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明祖陵是朱元璋的祖父、曾祖和高祖的陵墓,其中朱元璋的曾祖和高祖的陵墓内其实只是衣冠冢。这个陵墓最特别的地方是,发现的时候陵墓的入口在洪泽湖的水下。朱元璋为什么要将祖宗的陵墓建在如此低洼的地方,最终导致祖陵被淹呢?

明祖陵所在的地方在明朝时叫泗水城,但是朱家是在朱元璋的爷爷那辈才从江苏句容县逃难到这里的。朱元璋还没出生的时候,他爷爷曾算过卦,算命先生预言说泗水是他们朱家的风水宝地,如果他们家祖坟在这里,后代子孙能出个天子。于是朱元璋祖父死前特意留下遗言,要葬在泗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感激祖宗的恩德,便决定修建祖陵。朱元璋虽然对泗水这块洼地不满意,但因为祖宗特意嘱咐便只能遵守,同时还决定还将曾祖墓和高祖墓也都迁葬过来。

明祖陵刚建成的时候,周边的建筑物是很多的,但是和当时的民间建筑一样大都是木质结构,只在陵前的神道两旁矗立着21对石像,有文官武将,也有猛兽翁仲,做工精巧、形制巨大,单个重量均在5吨以上,体现了明朝工匠的先进雕刻水平。只可惜后来被洪泽湖淹了以后,原来的木质建筑都没有了,只剩下如今的部分石像。

其实,朱元璋一开始就意识到了祖陵选址不太如意,但他最终不愿放弃。为了能够将这里打造成真正的风水宝地,朱元璋可谓下了大力气,让人移土造山、改移河道、抬高地基,随后又更是大兴土木,以至于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开始修建祖陵开始,前后共用28年方才全部完工。不过祖陵后来之所以被水淹,天灾只占了一部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祸。

一切还要从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说起。为阻挡住黄河北部的风沙,保护下游农田不被沙子埋没,弘治皇帝朱祐樘命刘大夏修建太行堤,挡住了黄河的北部支流。谁知这是个顾前不顾后的主意,结刚修完没多久就导致上游的黄河水全都涌向了南边的淮河,大量河水呼啸而下,以此汇流入海。由于淮河沿线河道比较狭窄,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流量,使得淮河两岸经常遭受严重内涝。

为治理淮河流域的水患,明朝又出动了治河专家潘季驯。经过实地考察,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水方针,后来又提出“蓄淮刷黄”,具体做法就是将淮河的水全部引入洪泽湖,抬高下游水位,让其超过上游的黄河,以此阻止黄河水倒灌进来。当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建议,认为黄河水含沙量大,水里的泥沙日积月累会将河床越抬越高,总有一日会超过下流的淮河,届时下游城镇将会面临灭顶之灾。然而由于潘季驯是有着二十多年治水经验的功臣,朱祐樘最终选择了他的方案。

实践证明,潘季驯的方案并不完美,日后淮河下游水患频发,洪泽湖的水位也在不断上升。到了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当初支持潘季驯的大臣为维护名声和地位还在睁眼说瞎话,公然将分流的建议称之为妖言,丝毫不管淮河一带水患频发已是不争事实。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再也装不下的黄河水蔓延而下,将下游的泗水城彻底淹没,明祖陵也随之沉于水下。直到1963年,由于洪泽湖地区大旱,明祖陵这才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明太祖实录》《明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