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高考,對今年報考的975萬名考生的大多數來說,無疑是最有可能改變命運的一次挑戰,尤其是河南的98.38萬名考生,競爭更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的激烈。每一年高考結束後,感慨河南考生生錯了省份的各類段子也會橫空出世,很多人都會反思高考錄取體制給河南考生帶來的不公。但是,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參加高考,你一定會慶幸生在了河南。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參加高考,你一定會慶幸生在了河南

張大萬丨文

宋朝文人地位高,科舉“擴招”錄取多

當然宋朝的科舉要比現在的高考規格高得多,當時的科舉是朝廷選拔賢能之士治國理政的一種政治制度,而如今的高考只是普通高等學校錄取新生的一道門檻而已。

宋朝的科舉考試實行的是兩級考試:發解試與省試。

發解試相當於初試,由各州郡主持,考生通過發解試獲得參加省試的資格;省試相當於複試,由禮部主持,考中者便可從此步入仕途。後來又增加了殿試,殿試通常都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參加高考,你一定會慶幸生在了河南

我穿越之後要參加的就是這最爲重要的一次考試——“省試”,大家祝我好運吧。

衆所周知,宋朝自打太祖趙匡胤立國以來實行的就是“偃武修文”的國策。本是武將出身的趙匡胤親眼目睹了唐朝滅亡之後五代以來的天下大亂,藩鎮割據,兵燹成災,民不聊生的局面,從而促使他下定決心要改變往昔的狀況,所以他開始重用文人治理國家。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參加高考,你一定會慶幸生在了河南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是太祖時祕密立在太廟寢殿夾室內的一塊石碑上的重要內容,這相當於在國家法律層面爲讀書人設置了一頂保護傘。他的弟弟太宗更給力,年年擴大錄取率,基本上每次都能保持10%。

宋真宗還寫過一首詩,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誘惑是赤裸裸的啊!

在種種利好刺激下,宋代考生劇增。據《中國教育制度通史》上的統計數字,僅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國各地參加初解試的考生就有10萬之多。

不但如此,宋太祖還對之前的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只要你參加了15次科舉,可不再經過考試,特賜本科出身——錄取了!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參加高考,你一定會慶幸生在了河南

在宋朝,我家封丘屬於京畿重地,相信只要我稍稍努力就算考不上“清華”,恐怕也能混個“北大”。就像現在北京市任意一所中學的一個高中生根本不用發愁將來沒有大學上一樣從容。

一旦考上,連媳婦都有了,還有這好事?

如果我能中舉,不求985和211,只求榜上有名,因爲在宋朝只要是科舉中進士五甲以上者就能直接被授予官職,而且以後升遷的速度之快、爲官的級別之高也是從其他途徑入仕的人無法比擬的。

據統計,兩宋三百多年間,正、副宰相科舉出身的人數就佔90%以上,可謂是“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這在中國科舉史是空前絕後的。

隋唐科舉考試中地者不但需經過層層加試纔能有做官的資格,而且日後的升遷之路還異常艱難;宋之後的元明清時期科舉三甲及第者更是沒有直接授官的,想當官要麼朝中有人,要麼家裏有錢。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說的就是宋朝的士子。他們一旦及第登科,馬上得到的就是精神、物質雙層的超值回報。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參加高考,你一定會慶幸生在了河南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促成了宋朝另外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生,這就是“榜下捉婿”。一開始先是高官貴族家的姑娘捷足先登,後來又有鉅商大賈有錢人家的參與。每到朝廷放榜之時,榜下便人頭攢動,各個權勢之家、富商之家的家丁傭人紛至沓來,一旦確定有中榜者,不論老少、美醜、婚否他們就會一擁而上將人“捉”走。

例如太宗時期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宰相趙普在榜下選定了侄女婿張秉,同年參知政事趙昌言榜下選王旦爲婿,而日後當上副宰相的王旦又在榜下“捉”了新科進士杞縣人韓億爲婿。

