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導讀:前些年,“抗日神劇”成爲了抗戰類型作品的“主流”,大量娛樂歷史的雷劇出現。但近些年隨着政策等因素的限制,“抗日神劇”逐漸消失,而從近期公佈的劇目以及在播的作品看,大製作的主旋律劇重新佔領了市場,與此同時,細分歷史的新嘗試也開始湧現。

文 | 于帥

前幾年,抗戰劇成爲了雷劇、神劇的主戰場,大量不符合常識的情節與情景在原本嚴肅的抗戰劇中出現。觀衆不但沒有在其中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更是在大呼“辣眼睛”的同時,將抗戰劇視爲了一種“娛樂項目”。

面對這一情況,《人民日報》曾多次批評“抗日神劇”,廣電總局也下發了多項政策,對“抗日神劇”進行管控。日前,《人民日報》再度發文,希望“抗日神劇”不要以歷史爲戲說對象,將抗戰劇變成搞笑劇、言情劇、玄幻劇;反對披着嚴肅歷史的外衣而行低俗化、娛樂化之實。

從今年伊始電視劇的立項情況方面看,題材管控已經達到了一定效果,正確講述抗日曆史與在常識之中改編故事的作品開始增多。從近期立項的劇目看,革命歷史重大題材開始增多,作品多達40部左右,依舊佔據了電視劇行業的很大比重,並且均無雷人改編。抗戰劇似乎在向更加主旋律的方向發展。

而且,作品的類型分離也在發生變化,雖然依舊以大製作的戰爭劇爲主,但同時像《小醫俠》、《中東大飯店》、《華醫之盾》等以獨特職業視角講述共赴國難的抗戰劇也作爲全新的類型嘗試。

港臺導演入主,曾爲“抗日劇”打開一片“神奇”的天空

其實抗戰劇創作的本身目的,是通過生動的藝術語言,再現歷史,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從而增進觀衆的歷史認知和民族情感。但之前幾年抗戰劇的娛樂化方式卻與初衷南轅北轍,出現了譬如李尋歡附體、飛刀敵炮火、包子當炸彈、秒殺數百敵軍、子彈打飛機、徒手撕鬼子、褲襠藏手雷等等雷人橋段。

這種狀況的出現與該類作品具有廣泛的觀衆基礎有關,當同類作品的數量也持續增加,製作公司爲了增加看點、博取眼球,在同題材劇作中取得更高收視率,於是腦洞大開,不顧事實地加料。

而這一“創新之舉”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觀衆在吐槽與批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神劇”二度宣發。所以當越來越多的“抗戰神劇”收穫超過預期的成績,抗戰劇娛樂化也逐漸開始形成規模。

與此同時,衆多港臺導演的入駐再度爲這股“抗日神劇”風助力。其實這批港臺導演執導抗戰劇的本意,實爲是希望打開內地市場,但其自身娛樂化的風格與習慣性的武俠劇套路,讓其手下的抗戰劇失去了原本的風格,變爲了披着抗戰劇“外衣”的武俠玄幻劇。

無論是餘明生導演的《箭在弦上》、林建中導演的《鐵血使命》、《向着炮火前進》、《英雄使命》還是李翰韜導演的《五臺山抗日傳奇》,成爲了該類型劇的代表作品。

而這股風潮在劉仕裕導演的作品中迎來了頂峯,作爲TVB的金牌監製,劉仕裕曾編導過《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等經典作品。但在進入內地市場後,他卻交出了《抗日奇俠》這種堪稱“雷劇之王”的答卷。

在他的作品中,例如“手撕鬼子”;鐵砂掌、太極拳大破日寇等讓觀衆完全無法接受的雷人設置出現,將“抗日神劇”帶向了最“高峯”。

多部具有港臺導演背景的“抗日神劇”進入內地市場,在讓觀衆一次次收到文化衝擊的同時,也讓內地的製作方發現了另一種的抗戰劇製作方向,他們寄希望於通過雷人橋段來吸引觀衆眼球,甚至惡意追趕潮流,導致抗戰劇的發展進入歧路,最終不但失去了原本的價值,甚至讓一些年輕觀衆產生對於抗日戰爭不正確的認識,適得其反。

