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和拉斐尔的画令人心情愉悦、神清气爽,那些真迹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神来之笔,什么叫传世佳作。

其实旅行就是这样,异乡异国的人和事、不同族群的文化、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都会给人带来新鲜感,有的人会一晃而过,有的人会深度陶醉,我属于后者,比如,欣赏卢浮宫的油画,就如同与好友品尝成年佳酿,就想一醉方休!

雅克-路易·大卫(法语:Jacques-Louis David),自画像(1794年),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雅克-路易·大卫(1748年-1825年),又译达维特,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在1780年代绘成的一系列历史画标志着当代艺术由洛可可风格向古典主义的转变。他是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有大量的学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

除去在艺术领域的建树之外,他还是罗伯斯庇尔的朋友、雅各宾派的一员,活跃于法国大革命之中。罗伯斯庇尔失势之后,又投靠拿破仑。拿破仑失势之后就自我流放到布鲁塞尔,并终老于此。

雅克-路易·大卫的画被卢浮宫收藏的有:

《荷拉斯兄弟之誓》,雅克-路易·大卫(1784年),330x425cm, 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下图色调明亮一些。

局部细节。

此画所描绘的是贺拉斯三兄弟向代表罗马王的父亲老贺拉斯宣誓效忠祖国的庄严场面。构图以老贺拉斯为中心,其他人物分列两边成视觉对称式均衡。老贺拉斯高举宝剑,三个儿子伸出有力的手臂作接纳状,人们手脚相对;在老人身后是一组陷入悲痛的女子,她们低首相依、无可奈何。人物的动势和组合都以直线和金字塔式构成,造成视觉上的单纯、沉着、稳定和强健的冲击力,全部人物被置于罗马圆柱式建筑大厅,这更增加了画面庄严神圣的气氛。

画家精心选择了英雄出征前的宣誓和妻儿哭泣的情节,造成一种戏剧性的精神对比,形象地告诉人们:女人的眼泪也不能动摇英雄们尽忠报国的决心。大卫为了强调这个瞬间情节,着重加强了人物的形象表现力,集中刻画贺拉斯三兄弟的强健体魄、坚毅面貌、宽大步伐和伸向前方的手势,鲜明地揭示了三兄弟的英勇气概。女人们的情态是一组不可缺少的陪衬,她们的悲痛更加烘托出画面的悲壮气氛。

作为画面中心人物的老贺拉斯,他是国和家的象征,他的庄严举止制约着三个儿子的行为,指示着他们履行国民的神圣义务、报效祖国。画家在人物造型上使用雕刻手法,形象坚实有力,重视素描的体积感,设色很单纯,可与雕刻相媲美。人物的背景建筑采用多立克柱式和厚重朴实的拱门,简单沉着、稳定、不可动摇,在精神和形式方面与前景人物相呼应,并突出主体人物。这幅画虽然是大卫早期作品,但表现出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技巧已逐渐成熟。

当这幅英雄主题的作品在罗马问世时,立刻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赞美,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最好的代表作品。不久大卫回巴黎参加了1785年举办的沙龙展览,获得了革命热情高涨的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1782年,巴黎重新上演大剧作家高乃依(1606-1684年)1640年创作的悲剧《贺拉斯》。故事写的是罗马城和阿尔贝城之间发生战争,双方谈判各选三位勇士进行决战以定胜负。罗马城选了贺拉斯三兄弟,阿尔贝城推举了古里亚斯三兄弟,他们之间是亲缘关系,贺拉斯兄弟中老大娶古里亚斯兄弟的姐姐为妻;而古里亚斯兄弟中老三是贺拉斯兄弟的妹妹的未婚夫。这两对三兄弟之间的决战面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和选择,结果是国家利益至上,大义灭亲,罗马城取得最后的胜利。

大卫决定创作一幅以贺拉斯为题材的油画来表达他的政治信念和艺术思想。他为了发掘主题、深化艺术构思,深入体验古罗马时代的生活,他要求法国政府准许他回罗马去完成这幅作品。1784年他来到罗马,用了1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英雄主题的杰作。

《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雅克-路易·大卫(1805– 1807),621x979cm ,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在现场看这幅画,极其震撼,它不仅体量大,且人物众多,每个人的形态都栩栩如生,看两小时都不过瘾。以上是在三家境外网站下载的图片,色彩明暗有别。

以下是本人现场拍的局部图,是在游客高峰过后,返回去拍的,比较清晰:

这幅画是奉拿破仑的命令而作,描绘的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加冕仪式。

画面中心形象是拿破仑从教皇手中接过的王冠,赐给皇后约瑟芬。罗马教皇被请来参加仪式,想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号召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肯定称帝的合法权,不过只让他坐在祭坛前作为后盾而已。受加冕的皇后长长的皇袍由宫女罗席福柯拉夫人和瓦勒特夫人牵着,中间平台上坐着皇后的母亲,围绕中心周围站立着主教、王公贵族、将军、各国大使以及前来祝贺的外国国王、王后等,画中有近百人的肖像,据说很多是请真人来到画室画的。这幅画构图宏大,气势磅礴,构思巧妙,以肖像写实手法创作而成,虽为拿破仑歌功颂德,但作为历史画卷是不朽的。