還有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在金榜題名的同時也迎來了洞房花燭,剛一中進士就被他的恩師胥偃定爲東牀快婿。後來神宗時的宰相王安石也是兵貴神速,當他得知讀書人蔡卞登科以後,便馬上把閨女嫁給了他。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參加高考,你一定會慶幸生在了河南

正是有了以上那些王公貴族的示範帶頭作用,當時很多有錢人家也爭相效仿參與到了榜下捉婿的隊伍中來。以至於他們在榜下見人就搶,有的人家搶到的是須發皆白的老者,有的搶到的是已經成家立業的已婚人士,當時因爭搶中舉者爲婿也鬧出了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不及第不成家”更是成了當時一些讀書人的誓詞和座右銘。一旦及第,那麼他們得到的便是如宋真宗趙恆向他們承諾的那樣“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錦繡前程。

其他的不說,反正如果你在宋朝一旦中了科舉,那麼你的婚姻事業等問題是不用發愁了。彩禮什麼的,大概是不存在。

宋朝寒門出貴子,生活幸福薪水高

自唐末到宋初,由大亂到大治。原來的門閥氏族皆被摧毀殆盡,人們觀念裏也沒有了門第之分。在宋代,原來所謂的世家大族已經無法再像唐代那樣壟斷仕途,布衣階層入仕的途徑寬廣了很多。只要你能在科舉考試中顯現才能,那麼你就能進入仕途,甚至擢升高官。

宋朝的很多高官名人諸如官至宰相的呂蒙正,連中三元的王曾、宋庠,集政治家與文學家一身的范仲淹、歐陽修、蔡襄等等皆出身貧賤。正是由於宋朝科舉打破了門第制度,而且更多的傾向於平民、庶族,加之讀書人的努力奮鬥,使各個階族的子弟都有機會登科及第,這樣就促使了無數英才進入仕途,爲國家所用。

如前所述,宋代讀書人一旦中舉,不但婚姻大事不用發愁,而且薪水也高的驚人。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參加高考,你一定會慶幸生在了河南

據不完全統計,宋朝官員的俸祿在歷代王朝中最爲優厚,平均下來是漢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了奉錢以外,還有額外的祿米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種福利補貼,例如各種茶酒錢、廚料錢、薪炭錢、馬料錢乃至官員家中役使的僕人的衣食工錢也由朝廷埋單。

除此之外宋朝還實行“祠祿之制”,即德高望重的官員能進行定期療養,一切費用均由國家承擔。另外,朝廷還允許官員們設立小金庫名曰“公使錢”任由他們隨意支配。宋朝的大小官員多是錦衣美食,生活奢華。

世代被中國老百姓視爲清正廉潔楷模的包青天任開封府尹時,一年的工資比當時一個州繳納的賦稅還多,另外他還有朝廷無償劃撥的不用繳稅的耕地兩千畝的租金收入等等,薪水之高,實在令人羨慕。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包大人爲何能做出諸如“擲端硯”、“公正無私”等廉潔之舉了。

如果能穿越到宋代參加高考,你一定會慶幸生在了河南

大家更熟悉的還有司馬光的那篇《訓儉示康》,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宋朝當時官宦人家的優越生活和奢靡之風。司馬文正公正是看到了社會風氣的日漸奢侈腐化,使他感到深深的焦慮,爲了避免自己的兒孫將來像寇準寇萊公的子孫那樣習染前人奢華浪費的家風和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蝕,特意寫下此文來教育後人的。

正是應了司馬光那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史書記載宋朝當時就連販夫走卒們穿的都是絲履,東京城裏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以及城內大大小小的茶肆酒店、勾欄瓦子、各種戲曲美食、奇珍異寶等等,你說那些拿着高薪的宋代大小官員們,他們的生活能不幸福麼?

這一點是我始料未及的,如果是我拿着這麼高的工資,還會保持現在勤儉節約的良好生活習慣麼?我不敢確定。

作者簡介

張大萬,原名張可賓,地道河南人。懷着一腔爲家鄉而歌的熱情,在業餘喜歡寫些鄉土小文,以報家鄉養育之恩。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