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晚,浙江胜利剧院。浙江昆剧团5·18传承演出季随着缓缓的钟声拉启了大幕。

5月18日是中国昆曲的重要日子。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称赞昆曲《十五贯》是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改革方针的良好榜样。2001年5月18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昆曲赫然在列。此场为本次演出季首演,名为《一个不能被忘却的人——纪念朱国樑先生》,由浙江昆剧团秀字辈演员,现浙江昆剧团导演孙晓燕女士带领主创团队本团演员以及“世秀盛万代”五代同堂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昆话交融的舞台新样式。

2018年5月16日早,浙江致远大酒店会议厅。《一个不能被忘却的人——朱国樑先生》的研讨会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昆剧团全力主办下成功举办。汇集全国各大昆曲院团团长,来自法国、台湾、香港、北京、杭州的专家和学者们以及浙江昆剧团艺术家们齐聚一堂,共同纪念这应梨园名宿。

大会由浙江省艺术研究院学术导师、研究员朱为总主持,由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钱法成先生,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黄先钢先生、浙江昆剧团团长周鸣岐担任主席团,会议气氛热烈庄重,与会人员深沉缅怀朱国樑先生的功绩。

会议开始,是由世字辈老艺人开始追忆与朱国樑老先生生活的点滴,不约而同的是,几乎所有的浙昆世字辈老艺人在发言的第一句基本上都是“没有朱国樑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为什么这样说,如此大规模纪念朱国樑先生,他究竟对近代戏曲做了什么贡献呢?

朱国樑

朱国樑(1903-1961),浙江镇海人,肄业于上海法政学堂。后随苏州滩簧艺人张柏生学习苏滩。1928年与张柏生之女张凤云共同创协国凤社(后易名为国风社),应接苏滩堂会。他尝试将苏滩等节目串联,整理成本戏演出。后又将自编历史剧《林则徐》昆剧改编本《呆中福》《翡翠园》等搬上苏剧舞台,使曲艺形式的苏滩逐步发展成苏剧。1941年8月将国风社易名为“国风苏剧团”,为苏剧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朱国樑更是昆剧事业的支持者,先后热情接收赵传珺、沈传芹、王传淞、周传瑛、刘传蘅、沈传锟、包传铎、周传铮等昆剧“传”字辈演员进入国风,使行将断绝的昆剧演出得以依附于苏剧而薪传不息,一直坚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底,在他的决定下,国风进入杭州演出,名为国风昆苏剧团,1956年4月,浙江国风昆苏剧团更名为浙江昆苏剧团,其后进京演出昆剧《十五贯》名动京华,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称。这十余年间,经朱国樑之手编剧、导演的苏、昆剧目,如《活捉王魁》《活捉张三郎》《光荣之家》《血泪相思》《疯太子》《五子哭坟》《 秦香莲》《 碧玉簪》《 珍珠衫》《 珍珠塔》《拜月亭》等等,数以百计。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功绩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了新剧种苏剧,救活了老剧种昆曲,既上台演戏,又编写剧本,也导演剧目。按照王世瑶说,朱国樑先生是一个怪才。

王世瑶老师是著名的昆坛名丑。其父乃传字辈艺术大师王传淞先生,受到父亲影响从小也成长于剧团,现在完整传承父亲的衣钵。他在回忆起朱国樑先生时,说到自己的父亲在当时被国风剧团与其他传字辈师兄弟被接纳后,对班主朱国樑说道:“你把我们请来总算昆曲传下去了!”朱先生说“你们来了,能丰富了苏滩,很有改革性。”王世瑶继而补充说,要感谢朱先生,如果没有他的倾情将昆曲引进,就没有后来的《十五贯》。巧的是,当晚演出的戏中戏《十五贯·判斩》与《十五贯·疑鼠》二折,在这种新舞台剧的形式中巧妙穿插,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可鲜为人知的是,1956年的首演,也是同样在胜利剧院这方舞台上。

