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还没彻底门户凋落之前,曾有一线回光返照的机会,那就是留学生。

晚清的留学生如火如荼,遍布世界,其中去日本的更是数量超多。去欧美留学比日本早几十年,晚清后期日本突然变得炽手可热。

为什么留日学生逐渐增多,乃至成为大事?这些学生在日本究竟学到了什么?

二十年前,中日爆发了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原本胜券在握的中国输得很惨,而刚通过改革跑步上位的日本却刷出了存在感。

日本大获全胜,恐怕是日本也始料未及的吧!日本想不到中国这么弱,在此之前日本对中国还是有顾忌的。

我们知道日本一直是抄袭中国文化的,为什么日本能战胜中国?一直被周边各国引为榜样的中国究竟差在哪里?

为了弄清楚中国为什么不如日本,很多有才华的青年纷纷到日本留学,去日本寻找答案。

不久,他们找到了答案,中国比日本差的是精神和勇气。日本有“武士道”精神,而中国古代有“汉魂”,但现在没有了,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现在犹存。

日本武士道精神源于中国的“汉魂”,甚至可以追溯到墨家,战国时期的文化,日本武士道精神是中国文化赋予的财富。日本将中国文化精髓抄袭走后,改名“武士道”精神,激励和影响了无数日本人。

因为日本有“武士道”精神,所以有不怕死的勇气,而中国没有勇气,墨守成规,想改革的只是少部分人,上层统治阶层只想混吃等死。

康有为在进行变法的过程中,并没有唤醒国民的进取心,而康本人也有点夸夸其谈,根本没有系统的按部就班地去执行变法的要义。戊戌变法是效仿了日本的改革,但是画虎不成,没有追赶上日本,反而被拖得更远。

他们满腹道学知识,舌灿莲花,也没能通过“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官痞良心发现,变法最终失败了。

回国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弊病感触太深。值得一提的是,武昌起义的发动者都是日本留学生,而且每个都有大量的留学日本的好友,也就是说清政府是被日本留学生推翻的。

由此可见学日本比学欧洲有实效,大概是因为东洋国家政治方面的相通性,更重要的 ,日本的那一套原本就来自中国文化。

中日两国的知识分子也比较像,只是日本的更有勇气,而中国更为瞻前顾后。亚洲读书人大都满腹经纶,我们现在看日本的作家,翻译各国文学作品,是不是可以看出日本人学识的渊博?

所以中国和日本人都是最勤奋的,最好学的,也确实是有才能的,也有国家忧患意识。但为什么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没有取得日本知识分子那样的成就,也没有产生影响力呢?

并不是中国人懒惰,中国人不善于思考,中国人死读书,而是中国知识分子更缺乏勇气和精神。

中国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所以大家都是靠一张嘴拼命宣传,但是所有人都宣传去了,谁来做事呢?日本人说:“君子动口亦动手”。

他们认为统治者不会微笑着交出政权,就像腐朽的幕府政权,必须用武力强行夺取,用暴力打破它,然后才能改变它。

中国有两千年的封建历史,这是一张嘴就可以改变的吗?人的观念和惯性是最难改变的,除非让他们恐惧,让他们屈服在武力的威慑力下,才有可能根本上改变腐朽落后的制度。

自古文人不成事。

中国的文人有个特点,不独立。文人依附豢养,无法独立成事。好像读书就是为了成为一个赏心悦目的画眉鸟,让上层统治者观赏,但一没有独立组织,二没有独立经济,所以他们只能耍嘴皮子,不能干实事。

清末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留日学生与之前的文人不同,他们造反成功了,推翻清政府。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学以致用,将日本变革的种子传播到中国。这句话是对的。日本的精神确实有助于变革清末腐朽的制度,日本留学生形成的革命团体,对当时的中国有进步意义。

清朝格格

他们的举动像一道亮光,劈开了昏睡中的中国。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第一次意识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来自于中国的“汉魂”。日本曾经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而现在到了日本文化反哺中国的时候了。

汉魂归来。中国才有希望;汉魂归来,汉民族才会站起来。

中国有个“断指将军”黄兴是日本人很佩服的,秋瑾是女英雄,他们都受了“武士道”精神的影响,要以武力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中国不仅比日本少了一种精神,还多了一种特性。

中国国民比日本国民多了一种特性——奴隶之根性。

“吾先以一言叫起我同胞曰:国民,吾愿我同胞,万众一心,肢体努力,以砥以砺,拔去奴隶之根性,以进为中国之国民。……吾故曰: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

写这段话的是中国留日学生,那一年他才十八岁,两年后,他为中国革命英勇就义。

汉民族在“汉魂”的鼓舞下,终于取得了新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