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过去是“臭老九”的“民办教师”,现在终于扬眉吐气 | 豫记

现在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香,而且社会地位也高,谁要是当了老师,尤其是大学老师,那会让旁人羡慕到不行。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办教师”不仅没啥好待遇,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最后还落得被自己的学生奚落,跟现在真是天差地别。

樊进举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曾经苦兮兮的“民办教师”

还被人羡慕过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烙印,对应的有独特的时代元素,并赋予其不同的历史意义。

“民办教师”这个群体,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惯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他们曾担当了中国广大乡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铺路石。

在那样的艰苦岁月里,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第一,说明教师这个职业清贫如洗;第二,说明教师这个行当没有出息,成天给一群“牙牙学舌”的孩子打交道,井蛙之见,跳不出圈子。

在物资匮乏、经济滞后的年月,担当“民办教师”这个角色的,大都是一些安分守己的中年汉子。

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面教学,一面耕耘着自己家里的那几分“责任田”。披星戴月,早晚自习不耽误,“责任田”里的那些农活也不能丢落。

往往是忙里忙外一把手,全凭“责任田”收获的那些夏粮、秋粮来养家糊口。那时假期虽短,但根据季节交替,假期安排较多。五月割麦子要放半月农忙假;秋天收玉米要放一个月的秋收假,不像现在集中时间只放寒暑假。

“民办教师”生活虽苦,但也有人羡慕。

一年360天,每天队里按一个工日记10分,这在生产队里恐怕算是最高待遇。过星期天,再趁时间赶着把地里丢撇的农活拾拾尾。

到了七十年代,每个“民师”每月补发3元钱的生活补贴费;一年后,增加到每月5元。

这在人们看来很是羡慕,因为除了每天一个上等劳力的工日外,每月还能拿到几元钱的工资。

记得有一次星期天,我跟着别人在外打工,昏天地黑干了一天活,只挣得了1.25元的工资。那时的钱值钱,村里若有一个万元户,就会锣鼓喧天、披红挂绿地炫耀。

八十年代,“民办教师”的生活补贴又从5元提高到了7元,陆陆续续增加到11元、20多元。

为时代奉献的“民办教师”

最后又穷又没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革,生产队解体,责任田全部分到了各农户。“民办教师”挣工分的日月一去不复返了,每月只能靠上头发给的20多元的生活补贴费。

有的“民师”看破了现状,以为再这样干下去也没有什么熬头和奔头,羡慕人家在外走南闯北,家里生活过得宽宽绰绰,摆设像模像样。

于是,纷纷辞职跟着潮流“下了海”。

三五年后,有的生意确实很是红火,从吃到穿,令人刮目相看。但也有的则在生意上亏了血本,负债累累,被“海水”呛得喘不过气来。

“民师”李金涛,托关系到乡里一家私企面粉厂,每月工资30元,比当“民师”强多了,便辞去“民师”,去面粉厂做了一名普通职工。后来这家私企面粉厂由于种种原因而倒闭,他也只能卷铺盖回家了。

那年月,凡是能一贯坚守“民办教师”这个职业的,大都是些老实巴交、被人歧视、嘲讽的“老憨头”。

他们扛起锄头去责任田干活,放下锄头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既没有学会半身手艺,又没有广泛的社交应酬能力。虽说胸中装点儿文墨,但也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

只好像做长工一样,苦心经营、耕耘守护着自家那几分责任田,能有半碗饭吃,混饱肚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自己教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有的考取了大学,有的创业成了老板腰缠万贯。

自己家里还是那几间茅檐低小的破棚子,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美轮美奂的幻景何时才能突兀在眼前呢?

有人在背后议论他们:当老师穷。而穷,怨他们自己。

从这些闲言片语里,可以看出人家对这个职业的蔑视。曾经毕业的学生见了自己的老师,一问起:“还在当老师吧?”从他们的神色及口气中,透露出一种鄙夷。囊中羞涩的老师,此时此刻,除了羞愧,更多的是心痛。

时代变革最终让“民办教师”过上好日子

80年代末,这个队伍基本稳定。

县教育局发放了民办教师任用证,成立了民办教师互助基金会,使民办教师的编制和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据有关资料表明,90年代初,河南省民办教师总数达到19.8万人,他们在国家最穷、最需要的时候,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甚至毕生的经历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缓解了我国教育史上师资力量的匮乏,为国家教育乃至科技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于是,“民办教师”便成了那个特殊时期、特殊历史年代的专有代名词。他们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教育进步,科技腾飞,“民办教师”的待遇也好转起来。他们逐年按照一定比例转“公”,由国家财政负担,发放工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到2000年,在有关政策、措施的驱动下,所有“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从此,“民办教师”这个特殊时期的代名词,便在历史上消失了,且一去不复返。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民办教师”这个角色见证了我国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从苦到乐,国家赋予了他们新的历史使命。

凡是从那个困难时期走过来的教师,如今,他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即将退休,而且工资逐年递增,不再是在人面前低矮三分的“臭老九”,倒成了人们刮目相看的“香饽饽”。

从鄙视、冷嘲热讽,到仰慕、歆羡不已,他们现在可以扬眉吐气地炫耀:“我曾经当过‘民办教师’!”

支撑人生的是责任和信念。有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战士不会因为流血牺牲而放弃解放人类的斗争。

而这些“民办教师”也没有因为报酬低、生活艰辛、世人误解而放弃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

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甜美和谐已浸染了整个社会,“民办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以及那段艰辛的岁月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樊进举,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职高、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多年,做过专职报道员。作品散见于《乡镇论坛》、《中华散文网》、《河南日报》、《安阳日报》等报刊,并获得国家级、省、市、县征文大赛奖。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