《运送布鲁特斯儿子尸体的军士们》,雅克-路易·大卫(1789年),323x422cm,收藏于巴黎 卢浮宫。

布鲁特斯是公元前84年古罗马第一个推翻暴君统治的英雄,他把神圣的罗马大皇帝驱逐到国外,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并成为贤明的执政官,但是他的两个亲生儿子参与了伊特鲁立亚人的复辟阴谋活动,布鲁特斯为捍卫共和国的利益和神圣的法律,毅然处决了这两个逆子。画家借这一题材热情赞颂了为国家利益而大义灭亲的贤明君王。

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是武士们将被处决的儿子尸体抬进大厅的一个瞬间,布鲁特斯的妻子作为母亲悲痛欲绝,两个女儿恐怖地依偎着母亲;布鲁特斯显示出一种刚毅和不可动摇的坚强性格,但毕竟处决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时作为父亲不可避免地陷入常人所具有的痛苦之中。画家特意将他安坐在一尊古罗马的英雄雕像投影下,利用朦胧模糊的光影既表现了布鲁特斯的形象又刻画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英雄的雕像是他依托的精神支柱,隐约的人物动势中体现出坐立不安的心态,但是不安中又含坚定,他高举两个手指表示共和国的兴旺就是最高的法律。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戏剧性场面,是情与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矛盾冲突的场面,画家在这里为人类树立了一个有血有肉正直无私的君王形象。

画面构图仍然遵循古典主义的对称式均衡原理,人物被置于罗马建筑的圆柱前,使画面更显庄重神圣。但是画家重视了画中人的个性刻画,这势必打破古典主义的理性程式,因而使官方学院派十分恼火,指责他“超出了学院派所规定的法则”。但是这幅画受到公众的欢迎,对大革命起着积极的舆论作用。人们称大卫为“共和党人的拉斐尔”,说他“以其天才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萨宾妇女》,雅克-路易·大卫(1799年),385x522cm,收藏于巴黎 卢浮宫。

萨宾人是古意大利的一个民族,他们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地区,和罗马人相邻。传说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原为一个部落的领袖,叫罗马诺(后来的罗马城名依他名而定)。他早就觊觎萨宾妇女的美丽,一心想劫夺为罗马士兵之妻。他设计邀请萨宾人参加他们的宴会,乘机悄悄地打进萨宾城,劫夺了许多美丽的萨宾妇女和他们的财产。若干年后萨宾人强大了,他们欲报此仇,但是被劫的女子已为罗马人之妻,为罗马人生儿育女了,此时萨宾人打来,又势必使他们沦为孤儿寡母的惨境,因此妇女们拖儿带女地出来阻止这场亲人之间的战争。

《萨宾妇女》描绘的正是这一情节。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罗马人与萨宾人厮杀的激战场面,两队人马中间是一群妇女和婴儿,视觉中心描绘了一位美丽勇敢的女子,名叫艾埃茜妮,她奋不顾身地挺身而出阻止这场战争,孩子从她的怀抱中跌落在地,引起两位妇女来抢救孩子,她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阻挡双方的杀戮,她身后的一位妇女高举婴儿,这一情节向人们宣布:为了我们共同的下一代,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成为画面的高潮和主题思想。

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完全遵循古典主义法则:严格按黄金分割律配置人物,对称、均衡、变化中有和谐统一。画面前景那位左手握盾、右手作投掷标枪者是罗马王罗马诺,他背向观众,对面一位持剑举盾面朝观众的人是萨宾王都斯,双方构成势均力敌的阵势,举双臂的艾埃茜妮使箭拔弩张的敌对双方对称呼应。情势虽然万分紧张,但是画面人物动势和标枪、盾牌圆质的形和线的变化造成画面的稳定感。尽管人人内心激动,但神情毫无生气。画家着意于人物的裸体、半裸体造型,严谨的雕塑形体和细腻的素描功力使这幅激战场面变成古代标准人体展览,缺乏内在精神的感染力,这正是古典主义的缺憾。也反映出大卫此时艺术创造上追求单纯的形式美,理性构思和造型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情。人们认为这是画家在大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借复古以消愁肠。