龚祥甫之女龚世葵老师在发言中说,朱国樑是自己的姨夫,但是这个姨夫在自己心爱的剧团落户贯桥观巷72号的时候,自己却选择了住在传达室的门口,将好房子让给别人。汪世瑜老师在回忆时说,朱国樑缔造了国风剧团,是剧团的功臣,但是《十五贯》后,主动放弃优厚待遇,将一等工资让给周传瑛先生,二等工资让给王传淞先生,三等让给张娴老师,自己仅拿四等。这种心里时刻装着别人,永远为别人考虑的心,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昨晚【疑鼠】一折况钟的扮演者、张世铮老师告诉大家,自己当初并无缘剧团,因为不招人,自己在被拒绝后趴在栏杆上哭泣,恰巧朱国樑先生路过,便上前询问他,说明原委后,朱国樑先生当天傍晚即召集团委开会,决定将张世铮留在团内,张世铮先生在这里说自己在之后的日子也很亲近朱先生,每次外出演出的铺盖卷儿都是由自己替先生打,外出住宿亦是住在一起。他用了十六个字来总结朱先生的为人:

知识渊博 宽以待人

济困扶贫 两袖清风

就是这样一个人,张世铮先生回忆朱先生房间仅仅只有一个五斗橱,一张单人床,一个床头柜而已。最后,张世铮说朱先生还教授自己苏剧,并当场演唱一段《貂蝉拜月》来怀念恩师。

接下来一对梨园伉俪是沈世华老师和钮骠老师,沈世华回忆说,自己的父亲在上海和朱国樑先生比邻而居,是老相识。后来她由王传淞先生引荐,朱国樑先生同意加入国风。她记得自己当时年纪小受不了蚊虫叮咬,朱先生得知后便将自己的床帐赠予了年幼的沈世华。老人讲到此处,也数度哽咽。

钮骠、沈世华发言

钮骠先生在讲述时笑称自己也是“世”字辈,按照规矩,自己应该改名为“钮世漂”(付丑用三点水作为名字最后一字偏旁,取口若悬河之意)他在讲述自己1956年在中国戏曲学校即将毕业时,随团留学江南,对朱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第一件就是将苏滩变为苏剧;第二件就是朱先生主持国风,邀传字辈加盟;第三件就是《十五贯》对过于执人物的创造无人能及。钮骠老师还专程带来了他当年留团期间朱先生对于过于执人物塑造的详细记录进行展示。

世字辈(部分)

王世菊老师说,当年进团也是得益于朱先生的批准;郑世菁老师说,当年下不了苦,想打退堂鼓,朱先生知道后坚决不许,提议可学习琵琶,但是没有几天她又重生学戏的愿望,朱先生问其是否还怕吃苦,小世菁回答不怕,并选择了难度最大的武旦,她告诉大家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传授予她的身段,自己一处都没改过,甚至唱念中连一个字都没忘掉。冬天穿单衣单裤没钱买棉袄,朱先生就给了她五元钱助其度过寒冬,通过朱先生的帮助,她学习了很多昆曲武戏如《挡马》、《出塞》等等。

出身于上海昆大班,现上海昆剧团著名昆曲艺术家计镇华在回忆年轻时代来杭问艺时,记得朱先生永远是一手拿烟,不时要咳嗽吐痰的样子,但是长年累月的编写,排练,先生的腰佝得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他是老了,世字辈在他的关照下慢慢都已成长起来。

朱先生的功绩之一,是弃苏保昆,苏剧是自己的亲儿子,但是当困难来临,自己极大程度上保留了昆曲,为昆曲定制行头,为昆曲排练,最终排出了全本大戏《长生殿》在杭州站稳脚跟,排出了《十五贯》晋京展演一炮而红……

这次座谈会由两个最意外的惊喜是朱先生的外孙女袁小牧和外孙媳岳云芳将自己母亲朱世藕珍藏的朱先生亲笔手稿复制品带来并赠送给浙江昆剧团。这是朱先生并不漫长的人生之路上现今发现唯一的珍贵手稿,袁女士说,这份手稿被自己的母亲一直珍藏,但是母亲离世已久,这次有幸重新被发现,应该给浙昆留一份纪念。周鸣岐团长接过这份珍贵的礼物后动情地说:感谢朱先生的后人为我们送来了镇团之宝!

