用来明确军队进攻的方位,东、西、南、北用四个不同的颜色。

所以古代练兵时,首要练的就是教士兵“视旌旗”,让每个士兵的眼睛都不离开旌旗,以便命令能传达到军队的每一个角落。

军旗在战场上如此重要,那敌方会不会先干掉旗手,反正他们手无寸铁?

其实不容易,旗手都是百里挑一的悍卒,即使敌军杀到他面前,他也会抵抗的,不容易被干掉,加上军队肯定会保护旗手,他身边有重重障碍,想突破障碍到旗手旁边是很难的。

旗手这个工作是最大的荣耀,很多士兵都想被选为旗手,既威风又相对安全,而且可能是队伍中最后一个倒下的。

当然对旗手的要求也很严格,扛旗的士兵如果扛旗不正,就会被斩首,如果丢下旗帜逃跑,也会被斩首,所以士兵必须精神意志力强悍,不能有丝毫闪失,这个工作也不容易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