《雷卡米埃夫人像》,雅克-路易·大卫(1800年),174x244cm,收藏于巴黎 卢浮宫。

朱利埃特·雷卡米埃夫人(1777-1849年),15岁时嫁给银行家雷卡米埃,以貌美和善于交际闻名巴黎,她组织的沙龙是法国文化界的中心,作家大仲马常出入其间,她与浪漫派作家夏多布里昂相好多年,也是大卫的好友。时年23岁的雷卡米埃夫人请大卫为她画肖像,画家深为少妇的优雅魅力所吸引,运用古典和写实手法相结合塑造形象,以古典的道具相配,企图创造古典美人意境。作画过程中夫人觉得画家忠于写实而没有美化她而不满,尤其对赤脚的描绘甚不乐意,私下里夫人又请大卫的学生、善赶时髦的画家热拉德为她另外画一幅,大卫得知后即中止画下去,这是一幅没有完成的肖像画。正由于没有画完才避免了古典画法的那种过于细腻工整、没有生气的毛病,反而更真实、更有生气盎然之感。画中夫人神情仪态端庄大方,给人一种庄重宁静、古典的美感。她那善良的性格配合着随意的连衣长裙,半躺转首的姿式,沙发和灯架的造型配置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古典美学原则,加上柔和的色调,空荡抽象的背景,使得整个画面简练和典雅,古典与写实相结合,天衣无缝。

《列昂尼达在蒂莫彼勒》,雅克-路易·大卫(1814年),395x531cm,收藏巴黎卢浮宫。

《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雅克-路易·大卫(1788年),146x181cm,收藏与巴黎卢浮宫

《韦尼纳克的昂里埃特像》,雅克-路易·大卫,145x112cm ,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夏尔 - 路易·特律代纳夫人》,雅克-路易·大卫(约1792年),130x98cm ,收藏于巴黎 卢浮宫。

《彼埃尔·摄里其亚夫人和她的儿子》,雅克-路易·大卫(1795年),131x96cm ,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彼埃尔·摄里其亚像》,雅克-路易·大卫(1795年),129x95cm,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罗马教皇像》,雅克-路易·大卫(1805年),86x71cm,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贝古勒像》,雅克-路易·大卫(1784年),91.5x72.5cm, 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智慧女神密涅瓦和战神马尔斯的争斗》,雅克-路易·大卫,114x140cm ,收藏于巴黎 卢浮宫。

《巴黎卢森堡花园》,雅克-路易·大卫(1794年),55x65cm,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艺术家岳母佩尔夫人像》,雅克-路易·大卫(1784年),布面油画,93 x 72厘米,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加斯帕·梅尔像》,雅克-路易·大卫(1795年),布面油画,116 x 89.5厘米,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以下被其他艺术馆收藏的大卫的部分作品。

《爱神和赛及姬》,雅克-路易·大卫(1817年),收藏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马拉之死》,雅克-路易·大卫(1793年),收藏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

让·保尔·马拉(1760-1793年)原是一位医学博士和物理学家,当大革命开始时他就毅然投身于革命,后来成为革命的雅各宾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进行激烈的斗争。

1789年8月他创办了《人民之友报》,因此人们称他为“人民之友马拉”。贵族大资产阶级很快认识到他的威胁,巴黎市长下令逮捕他,他不得不躲藏起来,昼夜在地下室中工作,致使患上了皮肤病,必须浸在温水中才能缓解痛苦。

1793年,女刺客夏绿蒂·柯尔黛潜入他的工作地点用匕首刺杀了他。在马拉被害后两小时,大卫立即赶到现场为马拉画像,随即又到国民议会发表演说:“拿起笔为我们的朋友复仇!为马拉复仇!让他的战败的敌人重新看了他已变的面容而失色吧!”“我听见人民的声音,我服从他们。”这是一位革命艺术家的誓言。

大革命前大卫描绘的是历史题材,借古喻今;大革命开始后他就转向直接描绘现实题材。这幅画中的马拉是生活中的真实的英雄。大卫曾回忆说:“马拉死的前夕,雅各宾俱乐部派我和摩尔去看望他。当我们看到他时,使我大吃一惊。在他的身旁放着木箱,上面有墨水瓶和纸,从澡盆伸出来的,是曾经写下关于人民福利呼声的手。”画家又说:“我认为把他描绘成我看到他的那种姿态--为人民的幸福而奋争写作的姿态,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他真实的形象。

大卫在塑造马拉的形象时,加强了面部的刻画,从那镇定而又坚毅的遗容中,揭示了马拉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他那不顾疾病缠身的痛苦而紧张忘我工作的坚强意志。画面上的马拉躺在浴盆中,露出了上半身,他侧垂着头,右手还握着笔,左手拿着刺客留下的字条,上书致公民马拉的言词。浴盆边的木箱上压着一张字条上写着:“请将这份钱转交给一位有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已为革命牺牲了。”所有这些细节好像表明马拉并没有死,还在工作,只不过太疲劳暂时休息片刻。在这里,画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位已经死去但仍永远活着的英雄 。

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肖像画构图庄重、严谨,意境崇高,造型单纯而鲜明,用笔深沉而有力度,人物形象突现在抽象的背景上,犹如一尊浮雕。为使马拉的形象具有英雄气质,画家采用庄严的古代墓碑形式,把人物的肖像性与历史的真实性和革命领袖的悲剧性结合起来,使画面沉浸在肃穆、深沉的哀悼气氛中。

