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款失而復得的樂器,也是你從不知曉的樂器!

中國民族樂器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分拉奏樂器、吹奏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四大類,

每一個分類的樂器不計其數;

現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民族樂器屈指可數,

大部分的樂器已經失傳!

我們只能從敦煌壁畫或古詩、詞中去發現他們。

“箜篌”是一款彈撥樂器,

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之一。

它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

最早出現在西亞的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西南方向的烏爾城遺址中,

曾發現了一件包金牛首箜篌,

它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

它大概是目前人們發掘出土的最豪華和精美的古代箜篌,

它有着黃楊木雕刻而成的琴胎,

上面用貝殼、紅寶石和天青石鑲嵌着蘇美爾神話

英雄吉爾伽美什降伏野牛等動物的故事形象,

讓人們真實地看到了古代金器鑲嵌匠師們的精

湛技藝、蘇美爾人的藝術風格和他們的精神世界。

後來,箜篌經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

據中國《隋書·音樂志》記載,

箜篌“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

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

將中亞地區盛行的箜篌帶到了中原地區。

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深感箜篌之美,

便令宮廷樂師進行仿製,用於宮廷和郊廟雅樂。

特別是盛唐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和發展,

人們不但會演奏箜篌,而且演奏藝術水平相當高。

豪華宮廷中,樂師們彈撥琴絃,

輕吟高歌,好一番幽靜風雅。

他們彈着箜篌在獨奏、重奏或爲歌舞伴奏,

箜篌與諸多中國古老樂器發出的美妙音韻融爲一體,

讓宮中皇室成員和達官貴人們無不陶醉。

然而,由於箜篌的與衆不同和尊貴以及備受帝王推崇,

它大多隻是在宮廷中演奏,

久而久之,失去了發展根基,慢慢消失了。

箜篌的新生:

1980年3月,我國第一架雁柱箜篌在蘇州研製成功。

是由是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研製!

它張有雙排弦72條,每排36弦,相對應的兩弦同音。

音階按C大調七聲音階排列,

音域A1—a3,達五個八度。

音色明亮、與古箏相像,

泛音效果猶如古琴,表現力十分豐富,

可以演奏琶音、和絃及復調旋律,

尤其演奏揉、滑、壓、顫音效果更佳,

從而形成雁柱箜篌特有的音響效果與民族風格。

達到專業演奏使用水平,

可用於獨奏、重奏或爲歌舞和其它樂器伴奏,

並可與民族或西洋管絃樂隊協奏。

在同年9月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上,

中央民族樂團箜篌獨奏演員崔君芝用這架箜篌,

獨奏了古曲《梅花三弄》並與高胡二重奏《漁舟唱晚》,

箜篌通過壓顫奏法模擬古箏音色,

描繪出祖國壯美的河山和古代漁夫滿載而歸的歡樂情景。

崔君芝當時演奏這架箜篌的圖像,

被載入了《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後來,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在雁柱的基礎上,

1982年又先後研製成功兩種造型不同的小箜篌。

小箜篌的研製成功,

標誌着學習箜篌的人,從5-6歲童年階段就可以拜師學藝!

其一是由王湘設計、蔣柏松製作的手撥式轉調小箜篌,

琴頭雕飾鳳首。

此琴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其二是由張子銳設計、蔣柏松製作的小箜篌,

吸收古代豎箜篌的造型。

這兩架小箜篌,均爲框架式,設有琴柱,

通高115釐米、寬60釐米。

共鳴箱爲立體式雙面琵琶形,蒙以桐木面板。

上方的曲木兩側設有金屬絃軸。

在兩側的面板上,每條琴絃下面都支有一個柱馬,

可上下移動,排列呈雁行,故亦稱雁柱,

它是琴絃振動的傳導體。

張有左右兩排琴絃,共54條。

音域A1—e3,達四個半八度。

現代箜篌的傳播:

崔君芝,是當代我國首位箜篌演奏家;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

她以多種民族彈絃樂器的演奏技巧爲基礎,

借鑑豎琴的彈奏手法,創新了一整套箜篌演奏技法。

演奏時,採取坐姿,

將共鳴箱置於胸前,左、右手分別彈奏兩側琴絃,

也可左手彈弦、右手按弦。

可在雙排弦上運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壓、顫技巧,

具有獨到之處,

還可演奏泛音、搖指、輪指及各種音色變化的各種手法,

並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壓技巧,

由於樂器結構和性能優越,可以雙手同時演奏旋律與和聲。

蘇州民族樂器一廠轉調箜篌音域寬廣,

和聲色彩豐富,音色纖細柔美,

既有豎琴的音響效果,又有古琴、古箏的韻味,

可以完美地表現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和風格。

崔君芝帶着雁柱箜篌先後在日本、香港、奧地利、

新加坡、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瑞士等國家

和地區舉辦箜篌獨奏音樂會。

她三次應邀參加世界豎琴大會,並舉行獨奏音樂會,

把我國的箜篌推上了世界樂壇。

她除了擅長彈奏反映我國悠久文化的民族樂曲外,

還能自如地在箜篌上演奏肖邦、

德彪西等鋼琴大師的作品和世界豎琴名曲,

博得國際同行和各國音樂家與聽衆的讚譽。

一位法國音樂家說:“我從未聽過箜篌獨奏,

原來它是一種東方特有的美。”

在第三屆世界豎琴大會上,

與會者稱頌雁柱箜篌是“豎琴樂器中最美的、

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東方豎琴。”

我國著名書法家啓功先生欣喜題詩:

“箜篌古雅樂,失傳多歲時,振興復創造,喜有崔君芝。

現代箜篌的教育:

如今箜篌教育體系完善,

音樂學院已確立箜篌專業,

配有箜篌等級資格證書以及箜篌教師資格證書等,

每年還會不間斷在國內以及國外舉辦大型

箜篌比賽和演奏會等...

箜篌樂器分小箜篌至大箜篌,

無論你是5-6歲的孩童或11-17歲的少年抑或青年,

都可以循序漸進進行有規律的系統化學習。

蘇州民族樂器一廠作爲中國第一臺箜篌研製成功企業,

我們不僅製作與銷售箜篌,

也同時一直在做箜篌演奏教學的事情。

有多名專業箜篌演奏教學導師,

多年來,以傳承和弘揚中國民族音樂,

積極推廣中國民族音樂和發展箜篌演奏技藝爲己任,

既能滿足音樂愛好者的迫切需要,

也爲國家培養了大批箜篌演奏人才。

如您和家人、朋友是對箜篌音樂以及演奏感興趣,

可隨時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