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高考,对今年报考的975万名考生的大多数来说,无疑是最有可能改变命运的一次挑战,尤其是河南的98.38万名考生,竞争更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激烈。每一年高考结束后,感慨河南考生生错了省份的各类段子也会横空出世,很多人都会反思高考录取体制给河南考生带来的不公。但是,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参加高考,你一定会庆幸生在了河南。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参加高考,你一定会庆幸生在了河南

张大万丨文

宋朝文人地位高,科举“扩招”录取多

当然宋朝的科举要比现在的高考规格高得多,当时的科举是朝廷选拔贤能之士治国理政的一种政治制度,而如今的高考只是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一道门槛而已。

宋朝的科举考试实行的是两级考试:发解试与省试。

发解试相当于初试,由各州郡主持,考生通过发解试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省试相当于复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便可从此步入仕途。后来又增加了殿试,殿试通常都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参加高考,你一定会庆幸生在了河南

我穿越之后要参加的就是这最为重要的一次考试——“省试”,大家祝我好运吧。

众所周知,宋朝自打太祖赵匡胤立国以来实行的就是“偃武修文”的国策。本是武将出身的赵匡胤亲眼目睹了唐朝灭亡之后五代以来的天下大乱,藩镇割据,兵燹成灾,民不聊生的局面,从而促使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往昔的状况,所以他开始重用文人治理国家。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参加高考,你一定会庆幸生在了河南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是太祖时秘密立在太庙寝殿夹室内的一块石碑上的重要内容,这相当于在国家法律层面为读书人设置了一顶保护伞。他的弟弟太宗更给力,年年扩大录取率,基本上每次都能保持10%。

宋真宗还写过一首诗,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诱惑是赤裸裸的啊!

在种种利好刺激下,宋代考生剧增。据《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上的统计数字,仅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国各地参加初解试的考生就有10万之多。

不但如此,宋太祖还对之前的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只要你参加了15次科举,可不再经过考试,特赐本科出身——录取了!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参加高考,你一定会庆幸生在了河南

在宋朝,我家封丘属于京畿重地,相信只要我稍稍努力就算考不上“清华”,恐怕也能混个“北大”。就像现在北京市任意一所中学的一个高中生根本不用发愁将来没有大学上一样从容。

一旦考上,连媳妇都有了,还有这好事?

如果我能中举,不求985和211,只求榜上有名,因为在宋朝只要是科举中进士五甲以上者就能直接被授予官职,而且以后升迁的速度之快、为官的级别之高也是从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无法比拟的。

据统计,两宋三百多年间,正、副宰相科举出身的人数就占90%以上,可谓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在中国科举史是空前绝后的。

隋唐科举考试中地者不但需经过层层加试才能有做官的资格,而且日后的升迁之路还异常艰难;宋之后的元明清时期科举三甲及第者更是没有直接授官的,想当官要么朝中有人,要么家里有钱。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就是宋朝的士子。他们一旦及第登科,马上得到的就是精神、物质双层的超值回报。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参加高考,你一定会庆幸生在了河南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促成了宋朝另外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这就是“榜下捉婿”。一开始先是高官贵族家的姑娘捷足先登,后来又有巨商大贾有钱人家的参与。每到朝廷放榜之时,榜下便人头攒动,各个权势之家、富商之家的家丁佣人纷至沓来,一旦确定有中榜者,不论老少、美丑、婚否他们就会一拥而上将人“捉”走。

例如太宗时期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宰相赵普在榜下选定了侄女婿张秉,同年参知政事赵昌言榜下选王旦为婿,而日后当上副宰相的王旦又在榜下“捉”了新科进士杞县人韩亿为婿。

还有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金榜题名的同时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刚一中进士就被他的恩师胥偃定为东床快婿。后来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也是兵贵神速,当他得知读书人蔡卞登科以后,便马上把闺女嫁给了他。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参加高考,你一定会庆幸生在了河南

正是有了以上那些王公贵族的示范带头作用,当时很多有钱人家也争相效仿参与到了榜下捉婿的队伍中来。以至于他们在榜下见人就抢,有的人家抢到的是须发皆白的老者,有的抢到的是已经成家立业的已婚人士,当时因争抢中举者为婿也闹出了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不及第不成家”更是成了当时一些读书人的誓词和座右铭。一旦及第,那么他们得到的便是如宋真宗赵恒向他们承诺的那样“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锦绣前程。

其他的不说,反正如果你在宋朝一旦中了科举,那么你的婚姻事业等问题是不用发愁了。彩礼什么的,大概是不存在。

宋朝寒门出贵子,生活幸福薪水高

自唐末到宋初,由大乱到大治。原来的门阀氏族皆被摧毁殆尽,人们观念里也没有了门第之分。在宋代,原来所谓的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再像唐代那样垄断仕途,布衣阶层入仕的途径宽广了很多。只要你能在科举考试中显现才能,那么你就能进入仕途,甚至擢升高官。

宋朝的很多高官名人诸如官至宰相的吕蒙正,连中三元的王曾、宋庠,集政治家与文学家一身的范仲淹、欧阳修、蔡襄等等皆出身贫贱。正是由于宋朝科举打破了门第制度,而且更多的倾向于平民、庶族,加之读书人的努力奋斗,使各个阶族的子弟都有机会登科及第,这样就促使了无数英才进入仕途,为国家所用。

如前所述,宋代读书人一旦中举,不但婚姻大事不用发愁,而且薪水也高的惊人。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参加高考,你一定会庆幸生在了河南

据不完全统计,宋朝官员的俸禄在历代王朝中最为优厚,平均下来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了奉钱以外,还有额外的禄米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种福利补贴,例如各种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乃至官员家中役使的仆人的衣食工钱也由朝廷埋单。

除此之外宋朝还实行“祠禄之制”,即德高望重的官员能进行定期疗养,一切费用均由国家承担。另外,朝廷还允许官员们设立小金库名曰“公使钱”任由他们随意支配。宋朝的大小官员多是锦衣美食,生活奢华。

世代被中国老百姓视为清正廉洁楷模的包青天任开封府尹时,一年的工资比当时一个州缴纳的赋税还多,另外他还有朝廷无偿划拨的不用缴税的耕地两千亩的租金收入等等,薪水之高,实在令人羡慕。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包大人为何能做出诸如“掷端砚”、“公正无私”等廉洁之举了。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参加高考,你一定会庆幸生在了河南

大家更熟悉的还有司马光的那篇《训俭示康》,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朝当时官宦人家的优越生活和奢靡之风。司马文正公正是看到了社会风气的日渐奢侈腐化,使他感到深深的焦虑,为了避免自己的儿孙将来像寇准寇莱公的子孙那样习染前人奢华浪费的家风和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特意写下此文来教育后人的。

正是应了司马光那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史书记载宋朝当时就连贩夫走卒们穿的都是丝履,东京城里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以及城内大大小小的茶肆酒店、勾栏瓦子、各种戏曲美食、奇珍异宝等等,你说那些拿着高薪的宋代大小官员们,他们的生活能不幸福么?

这一点是我始料未及的,如果是我拿着这么高的工资,还会保持现在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么?我不敢确定。

作者简介

张大万,原名张可宾,地道河南人。怀着一腔为家乡而歌的热情,在业余喜欢写些乡土小文,以报家乡养育之恩。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