在大革命中,大卫根据国民议会的建议创作了一些具有鲜明革命时代特征的肖像画,其中最杰出的是《马拉之死》。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拉瓦节夫妇》雅克-路易·大卫(1788年),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苏格拉底之死》,雅克-路易·大卫(1787年),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1789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而被诬陷引诱青年、亵渎神圣,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这是一幕人生悲剧,为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有意在画面前景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对英雄的认识和崇敬。达维德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安托马克的痛苦》, 雅克-路易·大卫(1783年), 275x203cm ,收藏于巴黎国家美术学校。

《塞内克之死》,雅克-路易·大卫(1773年),123x160cm,收藏于巴黎小皇宫博物馆。

《安蒂奥什和斯塔冬尼斯》,雅克-路易·大卫(1774年),120x155cm,收藏于巴黎国家美术学校。

《乞讨的贝里塞赫》,雅克-路易·大卫(1781年),288x312cm,收藏于里尔美术馆。

《圣罗克向圣母求情》,雅克-路易·大卫(1780年),260x195cm,收藏于马赛美术馆。

《斯坦尼斯拉斯·波托斯基伯爵像》,雅克-路易·大卫(1781年),304x218cm,收藏于华沙维拉诺夫宫

《帕特格勒的葬礼》,雅克-路易·大卫(1778年),94x218cm,收藏都柏林爱尔兰国家美术馆。

《被维纳斯解除武装的战神马尔斯》,雅克-路易·大卫最后一幅大型作品,创作于1824年。

《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雅克-路易·大卫(1801年),260x221cm,收藏于马尔曼松皇家博物馆。

在与奥国的干涉军战斗中,拿破仑以英勇大无畏的精神冒着冬天的严寒与雪崩的危险,出其不意地越过圣贝尔纳山险坡,带领主力军向敌人腹地前进。在画家的笔下,拿破仑被描绘成英勇、果敢、坚毅的统帅形象,他挥手勒马向上的雄姿以对角线趋势充满画面,整个世界统统在他的脚下,坡石上刻着永垂青史的名字。

《玛丽·约瑟夫·比隆像》,雅克-路易·大卫(1769年 ),66.3x55.5cm,收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萨佛、法翁和小爱神》,雅克-路易·大卫(1809年),225x262cm,收藏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1804年10月5日军队在五月广场向皇帝宣誓》,雅克-路易·大卫(1810年),610x970cm,收藏于凡尔塞皇家博物馆。

《南特郡的安东尼·弗朗塞伯爵像》,雅克-路易·大卫(1811年),117x73cm,收藏于巴黎雅克马尔·安德烈美术馆。

《拿破仑在办公室中的像》,雅克-路易·大卫(1812年),,204x125cm,收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都汉的亨利·阿梅代伯爵像》,雅克-路易·大卫(约1816年),112x81cm,收藏于哥本哈根尼·卡尔斯伯格美术馆。

《泰莱马克和俄沙里》,雅克-路易·大卫(1818年),87x103cm,收藏于马里布 J·保罗·格蒂博物馆。

《泽纳德和夏洛特·波拿巴像》,雅克-路易·大卫(1821年),130x100cm,收藏于马里布 J·保罗·格蒂博物馆。

《朱庇特和昂蒂奥普》,雅克-路易·大卫,87x79cm,收藏于森斯博物馆。

《阿基里斯的愤怒》,雅克-路易·大卫(1825),私人收藏。

《黛安娜和阿波罗用他们的箭刺穿尼欧贝的孩子们》,雅克-路易·大卫((1772年),收藏于达拉斯艺术博物馆。

《网球场宣言》,雅克-路易·大卫((1792年)。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是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一位领导人,他和浪漫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欧仁·德拉克罗瓦之间的著名争论震动了整个法国画坛。

安格尔的画风线条工整,轮廓确切,色彩明晰,构图严谨,对后来许多画家如德加、雷诺阿、甚至毕加索都有影响。

安格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加龙河上游的塔恩-加龙省首府蒙托邦,父亲是一位肖像画家和音乐家,是他的艺术启蒙教师,1791年他入图卢兹学院学习绘画;1797年到巴黎进入古典主义画派的主要代表人雅克-路易·大卫的画室;1799年考入美术学院油画系;1801年获一等罗马奖;1806年到罗马设画室,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820年迁到佛罗伦萨,接受了大批肖像画的订作;1824年回到巴黎,立即获得很高荣誉;1825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29年任美术学院院长;1835年再次回到罗马,创作了一系列肖像素描和油画;1841年回巴黎,继续创作多幅巨作。

安格尔一生最崇拜拉斐尔和古代大师,直到87岁高龄还在研究拉斐尔的作品,其最后一件作品就是根据乔托的构图画的。他的主要作品有《土耳其浴女》、《泉》、《路易十三世的宣誓》、《奥德利斯克与奴隶》以及一系列肖像画和大量的素描,还有类似中国画白描的只用线描钩轮廓的作品。

