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1日电 为期一个月的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19日开幕。作为本次双年展重头戏之一的“城市精神的管窥”——艺术在苏州的传承与重塑专题论坛也在当日举行。中外艺术家从探讨艺术与城市的关系出发,分享艺术发展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立足中国社会的变革,从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出发,建言献策,重塑苏州的城市艺术。

如何重塑苏州艺术?

“我们知道有三个著名的名词‘苏样’ 、‘苏式’、 ‘苏意’这三个价值标准,三种规范,只有谈到苏州建筑的时候,谈到苏州工艺的时候,谈到苏州绘画的时候,才能用到这些词,可见苏州当年的文化是如此发达。” 中国画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张晓凌说:“历史上,苏州早已形成形态齐全,形成大的文化体。”

但今天,苏州是一个“两极化”的城市,一方面,它以自身的经济增长清晰地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另一方面,它只能以文化遗产而非以当代文化的方式维系自己的文化颜面。

张晓凌坦言,以传承为基础重塑苏州文化,重塑苏州艺术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他从威尼斯、卡塞尔和金泽,这三个城市的典型案例分析阐述了城市如何在艺术光芒的照耀下而复兴。

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以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核心,构建具有当代价值的苏州美术形态?张晓凌认为,深厚的文化资源、众多的文化名人、良好的文化设施、曾经完美的艺术生态,这都是苏州创造令人瞩目的当代文化与艺术的资本。

“背靠传统,面向世界”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用一个“好”字来解读金鸡湖双年展开幕式。

李磊说,这个“好”当中其实有一个特点,就是艺术深深的嵌入到这个城市的肌体里面,成为为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服务的一种手段。同时,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文化的嵌入,使得这座城市更加的滋润。

李磊以《中国抽象艺术的精神继承》为题梳理了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他说: “近十几年或者今天我们回过来看比较成熟的抽象艺术家,他们靠的是什么?简单归纳:背靠传统,面向世界。”

“传统既是我们的根,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伟大的资源。”但李磊指出,如果我们不能把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的转换,不能做一个当代性的转换,不能以创造性的发挥, 那么我们这些资源可能仅仅是博物馆的一些文物,所以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抽象艺术与城市有没有关系?在李磊看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对抽象艺术没有基本的认识,没有表达的能力,城市的建设将不堪入目。

“为什么在我们城市规划和实施过程当中碰到很多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缺少对视觉的抽象理解。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这些图式,如果把它抽象出来进行归类、分析、整理,反过来再投入到新的建设和生活当中的时候,那么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质就会非常地清晰,我们的传承会非常地有力。”

艺术怎样吸引公众?

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开幕式的背景是一件有趣的作品。观众穿越其间在里面看到外部的世界,在外部也可以看到内部的世界,这是东西方的穿越,也是一个时空的穿越。

这是设计展“创造•起源”中的一件作品,Marc Forne就是其策展人。

Marc Fornes是法国的艺术家,他还是国际著名建筑师,他的作品形式介于艺术与建筑领域之间,在公共空间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公众艺术不只是在空间之中树立建筑或者艺术形象,更是把公共空间的体验转化成非常独一无二的艺术体验。”在Marc Fornes看来,公共空间艺术不是暂时的作品,每次去都有不同的体验,都会发现不同的内容。“我们使用各种方式慢慢越来越接近公众,让艺术越来越接近公众,也让越来越多人了解艺术,去吸引更多的公众。”

Marc Fornes强调,今天的艺术应该考虑怎样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去引发人们的好奇。社交媒体是新的科学形式,常常被艺术家用来检测或者观测艺术的特征。艺术家可以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来对于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从而更好的了解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设计。

从传统中寻找能量

何为有缘?就是不期而遇,就是初见反觉“旧相识”,就是百读不厌,就是“不思量,自难忘”。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与苏州恐怕就是这般的有缘了。此次,他为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带来的是“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该展以沧浪亭为引,以沧浪亭所归属的古典园林精神为起点,探索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生活美学,从传统的中国文脉中挖掘出全新的当代艺术表达。

“自•沧浪亭”是“自”系列在金鸡湖美术馆的第二次展览,首次为“自•牡丹亭”系列展览。本届绘画展延续“自•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概念。

吴洪亮在表示,无论是“自•牡丹亭”还是“自•沧浪亭”都希望以展览的方式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寻找能量,为当下的文化生态,乃至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某些标识。

吴洪亮强调,所有的当代都从传统走来,对过往的再发现就是新的,甚至是具有未来感的。 “复兴”的价值正在于此。

论坛最后,全国政协常委、国际著名雕塑家、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金鸡湖双年展学术总主持吴为山作了总结性发言。他认为, 城市公共文化建设,要强调城市的主旋律,即城市精神的整体导向和城市的定位,要塑造每个城市不同的个性,使人们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传统,各美其美,达到命运的共同,生命的不同。(周建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