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大学城虎溪电机厂内的507库,为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第二炮兵学校的一部分,周边绿树环绕,三栋厂房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态都保留完好。《英雄无名》、《不如跳舞》等影视剧曾将此地作为外景拍摄点。作为一名大学建筑学教师,我和学生们以此为改造载体,做了三年建筑设计课程选题。这里,也曾作为2011年一个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选址。

但随着大学城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伴着周边商业楼盘的肆意生长,2012年初,507库,连同虎溪电机厂的生产区,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化作一粒粒尘埃。这,或许正是当下工业建筑遗产的一个共同的无奈与尴尬之处——保护与改建的速度,有时,并不能跟上城市快速发展变化的速度。

很多重庆人,尤其是一些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都有着在国有老厂区生活过的儿时经历,那些配套完整的幼儿园,小学,技校,厂区医院,职工活动中心,每周放电影的大礼堂,以及厂区食堂里弥漫的回锅肉的味道,放学时林荫道边嬉戏的身影……

实际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重庆市还有很多像507库一样的老厂房,在城市中再找不回自己的位置,重庆丝纺厂、红岩缝纫机厂、特钢厂、三钢厂、铜元局、渝中区化龙桥片区、建设厂、重棉三厂等等。如今,大批老厂早已没落或改制,有的荒芜不堪,有的不复存在。原有的生产空间和老工业设备已荡然无存。而随之渐行渐远的,还有那些在老厂里生产生活过的人们的集体记忆。

厚重的工业历史与无奈的现状

重庆城的近现代成长史与工业发展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西南地区近代工业发祥地,重庆的工业建设经历了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建设、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重要的历史演变时期,遗产丰富,数量多并且规模大。

同时,由于重庆工业大多是受国家政策影响自上而下的布局,在城区形成许多“大院”式大型企业,如望江机械厂、长安厂、重钢、特钢等等。这些企业占地面积大、历史悠久,多创办于洋务运动或属抗战内迁企业,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山城手表”、“合川火柴”、“红岩墨水”、“三峡电风扇”、“将军牌电冰箱”、“金雀电视机”等当年在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甚至是带有时尚标记的老重庆工业品牌,早已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而销声匿迹,工业退出去,记忆留下来,而老厂房原本正是述说那段历史的活化石。

这些年来,总能不时的听到“哪个厂房又被拆了”,在国企的破产改革、城市实施产业“退二进三”、“退城进郊”的过程中,由于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不足,并未对大批工业遗产采取有效的保护与更新措施,导致大量尚在使用寿命中的工业厂房被夷为平地,在时代的变革中不复存在。

“去还是留,其实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很多老厂房因为破旧已经被推平了。”规划局某官员在当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很多老厂,处于市区较为核心的位置,在搬迁和整体出售后,原有土地被作为建设用地,在利益驱动下开发商会在控制性规划内尽量做大商品房面积,保留老厂房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目前保存较好规模相对完整的,往往是那些远离市区相对偏僻土地价值较低的老厂区。

“虽然和传统历史文化遗存相比,工业建筑遗产还很年轻,很多是近代的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但在我国工业经济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工业建设的记录和见证。”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秘书长刘伯英说。

用镜头记录与思考

作为一名建筑学教师,重庆丰富的工业建筑遗存为我的研究和课题策划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共走访了重庆二十余个工业遗址,有些老厂先后去过五六次,用镜头记录它们在当下的面貌。并且以“旧工业建筑改造与更新”为题,和学生们一起对选题中的老厂进行了深入的环境调研、实地测绘与文化思考,力图发掘并创造性地再现旧工业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内涵与风貌特色,探索新旧建筑的有机协调与共生。欣喜的是,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多次可以在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嘉奖。

一边拍摄、一边研究、一边记录、一边思考……嘉陵厂、望江厂、二砖厂、虎溪电机厂、磨心坡煤矿、重钢四分厂、特钢厂、长征厂、江合煤矿……有时将图片整理后发到网上,那些当年在这些老厂里生产生活过的人,或感慨,或留恋,总是会在回复中回忆一些那些年里的那些事。

镜头中的这些重庆老厂,都是在上世纪曾经辉煌过,每一个员工为之骄傲过,也是为重庆的工业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国有工业企业,而今,那些烙下时代印记的厂房,高大的烟囱,锈迹斑斑的铁路和行将报废的生产机器正逐渐被废弃、拆除、推平……随之被抹去的,不仅仅是关于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也是那几代老厂人的情感牵挂。