安格尔的声誉如日中天时,也正是古典主义面临终结,浪漫主义崛起的时代,他和新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德拉克罗瓦之间发生许多次辩论,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运用,古典主义则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安格尔把持的美术学院对新生的各种画风嗤之以鼻,形成学院派风格。

安格尔生前享有很大的声誉,死后安葬在巴黎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

《荷马的礼赞》,安格尔 布面油彩,386×515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

《荷马礼赞》画面中央画的是胜利女神,由她将月桂冠戴在了盲诗人荷马的头上。荷马脚下的两个拟人像,是《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人物。在他们的两旁安排的是著名的诗人、哲学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家、音乐家、军人等。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他将伟大的古代诗人荷马,视为全部艺术之源,视为他以后生活时代和以后艺术年代伟大人物中的代表。同时他借助该作品,以崇敬的心情赞扬他们。赞扬他们为国为民所做的贡献。

《瓦平松的浴女》(The Bather),安格尔(1808年),油画,146×97.5,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藏。

《瓦平松的浴女》(此画后归瓦平松收藏,故得名)是安格尔28岁时创作的。画家从这个美妙的女子背部看到了使他激动的东西,那就是微妙的色调变化,半明半暗的光色在这个柔嫩的背部微微变化着浮动着。色彩虽然相当原始,却也不无悦人之处。安格尔用绿色的帘子、浅黄色调的身躯、白色的床单、白色带红花的绸子头巾——安排在这个背部的周围,就象镶嵌这个富有素描情趣的裸女背部主题那样,加强全画的细腻的绘画性。帘子与褥巾的褶皱成了这个女人的柔和肤色的陪衬。浴女斜视着左前方;墙壁的灰调子没有干扰前景上的事物,它们被推得好像很远。空间与浴巾等物的装饰一如乐曲上的和弦,给人发出娓娓动听的细颤音。这幅素描人体油画具有特殊的美感表现力。《瓦平松浴女》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于女人体的整体感和细腻感来表现人体单纯、洁净、洗练的美感。被后世奉为裸体背影经典的形象健康、丰满、洋溢出生动而毫无任何淫亵的成分。

《浴女》,安格尔。

《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Oedipus and the Sphinx),安格尔(1808年),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Thebes)国王拉伊俄斯(Laius)和伊俄卡斯忒(Jocasta)的儿子。拉伊俄斯在一次与国王宠臣的争吵中失去理智,失手杀死了对方,被迫逃到了邻国,并作了国王珀罗普斯(Pelops)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的老师。

因继承王位的问题,拉伊俄斯直接导致了国王儿子克律西波斯的死,国王珀罗普斯悲痛欲绝,临死前诅咒拉伊俄斯:“他将被他的儿子杀死,并且他的儿子将娶母为妻。”

后来,拉伊俄斯回到底比斯国,当上国王,娶妻后一直未生子。一天,他来到神庙祈求神灵,神灵告诉他:“因他当年的罪过,他将死于他儿子之手,并娶母为妻。”接到神谕后他开始与妻子分居,但一次意外使妻子怀孕,孩子出生后拉伊俄斯因怕神谕兑现便命令仆人把孩子抱到很远的山里扔掉,任其自生自灭。

孩子幸运的被邻国的一个牧羊人拾到,交给了他的朋友,后辗转到了国王波吕玻斯(Polybus)的手中,他们夫妻俩因一直无子嗣,就视这个孩子如己出,并取名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的一天,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与一辆战车的车夫为谁该让路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车上的老者粗暴地命令俄狄浦斯让路,盛怒之下俄狄浦斯用手杖朝老人打去,致使老人跌到在地而死,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生父亲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

因杀人俄狄浦斯四处流浪,听说底比斯国有个狮身人面的怪物--斯芬克斯,靠猜谜而吃人无数,此时的国王正是老国王拉伊俄斯的妻弟克瑞翁(Creon),他宣布谁能制服斯芬克斯就可娶他姐姐伊俄卡斯忒为妻。

画中的俄狄浦斯正在向悬崖旁的女巫斯芬克斯解释她谜语,当谜语被破解后女巫在羞愧中跳崖自杀。

斯芬克斯死后,俄狄浦斯娶了现国王的姐姐、他的母亲为妻,至此珀罗普斯对拉伊俄斯的诅咒全部灵验。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忒在双方都不知实情的情况下生了2男2女,因犯下“弑父娶母”的大罪,所以瘟疫和饥荒降临了该国。最后先知说出了整个事情的缘由,当俄狄浦斯的妻子(母亲)得知实情后羞愧的上吊自杀,他也挖出了自己的眼睛,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客死他乡。

