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街頭稱霸,卻憑藉街頭哲學,成爲衆所周知的米果大王;19歲當老總賠一個億,壓力大到想自殺,卻依靠“雖千萬人吾具往矣”的精神,從臺灣發跡,再到新加坡上市,打敗了同樣發跡於臺灣的康師傅!

2016《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打敗富士康郭臺銘,以610億身價成爲臺灣首富;他認爲讀書不宜過多,實踐出真知,對子女要求高中畢業後不允許升學,堪稱另類“虎爸”。

2006年8月18日,上海虹橋機場停機坪上,停着一架八億四千萬元臺幣的灣流G200,而主人就中國家喻戶曉的食品品牌“旺旺”的締造者,蔡衍明(祖籍石獅)!

01

19歲敗光1個億

成爲家族“敗家子”

蔡衍明出生於臺北市一個富貴家庭,在家排行老幺,深受父親的寵愛。與比爾·蓋茨從小熱衷甚至癡迷於計算機有所不同的,儘管蔡衍明出身臺北富貴家庭,但他從小不愛讀書,卻愛街頭稱霸當王。

對蔡衍明來說,大部分知識都來自電影與街頭,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中,他一天能看上十部電影,從小看到的世界便與一般人不同。他覺得“在街頭看一年,勝過讀三年書。”

高中時,由於兩次和學長髮生衝突,處於叛逆期的蔡衍明索性退學。

彼時,蔡父蔡阿仕剛剛接手了友人經營食品代工與外銷的宜蘭食品廠。或許是看到自己的老幺整天無所事事,想調調其脾性,於是便將食品廠甩手塞給了蔡衍明。

時年19歲的蔡衍明,當慣了公子哥自然是心高氣傲,雖然沒有任何商業和管理的經驗,也根本看不懂財務報表。

他回憶說:“我賬也看不懂,人也不認識,我又不敢問。損益表是賺是賠,我也不知道。”

這樣的他,卻做出了一個頗爲大膽的決定——不再做代工外銷,要做自己的品牌產品。

“代工要看別人的臉色,要被壓價,甚至隨時都可能踢你出局。”蔡衍明決定做自己品牌的邏輯就是這麼簡單。

當時,宜蘭食品廠是一家外銷加工廠,主要生產魚罐頭。蔡衍明轉做內銷後,開始生產“浪味魷魚絲”。

不過,照葫蘆畫瓢學別人打品牌、做內銷,蔡衍明沒有迎來預料中的成功,相反地,一年多下來,賠掉一個多億(臺幣),不得不找家裏貼錢補救,落下個“敗家子”的稱號。

當時只要別人多看他兩眼,他就覺得人家在笑他,更因此患上了抑鬱症,一度想跳樓自殺。

02

從臺灣到大陸,

帶領旺旺成功搶佔市場

爲挽回自尊,蔡衍明此後性情大變,“我以前很樂觀、很招搖,拜把子一大堆。從那時候開始就自動收斂,因爲一個人成功,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失敗。”

3年後,22歲的蔡衍明觀察到臺灣稻米資源過剩,盤算着如果做日本米果生意,應該可以扳回一局。於是,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巖冢制尋求合作。

但64歲的楨計作社長連連拒絕,怕小夥子辦事不牢,壞了自己的名聲。

蔡衍明鍥而不捨,兩年後,他終於用誠心打動了楨計作。

在獲得米果製造的技術輸出後,蔡衍明便很快推出了旺旺產品,並在臺灣市場快速崛起,站穩腳跟。就這樣,宜蘭食品廠變作了“旺旺”食品廠。

1983年開始,憑藉師承米果之父的技術優勢,大手筆的營銷投入,快速的渠道入侵,印着“旺仔”標誌的米果熱賣全臺灣,而蔡衍明更是利用先發優勢和成本優勢,主動發起價格戰,甚至將可口、義美等競爭對手擠壓出市場,而旺旺則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1992年,蔡衍明在臺灣的生意已經相當成功,但臺灣市場的侷限性太大,“不夠刺激!”

對於爲何選中大陸,蔡衍明的回答相當中肯,“我不會英文,不去內地還去哪裏?”

和其它臺商不一樣,蔡衍明並沒有選擇沿海城市,而選擇了湖南。理由是旺旺投資額僅僅千萬級別,在外資彙集的沿海城市,不會引起政府重視,而在湖南,旺旺作爲當地第一家臺資企業必定能得到許多優惠政策。另外,湖南充裕的稻米資源又使原料供應有了保證。

此後的發展印證了蔡衍明獨到的眼光。

旺旺在內地的開局並不順利。最初,蔡衍明計劃通過鄭州糖酒會這個窗口,向內地經銷商介紹米果產品,也收到三百多份訂單,但是,會後卻沒有經銷商來交錢提貨。

這讓蔡衍明有點措手不及,員工提議將產品運回臺灣,但蔡衍明覺得這樣一來會產生大量的運輸成本,於是仍決定將產品在內地出售。

兩個月過去了,銷售仍然沒有起色。眼看食品就要過保質期,情急之下,蔡衍明決定將這批產品分送給上海、南京、長沙、廣州等地的學生試喫。沒有想到試喫活動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旺旺食品獨特的口感、漂亮的包裝立即受到孩子們的喜愛,“旺旺”的名號不脛而走。

蔡衍明抓住時機,以大手筆的廣告投入增加宣傳力度,“你旺我旺大家旺!”的臺詞很快人盡皆知,可愛的旺仔貼畫更是隨處可見。

旺旺一炮打響,在大陸投產的當年就創收2.5億元人民幣。

03

打敗康師傅

200天成功轉投港交所

1994年後,200多家食品廠加入“米果大戰”,其中就有同樣來自臺灣的康師傅。激烈的競爭使米果價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