上世纪30年代,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整合嘉陵江小三峡地区的煤矿和煤窑,成立天府煤矿公司,位于北碚的磨心坡煤矿,从此成为天府煤矿的一部分,为天府煤矿南井。

2016年7月的一个40度高温天,我们走进其中,一进厂区,四周弥漫带有典型年代感的沧桑,强烈光线下的铁轨如弯曲的五线谱从矿区延伸到矿场而去,一头通向矿区大桥下的矿井,而停在小铁轨上的煤斗车就像一个个落在线谱上的音符。

我们随着矿工下到井口,目送他们乘着斗车缓缓的驶入漆黑的深井。随着重庆市产业布局的调整,这里也将面临着被关停的命运。矿区内的矿井、铁轨、煤斗车和那些曾经的风光岁月,都将成为历史。

望江厂位于距离市区较为偏远的嘉陵江畔的郭家沱,是目前保存相对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国有大厂之一。工厂1933年8月始建于广东清远县浥江口, 1938年工厂开始内迁,选定郭家沱为内迁新址。前身曾是国民政府第五十兵工厂、国营望江机器制造厂、望江机器制造总厂,曾经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望江厂的军品生产依旧,民品部分却日渐萎缩,这片位于望江路旁的年代久远的木结构厂房,已经出租给民营企业。

很多老厂,土地转让时出于拆迁成本的考虑,往往是生产厂区被开发商拆迁征用,而家属区却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在老厂家属区里行走,除了破旧的建筑,时常能感觉到一种不同往常的“烟火气”,像是一幕幕久别的情景剧。从中洞悉每个细微之处,能发现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美好,这或许就是隐藏在老厂里的人情味。

在特钢厂家属区里,有一座空间高大的“工人俱乐部”,据这里打牌的“老特钢人”回忆,这个俱乐部除了放电影,也是以前厂里开大会的地方, “光荣榜”上的照片记录着那些曾经的荣耀时光。厂里的子弟学校时常组织学生来看电影,儿童节的文艺演出也在这里表演过。如今,空旷的大厅里,座椅已经拆除,摆满了麻将桌,退休或下岗的老年人在这里消磨着时光。

而紧邻特钢厂位于双碑的具有140多年历史的嘉陵厂,生产的“嘉陵本田”摩托曾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如今,沿江的大片厂房已经拆除,拔地而起的高端楼盘与保留下来的偌大的家属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家属区内、学校、医院,菜市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座建在小山上的公园。这里俨然一座小城,一个人的一生,似乎都可以就在这里完成。有的家庭祖孙三代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走在路上,彼此熟识,点头招呼。

阳光明媚的午后,沿着小路漫步在那些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家属楼旁,用镜头记录下这些老厂人的日常,感觉生活依旧其乐融融,只是每每谈起厂里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窘迫,都不禁一声叹息。

2015年7月中旬,在沙坪坝下中渡口遇见这位老人时,他正手拿报纸,一笔一划的写着黑板报,二十来米的黑板上写满了各种新闻。老人当年84,原重庆缝纫机厂退休职工,就是那个曾生产“红岩”缝纫机的厂子。他认真的写,说房子快拆了,以后住的地方也不会有这么多黑板,这个爱好怕是坚持不下去了。给他拍完照后,问我照片能否给他,大约半个月后,我给他送去了冲印出来的照片。

值得欣慰的是,2016年底,曾拍摄过的望江厂、虎溪电机厂内的一些具有较高建筑价值、文化价值的建筑,已相继被纳入重庆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如“北仓”、“印制二厂”等民间资本推动的文创园区项目,也已初具规模。重庆地方政府与建川博物馆计划利用建设机械厂(原汉阳兵工厂)遗存的抗战老防空洞,建设一个洞穴内的博物馆聚落的改造项目,正在积极有序的推进中。

重庆的工业遗产,是城市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分支,保护工业遗产,应该是动态和可持续的,这既是对历史的敬意,也是对现实的关怀。重庆老厂,是有温度和文脉气息的时代载体,它们的保护、更新与再利用,只有真正融入城市建设中,融入人们的生活里,才能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