《洛哲营救安吉莉卡》(Rudiger Freeing Angelica),安格尔(1819年),布面油画 ,100x80cm,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这幅画取材于16世纪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特的诗集《狂乱之夜》所描绘的情节:支那女王安吉莉卡被囚禁在泪之岛上,她被当作海怪奥鲁克的祭品,她在等待自己的末日到来,正在这危难之时,英雄洛哲驾驭着自己半鹰半马的座骑,赶来杀死了海里的海怪奥鲁克,营救了女王安吉莉卡。左边是骑在半鹰半马上的英雄洛哲,右边是被海怪奥鲁克锁在岩石上身躯扭曲的女王安吉莉卡,女王安吉莉卡目光哀婉,期待着从天而降的英雄前来营救。

女王安吉莉卡静止不动的形象,与英雄洛哲的长矛所呈对角线的力度形成对比,这就使英雄洛哲彷佛使出全身力气把长矛利入海怪奥鲁克的咽喉。此构图的美感还在于光线特性的哂茫女王安吉莉卡的裸体在月光中充分显示出它的柔美;我们还应该注意全图阴影部分的黄褐色和土黄色的色调,而正是在这种色调的衬托下,铠甲的金色、盾牌的红色,英雄洛哲身披斗蓬均白色,特别是女王安吉莉卡躯体的肉色,就显得格外醒目。使得这个中世纪掌故的气氛更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平静而庄重,这正符合古典主义所追求的意境,重理性轻情感,重类型轻个性,造型符合雕刻效果。

《大宫女》,安格尔(1814年),油画,91×162厘米,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大宫女》是世界人体名画的巅峰之作,安格尔画的是土耳其宫中宫女闺房生活的情景,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首先,就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而言,它破坏了色彩的"音域",背景的蓝色与皮肤的淡黄色,人体的明暗与粉红色调等,都显得极不谐调;其次,女裸体态的夸张,成了变形美的试验。就此而言,安格尔显示了自己艺术的独立性和美学信念的独立性。倘若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安格尔的探索勇气是值得称道的。安格尔故意拉长人物的腰身(增加三根脊椎骨),这种"没有骨头"的变体增强了裸体特有的妩媚感。另外色彩的调配显得平和稳定、独具匠心,以至有人称威尼斯画派无一人能够企及。

《土耳其浴室》,安格尔(1862-63年),布面油画,108 × 110 cm,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藏。

《土耳其浴室》在描写女性人体技巧方面达到了顶峰。画面上,一群在土耳其宫廷浴室里的少女,正悠闲自在地享受沐浴给她们带来的欢乐。画中的裸体组成了一个中间性的基调,小小的蓝、红、黄各色斑块,如宝石一样嵌缀其间,只是稍显模糊,但非常和谐一致。在女性美的表现上,安格尔克服了他那种感官上的爱好,赋予了它以传奇的魅力。这幅画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众多的"洁净"、"洗练"优美的人体来表现一种单纯与丰富、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每个浴女是一种"洗练"和"洁净"的形式,众多的"洗练"和"洁净"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形式更为丰富。这冷静、幽雅精于用线和微妙的明暗色调来体现人体表达方式,是来自古典主义的传统;但是,这种真切而又超越真实,单纯而又变化丰富,柔美而又不柔弱甜媚的抽象意味,以及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浓郁的东方情调,是传统的古典艺术中所从未有过的。

《里维勒夫人》(Madame Rivière),安格尔(1805年),116,5 × 81,7 cm,布面油画,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藏。

里维勒的丈夫菲利普.里维勒(Philibert Rivière)是拿破仑皇帝手下一名成功的法官,他找到安格尔为他家的三位成员各画了一幅肖像画,《里维勒夫人》是其中(之一)。

1805年,安格尔完成了《里维耶夫人肖像》一画,这幅肖像在色彩方面无疑 也是安格尔的杰作之一。

匀整的颜色如同镶嵌一样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色彩显示着形体,带有某些起伏的暗示,但没有求助于阴影。身体和衣服用象牙白突出出来,组成画面的受光部分,深蓝色的沙发则组成画面的阴影部分。这两种颜色都被纳入黑色的背景。红、黄两色的小小变化无害于整体效果。个性和朴实的表情、明暗和单纯--使这幅肖像别有一种优美滋味的就是这些。

《里维勒先生》(之二)安格尔(1805年),布面油画,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藏。

《凯罗琳·里维勒小姐》(之三),安格尔(1805年),布面油画,100x70cm ,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画中的里维勒小姐非常优雅,代表安格尔成熟的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整幅画洋溢着诗情画意,身着白色衣裙的里维勒小姐半身微转,立于画前。背景是蓝天白云,明快的色调和少女典雅安详的神情,使得整幅画作青春气息逼人。