眼見競爭者的一擁而入,蔡衍明一邊再度祭出價格屠刀,推出四個副品牌迅速砸低米果的市場價格,使米果從最初的一公斤50元,驟降到1公斤5元錢。這種慘烈如“割喉”式價格戰非常奏效,對手來的快,腳跟未穩就被旺旺“斬草”出局。

此外,爲了降低成本,蔡衍明拼命擴大生產規模。“一下子要蓋很多工廠,我們又沒有那麼多錢。我就給各縣政府寫信說要投資,條件是政府出資蓋好廠房出租給我”。當時正值招商引資熱潮,蔡衍明發了1000多封信,收到不少回應。

此後,他又掀起幾輪價格戰,將競爭對手殺得所剩無幾,“米果老大”的地位再無人能夠撼動。

1996年,旺旺在新加坡上市。由於上市後表現平平,蔡衍明決定轉投港交所。

2007年,蔡衍明以私人名義向高盛(亞洲)、瑞士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12家銀行財團聯貸8.5億美元,用於收購新加坡上市的中國旺旺26.35%流通股股份,以完成私有化,轉投H股。

從撤離新加坡,到登陸港交所,前後只用200天,旺旺的市值則從35億美元提至51億美元。而這一年,中國旺旺的營收也突破了百億元人民幣。

04

跨足媒體行業

用實力成爲媒體大亨

2008年,對於旺旺來說,更像是一個發展方向上的分水嶺。

此前,蔡衍明一直專注於休閒食品行業,雖然旺旺集團也投資了醫院、酒店、物流等產業,但食品主業的強勢印記從未在旺仔形象中褪色過。

直到2008年11月,米果大王蔡衍明畫風突轉——以個人名義出資收購了臺灣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週刊》和中時電子報、中天電視臺、中國電視公司,成爲媒體大亨。

在食品行業闖蕩30年,功成名就的蔡衍明跨界投資傳媒產業,立刻引來無數的解讀,有人評論這是蔡老闆荒腔走板的一次跨界玩票,做得了好廚子,但能做得了文人,賣得了字嗎?

更何況,中時集團是臺灣最大的傳媒集團之一,且不論行業的敏感性,單就這筆生意來說,彼時已經搖搖欲墜的中時集團恐怕就是行業內的頂級高手也難迴天,蔡衍明自己也說這筆投資肯定是虧錢,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份公益事業。

不過,生意還是生意。面對在前東家受傷連續鉅虧的中時集團,商人蔡衍明先是大刀闊斧的進行了內部整合,打通了原本各自爲政的旗下媒體,極大調動起了旗下媒體的聯合作戰能力,一改此前的“自由之風氣”。

雖然並沒有在專業上有多少干預和改變,但蔡衍明在經營管理上大大加強了管控,一切以財務優先,並要求採編部門重視盈利。通過業務部門與編輯系統的整合,採編部門主管可以身兼運營部門總經理職務。通過如此這般的舉措,蔡衍明一再衝擊中時人過去的思維模式。

很快,這家擁有報紙、雜誌、電視、網絡媒體等多業態的老牌傳媒集團,在名稱前面加上了“旺旺”二字之後,終於擺脫了連年的鉅額虧損。蔡衍明跨界傳媒不但沒有如外界評論的荒腔走板,反而越做越有感覺,連續併購傳媒資產且處處緊跟行業的風向變化。

媒體業務經營的好,而蔡衍明始終認爲:媒體的重點責任,應該是考慮怎麼讓民衆的日子過得更好,這比較重要。

05

輕書本重實踐

另類教育理念

蔡衍明創業40載,在江湖上摸爬滾打,積累了渾身的“功夫”和經驗。他由此斷定,“街頭智慧”是最棒的教育方式,遂將之灌輸給自己的子女——讀書不宜過多、實踐方出真知。

因此,蔡衍明立下一條家規:孩子年滿18歲便不再升學,直接進入企業學管理經營。

對於唸書,他有自己獨到的哲學。首先,他是一個“務實主義者”,認爲“街頭一年,更勝讀書三年”,而小孩跟在他身邊學**經營管理肯定勝過念什麼商學院。

其次,他認爲必須給小孩留下一定的缺憾,他們才能“確實地認識自己”,纔不會自滿。

蔡衍明認爲:“學歷高的人定性不夠,都不夠了解自己,要求的待遇比別人高,卻不懂得要求自己;反而是學歷低的人,比較有耐心,知道自己的不足,工作起來比學歷高的人更努力。”

06

超越郭臺銘

以610億身家成臺灣首富

2015年8月,大陸胡潤研究院發佈《2015瀚亞資本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以610億人民幣資產奪下臺灣首富。

2016年,蔡衍明再次蟬聯臺灣首富位置,郭臺銘第二。

回想起第一次經商失敗的蔡衍明,這位膽識超人的首富卻說:

“一個人成功,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失敗。今天的成績太過於誇大了,以後等哪天你又稍微往下走了一點,你怎麼面對人家?”

從自帶江湖氣的浪蕩青年、敗家子,到如今的:“米果大王”、“傳媒大亨”,蔡衍明徒手打造了自己的旺旺帝國。

他也向世人證明了一件事:不是所有富二代,都是敗家子!因爲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比你有錢的人,還比你努力!你還有什麼理由偷懶,抱怨?

來源:搜狐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