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农业”——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考

作者:章力建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总结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经验,乡村振兴战略将为新时代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中医原理、技术与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简称“中医农业”),将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成果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阶段。

但要清醒认识到: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推动,现在到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1.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失衡、2.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发展方式粗放、3.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与农业竞争力不强、4.经济增速放缓与农民增收渠道变窄、5.发展动力转换与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等。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处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所面临的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要紧紧把握机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下是两点关于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考,供参考:

“中医农业”——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考

(一)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要重视传统科学的传承和融合创新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新动能的产生应当树立创新思维,将与农业相关的传统领域和现代科技融合,产生新的发展动能,可以带来农业发展新契机。

中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转型升级、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集中在供给侧方面等问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并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意义十分重大。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的中医理念引入农业生产,将带来特效。因此,要适时应势推行“中医农业”。

所谓“中医农业”,就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中医农业”可为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提供新的思路,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探索一条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中医农业”将成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

中医农业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运作机理

1、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以及天然调理剂。

目前,这方面已经研制成功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水果、茶叶、水稻、瓜果和蔬菜等种植业和养羊、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等养殖业。例如,植物保护液既可以提供作物营养,又可以防控病虫害,其有效成分为全新的生物活体,可以使作物恢复到健康生长状态,减少有害生物对作物的侵害,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力和调节作物健康生长的作用,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连续使用不会产生抗性,不破坏生态环境。

2、基于中医健康循环理论集成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模式。

例如动植物生态链环转化技术将全域营养源经过多重生物转化,借助多种生物体自身纯天然的生物降解、合成、富集和沉积作用等,转化形成综合营养素体系。再如,应用新型高效活性生物技术生产无激素、无抗生素的生物饲料进行畜禽养殖,加上农业废弃物秸秆膨化发酵饲料的配合喂养,可以形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养良性循环高效模式。

3、基于中医相生相克机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间交互作用提升农业系统功能。

当前,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是造成农田病虫害和土壤养分失衡的主要原因。通过带状种植,既不影响机械化操作,又可以实现农田生物多样化并提升农业系统功能,从而达到减轻病虫害、自然培肥土壤的目的。目前,“中医农业”基地在这方面有成熟的模式。例如,在“中医农业”基地的茶园里,采用乔灌草立体种植,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驱虫、杀虫、引虫、吃虫;茶园种植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抑制杂草生长,无需使用除草剂;利用茶叶的吸附性和喜欢适度遮阴特点,种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为茶叶增香,又可以为茶树适度遮阴,为茶树创造一个适宜的健康的生态环境。

目前来说,“中医农业”可以在农用药物、饲料和肥料三个领域广泛应用,即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制成农药及兽药、饲料和肥料。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特别是在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和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处理药用植物提取液以增加药效等领域,及其在改善农作物和畜产品的品质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些产品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

发展中医农业的政策建议:

1、政府主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后,环境和健康问题相伴而生,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焦点。“中医农业”产品作为安全系数最高的食品,具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中医农业”生产过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强调可持续发展。政府在推动“中医农业”的发展中应发挥引领作用,将“中医农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普及教育和宣传,制定国家层面的“中医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和推动“中医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制定“中医农业”行业标准,构建统一认证监管平台。加快制定“中医农业”生产规范及产品标准,设立专门机构对“中医农业”的生产、物流、加工、销售和检测进行监管;严格产品认证标准和规程,构建统一的产品认证平台和溯源体系,实现产品的可追溯,规范处罚和退出机制。

3、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协调管理,多学科协同攻关。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协调一致,促进多学科联合协同攻关,推进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中医农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加深“中医农业”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研究,培养后备人才。加强产品研发,对接“中医农业”全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实际效果显著的“中医农业”肥药产品,并提升为国内外著名品牌。

4、结合原农业部化学肥药“双减”措施,在全国开展“中医农业”肥药替代化学肥药行动。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中草药供给量,按照特定配方制作“中医农业”肥药,以设施蔬菜、水果为主大面积推广应用;突出区域重点,聚焦优势产区,以县为单元,抓好一批蔬菜水果生产大县以及生产基地,试点先行,梯次推进。

5、制定“中医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对“中医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和地方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对“中医农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设立“中医农业”肥药购买补贴政策,对从事“中医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给予补贴,并鼓励和扶持“中医农业”肥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政府要积极对接养生保健的社会需求,培育“中医农业”产业链,并在普遍关注的关键领域促进形成产业集群。

6、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突出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以“强、优、精、特”为标准,以体现“中医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为重点,以能够引领“中医农业”的发展为方向,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形成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

(二)新时期科技创新要重视老、中、青科研人员的结合,建立符合国情的创新团队

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创新队伍建设,人才是农业创新的核心要素。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均衡、优势明显的人才队伍。农业科研院所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一平台,已形成一个富有效率的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等基本属性决定了要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水平,确保科研人员安心于科技创新。当前,要重视发挥农业老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鼓励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干部院校、各类智库、科技园区、专家服务基地、农民合作组织等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技术推广和志愿服务,特别是要围绕着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课题调研、建言献策、发挥余热。要重视科研团队体系建设,以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为主体,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卓越创新团队,当前,特别要重视发挥有经验的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创新团队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章力建 (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导,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会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