但好在隨着近些年“抗戰神劇”已經不被大衆接受(少有的獵奇者除外),政策的管控也越發收緊,“抗日神劇”的數量逐漸減少,最近甚至有根治之勢。

轉型升級,抗戰劇逐漸轉向“主旋律、大製作”趨勢

現在,在抗戰題材雷劇減少的同時,抗戰劇整體數量也有所下降。一方面,正如之前所說,過往相關題材作品的大量湧現,使得抗戰劇很難有再創新的空間。另一方面,抗戰劇與歷史題材相同,均需要大量的演員、特效與道具,製作成本極高。若是無法在情節與設置上進行合理的創新,那高額的成本將會成爲製作方極大的負擔。

因此,這樣的局面也導致未來抗戰劇可能會向可以受到政府扶持的主旋律正劇及大製作劇目方向轉移。這種趨勢在之前北京“春推會”中亮相的幾部抗戰劇作品裏面得到了體現。

像兩部重點推薦的抗戰作品,首先是由陳健執導,李幼斌、梁林琳、張光北等主演的年代題材電視劇《老字號傳奇》在“春推會”中發佈;另外由張魯一、張鈞甯等大卡司主演的戰爭劇《長河落日》也宣佈了立項。

這兩部作品無論從卡司陣容還是製作看,都是同類型作品中投入較高的級別,《老字號傳奇》由《亮劍》原班人馬打造;,《長河落日》雖然沒有將視角定在抗日的戰場上,但卻根據二戰中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講述了二戰史上第一次轟炸東京幕後的故事。

而在播的劇目方面,江蘇衛視的《誓言》以及山東衛視的《硬骨頭之絕地歸途》等抗戰作品,也都爲抗戰劇主旋律、大製作的發展方向提供了佐證。在“抗日神劇”消失殆盡的情況下,作爲抗戰劇一貫的標誌性類型,主旋律的戰爭戲再度成爲主力軍,這不僅僅是一種迴歸,更是抗戰劇再度找到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與此同時,正在熱播的《誓言》(創新的推出了“兵棋推演”,以此爲計算工具從而左右時局)以及剛剛提到的《老字號傳奇》(抗戰年代,各家“老字號”摒棄恩怨糾葛,共同抗戰的故事)、《長河落日》(二戰史上第一次轟炸東京幕後的故事)作爲創新題材的抗戰劇,也將該類型未來發展的另一個趨勢有所揭露:講述以不同切角經歷大歷史背景的故事。

當一個大題材已經被無數次翻拍,可解讀空間也少之又少時,轉換視角無疑是最爲行之有效的方法。細分之下的傳奇故事不但具備大背景的紮實框架,還可以進行不同的嘗試來尋找到在主旋律之下的新創新方向。

同時,這與近期IP劇的改編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例如《三國機密》與《軍師聯盟》等,便是在傳統IP遭遇改編困難之後通過全新視角詮釋一個時代的代表。

總結

其實針對抗戰類型的電視劇而言,從一開始的IP小說改編,到經歷“抗日神劇”的“洗禮”,再到迴歸主旋律之後的細分創新,已經逐步完成了風格與內容上的進步。尤其是不但擺脫了“神劇”、“雷劇”的帽子,更開始向原創劇本邁進,凸顯了該類型劇的未來價值。

雖然就數量看,對比過往肯定有所差距,但更加宏大的製作與對創新的更高要求,致使抗戰劇註定要像精品化轉移。近期火爆的戰爭題材電影市場也許會爲影視劇提供借鑑,如何拉動固定受衆以外的觀衆,或許是抗戰劇未來發展需要思考的重要方向。

不過好在市場以及政策的長期需求,可以給予抗戰題材作品足夠的成長空間與投入。更何況抗戰題材已經擁有了“抗日神劇”等黑歷史的經驗教訓,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抗戰劇的未來發展十分可期。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