捐赠朱国樑手稿

另一个收获是,浙江文化厅原厅长,也是本次纪念会的题词者,更是朱先生生前的好友钱法成先生的到场,已经八十六岁的老人在谈到朱先生依旧神采飞扬。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当年就是由他带着《十五贯》团队进京展演,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从此由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此外他还回忆起当年临时参与过的演出,与钮骠老师同演剧中刽子手。

钱法成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台湾中央大学洪惟助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郑雷研究员、旅法著名戏剧摄影家吴钢先生、著名编剧顾天高先生以及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老师、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老师、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军先生、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老师、江苏省苏州市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老师、湖南省昆剧团团长罗艳老师、永嘉昆剧团团长徐显眺老师、昆山当代昆剧院院长张克明老师都做了精彩发言。研讨会在东道主浙江昆剧团团长周鸣岐的发言后圆满画上了句号,他讲到朱先生是那个时代的闪光点,从一个人追思一代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他也对各界对浙江昆曲的关注表示答谢。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郑雷研究员发言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李鸿良发言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军发言

会场

会后大家也进行了亲密的交流。

张一帆与朱国樑先生之婿俞康

合影

我们常常会说,《十五贯》的创排,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但是现在看来,并不仅仅是因为一出戏,而是有他——朱国樑先生。没有他的热情接纳,没有他的弃苏保昆,也许我们很难再一品这数百年的挺拔兰香。

一曲新辞,亭台依旧。沧海月明,此情可待。

注:本文题目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讲师,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张一帆先生的寄语。他也是本次演出的主创团队的撰稿人。

朱国樑

朱国樑,工丑行,兼老生、净行。演唱口齿清,咬字准,音色美,韵味浓。对艺术严肃认真,虚心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他饰演苏剧《白蛇传》的法海,《渔家乐》 的万家春,《贩马记》的李奇,《牡丹亭》的杜宝,《西厢记》的惠明等各种类型人物,均形象逼真,有声有色。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在苏剧《窦公送子》中扮演窦公,大段唱词、白口均用苏州乡音,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表演斥责刘智远负义这段戏时,他双目圆睁,口劲十足,连唱带骂,声泪俱下,成功塑造了一位正义凛然的窦公形象,获老艺人荣誉奖。朱国樑亦演昆剧,并刻意求精,被周传瑛认为“完全够得上成为合格的姑苏正宗昆剧演员”。他在昆剧《十五贯》中饰演的过于执(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为彩色影片,也是他流传于世的唯一影像资料),是个全新的舞台形象,把一个自命不凡,但实际上是主观主义、草菅人命的官僚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同时受到田汉、欧阳予倩、梅兰芳、俞振飞、阿甲、李少春、孙维世、黄克保、汪曾祺等名家的赞赏。

朱国樑天资聪颖,且勤勉不辍,是一位集编剧、导演、表演、管理、宣传、营销于一身的梨园奇才。他平生对待艺术事业,识大体,顾大局,百折不回;对待同道朋友,求贤若渴,古道热肠;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德艺双馨,堪称国士。

1961年3月10日,朱国樑因病于杭州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朱国樑女儿

长女相群(1929-1993),为浙昆乐队主胡;次女世莲(1932- ),原工旦,后负责剧团衣箱;幼女世藕( 1934 -2009),兼工生、旦,1951年国风在嘉兴登记为合法剧团后,曾任团长,后调入北方昆曲剧院任导演、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