《路易·伯坦像》(Louis-Francois Bertin),安格尔(1832年),布面油画,118x95cm,收藏于卢浮宫。

这是安格尔所画的男子肖像中最精彩的一幅。该画所绘的是《论坛报》(《Journaldes Debats》)创办人兼社长路易·弗朗索瓦·伯坦,他几乎是正面坐在扶手椅,双手搁在膝盖上。这幅画像由于构图的简单严谨、人物姿态的稳重大方及这位艺术家所具有的非凡的心理洞察力,绘出了令人讚叹的人物形象。其形象被纳入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当中,占去画面的大半篇幅,画面的其余部分则淹没在深暗的背景之内,背景的右侧是明亮的﹝它那黄褐色的色调与衣服的颜色十分谐调﹞,彷彿是要进一步增加形体的分量。

人物并没有倚著扶手的靠背,而是略向前探著身子,气势夺人,粗大的胳膊支撑在膝盖上,稳稳当当地坐著,威信自重,坚韧不拔的样子。他以一种宛如挑战均自信神情,把面孔转向观众,而由于目光的犀利,嘴角的皱纹、略显蓬乱的头髮,也就使得他那自信的神情更加突出了。

每个细节都是用写实手法和几近超现实主义的忠实性绘出的:如从扶手椅的扶手上的反射出的光线到搁在膝盖上的双手。

从此画中可以看出安格尔在棕褐色色调谐调上所下的功夫。在棕褐色色调的衬托下,衬衫均白色、头髮的银灰色、面容的色调以及背景上有光亮的那一部分的暖色,都更加抢眼而引人注意。评论家戈蒂叶观后称赞这幅画是“生理的肖像,道德的肖像,……是整个时代的发现”。

《《查尔斯•约瑟夫•洛朗•科迪埃肖像》》(portrait de Charles-Joseph-Laurent Cordier),安格尔(1811),布面油画, 90 × 69,5 cm, 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罗穆卢斯战胜阿克伦》,安格尔(1811年),收藏于卢浮宫。

《查理七世加冕礼上的圣女贞德》(Joan of Arc at the Coronation of Charles VII),安格尔(1854),240x178cm,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这幅《查理七世加冕礼上的圣女贞德》里,贞德一身戎装,比正在加冕的皇帝更为光辉。画家安格尔并不关注加冕礼本身,更没有在意查理七世的个性刻画,而是借这一题材用心描绘人物与环境中各种摆设和道具的质感,这种精微的静物表现简直超过现代精密摄影术,从中可见安格尔的写实造型技巧已臻极致。

贞德是一个农家姑娘,16岁时接到神圣命令,率领法国军队同英军作战,解放了奥尔良。但1430年,她赶到康边去救援时,被英国同盟军勃良第军俘虏。曾经大大受恩于贞德的查理七世却丝毫没有出力援救她,致使贞德于1431年5月30日,在鲁昂被处火刑,后人纪念她为圣女,圣女贞德史称西方花木兰。

被其他艺术馆收藏安格尔的作品。

《安格尔24岁自画像》, 1804年,布面油画 ,69.9x86.4cm,收藏于法国尚蒂伊博物馆

《路易十三世的宣誓》,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421×262厘米,布面油彩,收藏于法国蒙特斑大教堂藏

这幅画是应他的故乡蒙托邦市圣母院而作。画中描绘路易十三捧着王冠和权杖向圣母发出誓言,誓言刻在一块金色版子上由两个小天使举着,画的上半部由两位天使拉开帷幕,圣母子高踞于天使驾着的云端之上俯视人间,这幅画给人们第一个视觉感受,是模仿拉斐尔的造型和画法。对此,画家并不忌讳,他辩解说:“请问著名的艺术大师哪个不模仿别人?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所以从事文学艺术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荷马的子孙。”

《泉》,安格尔(1856年),163cm×80cm,布 油彩,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安格尔从183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创作《泉》,但一直没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泉》这幅作品,反映了画家对美的全新观念,即用精湛的技巧去创造古典美感是十分必要的。《泉》实现了他对人体美与古典美完美结合的形式追求。在这里,他展示了人类普遍赞美的恬静美、抒情美和纯洁美。他描绘一位举罐倒水的裸体少女,身躯略呈S型,婀娜多姿,双目透出清纯,虽然身体袒露,却让人觉得她如清泉般圣洁。

1856年 象征"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的最杰出的作品《泉》的诞生,标志着安格尔艺术达到光辉的顶峰。

1801年,安格尔以这幅《阿伽门农的使者》获罗马大奖。

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Madame Moitessier Seated),安格尔(1856年),油画,120×92厘米收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這件作品是安格尔晚年成就最高的杰作之一。墨瓦特雪夫人是一位财富万贯的议烟草商夫人,社交界的名人。安格尔自己曾经描述她有一袭令人位之一震的美丽头发,一双灵巧的双眼,以及顾盼生姿的神彩。这件作品从1844年订制起,花了12年的時間才完成。在作画过程中,留下众多习作素描,其中有的並不是安格尔所画,由此可知他的弟子们曾协助这幅肖像画的制作。画中呈現纹路华丽的丝缎礼服、碩大的宝石、丝缎制作的沙发、东洋风的瓷瓶、镶金的镜缘、墨瓦特雪夫人丰润的肩膀以及富态的手腕等等,虽然這种种景象多在夸耀第二帝国時期的富庶,但是也超越了物化的世俗,其中蘊生出寂靜、崇高的空間。

