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掌財經 張雪庭

近日,韓國三星正式關閉其在中國大陸唯一一家網絡設備生產企業——深圳三星電子通信公司,並遣散了320人。

過往幾年,三星在中國的用工人數大幅跌落,其工廠也漸漸由中國轉移至東南亞。截至目前,三星在中國的用工人數不足3000人,而在東南亞地區的用工人數卻達到了14萬,比當年極盛時期的中國還多出4萬。除此之外,三星去年在越南砸下的100億美金的投資,更是佔到了去年越南工業總產值的15%左右。

縱觀這十年,我們會發現,外資工廠從中國撤離已經變成了一種非常顯著的現象。而外資之所以大量湧入,得益於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所實行的進口替代戰略:以優惠的土地稅收政策與廉價勞動力吸引國際公司,促使它們將工廠搬至中國。

所以,當時的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取得累累碩果,主要來源於這兩種所有制力量的增長:本土民營企業的壯大和外資企業的湧入。

不過,隨着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對外資超國民待遇的取消,2008年以後,大量的工廠開始從中國撤出。

近年來,外資撤離名單中不僅僅有日資,耐克、阿迪達斯、聯建、宏暉、飛利浦、普光、華爾潤、諾基亞、紫興、希捷、及成等一大堆歐美企業也紛紛關閉了中國大陸的工廠。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外資在中國固定資產的投資額僅爲1211.97億,對比11年3269.81億這一數字,短短五年時間便下跌了62.94%。  

外資爲何撤離中國?

當我們嚷嚷着要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的時候,彷彿“中國製造”有多落後、丟人,但現在我們可能連“中國製造”也保不住了。  

數據顯示了外資的加速撤離並不是在捕風捉影,而這種撤離來自於國內國外的的多方面影響。

外資的撤離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勞動力問題。受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影響,近年來國內勞動力的數量在不斷下降,並且勞動力的成本在不斷提高。工人漲薪,企業成本提高,利潤自然會下降。人口紅利的降低,是使很多外資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   

二是地價的增長。東部地區乃至全國的地價增速飛快,地價一漲,廠房的租金也就跟着水漲船高。雖然中西部地區一直在大力吸引外資,都想成爲東部製造業工廠的承接地,但是相較於東部的交通、市場、渠道和基礎設施等方面,中西部就顯得相形見絀了很多;   

三是來自東南亞地區的競爭。改革開放之前泰國印度等地區一直承接着發達國家“代工廠”的工作。在中國改革之後外資看到中國的機遇,才蜂擁般湧進中國。但是在內陸的優勢逝去之後,來自印度泰國的競爭壓力又重新回來,而且顯然相較之前擴大了很多。   

四是優惠政策的減少。改革開放之初,政府爲了吸引外來投資,爲外資大開方便之門,制定了一系列的關於外資對華投資的優惠政策。但是優惠政策也造成吸引外資依賴性過強等問題,迫使政府不得不去思考減少優惠政策,比如準備逐步取消的稅收優惠。

外資撤離,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國內的製造行業。一直以來,中國都被譽爲世界的“代工廠”,爲世界各地加工各類產品。但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的產品加工、出口都與外資有關係。外資企業帶來技術和資金,我們負責出人力和物力,還有地皮。

另外,我們的製造業出口商品大多是技術含量低、單價低、附加值低的“三低”產品,而進口的卻大多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價格的“三高”產品。中國製造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並在基礎原材料、重大裝備製造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技術創新能力弱、研發投入嚴重不足。   

國家工信部部長苗圩說道:“‘中國製造’沒有我們想象那麼強大”。   

事實上正是如此,“中國製造”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強大,而現在這種“不強大”的“中國製造”我們可能都保不住了。

給中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裏,中國製造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充斥着全世界各個角落,外國失去了中國造的產品似乎就無法運行了。但現實跟想象是有所差別的。   

國內的製造業在中低端製造業徘徊,真正高端的技術始終握在發達國家手裏,利潤最高的高端市場也被髮達國家把持,中國的製造業花了很多資金、技術也很難打開高端製造業的大門。   

而且近兩年來,發達國家一直在重建本國工業產業鏈,美國的“製造業迴歸”、德國的“工業4.0”,無不在試圖重塑實體經濟。加上發達國家本身就擁有高新技術和高素質人才,這樣的重塑會更加簡單。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外資的撤離對中國製造顯然是雪上加霜。   

外資撤離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就業問題。據統計,國內全部外商投資企業吸納的直接就業人數超過了45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並不包括靠外資生存的無數供應廠商、上下游企業等的就業人數,如果將這些也算進去,那麼外資影響的就業人口將達到上億。可以想象到如果外資大量撤離,中國將會有多少工廠倒閉,而又有多少人會找不到工作。   

另外是對企業的影響。以蘇州市爲例,2016年的時候蘇州城市GDP排全國第七,看起來很美好,但觀察一下內裏的變化。蘇州市靠製造業發展起來的城市,外資比重超過了50%,經濟也一直靠着民營加外資企業的模式發展。當外資撤離的時候,蘇州的地區的經濟只能靠異軍突起的“房地產”行業支撐。但是高額的房價只會降低人們的消費能力,更加抑制製造業的發展。並且,房地產永遠不能成爲中國的“經濟支柱”。

最後是對製造業本身的影響。外資撤離意味着製造業失去一部分或者說很大一部分的資金、技術和渠道,加上來自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可以想象中國製造業的未來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   

在日東電工撤離事件發生不久之後,商務部召開了2018年第1次例行新聞發佈會。   

會中,商務部發言人高峯闢謠稱,日東電工由於自身經營虧損,近期準備調整在蘇州工廠的生產結構,只是一條生產線將進行搬遷,但是公司本身仍然會在蘇州繼續存續。   確實如此,外資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並不是決定性的,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第二經濟體,靠的是我們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辛苦的汗水。就目前而言,我們更需要發展高端技術、培養優秀的技術人才,這樣才能贏得與發達國家的競爭。

中國經過40年的發展,成爲了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大國。但是,外資的大規模撤離在未來的幾年仍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景象,它們的離去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產業空間,也促使我們加緊反思該如何降低製造業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稅收與營商環境的成本。

外資進入中國,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開拓中國的市場,賺錢。另一個是中國勞動力便宜,省錢。

那些在中國多年的老牌外資,看到以上兩個條件都無法滿足的時候,自然離開,追逐利益,是他們的天然目的。

聲明:

本資訊號文章除註明來源外均爲雲掌財經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引用請註明來源

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給你最好的!

關注【雲掌財經精選】小程序,獲取更多優質財經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