《奥松维尔伯爵夫人》,安格尔(1845年),布面油画,92×131.8cm,纽约弗里克美术馆收藏。

安格尔于1842年开始了奥松维尔·路易斯( 1818年-1882年)的肖像,当时他是62岁而伯爵夫人24岁。图为可爱的年轻女子站在壁炉前,一面镜子映射出了她的头部和颈部。 她穿着优雅,荷兰代尔夫特蓝色丝绸礼服,华丽的褶皱和细节,几件黄金首饰,以及在她的头发华丽的红丝带和玳瑁梳子。一只胳膊跨越她的腰见,另一种是向上弯曲,她的手藏在她的下巴下面。伯爵夫人的面部超前,面带微笑并表达欢迎观众到这个可爱的地方来。

《加拉的玻林娜·埃莲诺尔》,安格尔(1853年),121.3×90.8厘米,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埃莲诺尔身着漂亮蓝色绸裙,神态自如地靠在椅背边。画家以熟练的古典精致写实画法,将这位公爵夫人恬淡的性格,十分含蓄而又抒情地表现出来:她神情专注,嘴角微露笑意,圆润的脖颈上配戴着十字花纹的金项链,洁润如玉的双臂,纤柔的手腕上饰有晶莹闪烁的珠翠珍宝以及透明花边都被细腻极致地描绘如真,不同织物的质感展现在观众前面,令人惊叹不已,画家是女性美的崇拜者和表现者。此画为安格尔73岁时所作。

《贝蒂·罗斯查尔德男爵夫人》,安格尔。

《朱庇特与忒提斯》,安格尔。

《安帝奧克古和斯瑞尔德纳爱斯》,安格尔。

《后宫佳丽》,安格尔(1829年),72×100厘米

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后宫美女听音乐的场景,图中坐着的乐师在旁边弹琴,而躺着的一人则在是认真的倾听,他们的表情都是如此的专注,仿佛都融入到了美妙的音乐当中,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

《主持的圣母玛利亚》,安格尔(1854年),布面油画,直径113cm。

这幅 《主持的圣母玛利亚》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线条就是一切,色彩是空虚的。”“色彩是绘画的装饰手段,线条为艺术的本质”是安格尔在艺术创作中坚定不移的美学观,安格尔在艺术不仅是西方正统学院的范本,对印象主义的德加、雷偌阿,甚至对毕加索也有影响。他的艺术可通过拉菲尔上溯到古代希腊,可以说他是描绘女性美的集大成者,后人无人能望其项背。

《维纳斯,爱与美的女神》,安格尔(1848年),布面油画,163x92cm。

《拉斐尔和弗马里娜》,安格尔(1811年),布面油画,160x100cm,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

《任第一执政官时的拿破仑》,安格尔(1804年),布面油画,布面油画,147x227cm。

安格尔在等待去罗马留学的这段时间,曾接受过今属比利时的列日城的一幅订件,为那里画一幅《第一执政波拿巴肖像》,此时正值1803年,即路易十六被处死之后,拿破仑又发动旨在推翻督政府的雾月十八日政变的重要时期。这位第一执政官要实行全国的军事独裁统治,人民无不切齿痛恨,安格尔却应允去完成这样一幅肖像画。1806年,他又画了《拿破仑一世在皇座上》,这后一件作品已是赤裸裸地为庆贺这个军事独裁者称帝而创作的歌颂性作品。安格尔不问政治,却在这两幅画上宣告了自己的立场。当作品于同年在巴黎沙龙展出时,受到了舆论界的冷嘲热讽。在罗马的安格尔获知这幅画的反应后,心情非常沉重,曾愤慨地表示:“人们总以为,沙龙是鼓励绘画的地方,其实不,它给绘画提供的是一条可悲的道路。”1813年,他与玛德莱娜·夏佩尔小姐结婚,总算使他得到一些慰藉。他说道:“夏佩尔是自我牺牲精神的典范,她成为我生活中的安慰。”这时,他除了画神话题材之外,还画了几幅裸体题材的大画,准备送往巴黎再度露面。

《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安格尔(1806年),布面油画,259x162cm。

《男性躯干的学术研究》,安格尔(1801年),收藏于华沙国家博物馆。

《梅尔·托索》,安格尔(1800年),布面油画,62.86x50.64cm。

《保罗和弗朗西斯卡》,安格尔。

《亨利四世之剑》,安格尔。

《基督义务捐赠彼得》,安格尔。

《法克-路易·勒布朗夫人》,安格尔(1823),布面油画,119.4 x 92.7 cm

《殉难》,安格尔。

《西斯廷教堂》,安格尔。

《庞库克夫人》,安格尔。

《穆瓦特西耶夫人》,安格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