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那些附加的功能从爱情上撤走,能拯救人生的不在别人,只有自己。

为什么不爱了,分手了会这么伤害你

恋爱中的分手、不爱是一件发生频率非常高的事情,但是似乎也是一件让人感到很害怕的事情,甚至很痛苦的事情。

尤其对于一些人来说,分手、恋情的终结对她们造成的伤害似乎总是比别人重,以至于有些人深陷在这种痛苦中好几年走不出来,甚至终生走不出来——陷入到拒绝再恋爱的冷漠里,再难敞开心扉,还有的人为情自杀。

也有的人陷入恋爱—受伤—恋爱—受伤的死循环,每一次都痛的死去活来,总之,他们总是在“为爱受苦”。

 

我的朋友曾雪就面临着这样的处境,这么多年来,曾雪似乎总是在“为爱受苦”,情感之路一直不顺,总是在不停的陷入恋爱—受伤—恋爱—受伤的死循环。

而每次失恋,对她造成的打击都是很大的,以至于几年前一次打击,曾雪说:“我再也不想恋爱了,太痛了。”

 

心如死灰的曾雪皈依了基督教,从此只爱上帝。

 

做为一个咨询师我很理解曾雪,在那种破碎的边缘,或许唯有上帝可以全身心的医治她绝望的心,当然在此之后的岁月里,曾雪也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咨询,现在她已经可以慢慢的看到自己以前的那种模式,旧的自我褪去,新的自我长出来。

 

在咨询室中,像曾雪这样因为感情问题受伤的来访者不在少数,每次分手或者恋爱终止,都能给这些人造成非常大的伤害,以至于他们靠自己的力量似乎很难摆脱这种痛苦。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为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说,分手或感情终结对一些人会造成如此大的痛苦?而对另一些人似乎影响并不大?(可能也会经过一段低潮抑郁期,但在时间和程度上完全达不到前一种那种程度)

导致这两种人不同反应的最大根源在于,恋爱对于这两种人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对于前者来说,恋爱对他们具有功能上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证明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他们特别需要被爱,如果一旦不被爱,就会引发他们潜意识里的“不被爱”的创伤。所以,对这种人来说,恋爱等于被爱,等于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那如果被爱一旦消失,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被爱的价值了一样,附着在被爱之上的自我也就一并受到重创,就会引发巨大的伤害。

 

对于后者来说,他们在恋爱上附有的其他意义很少,恋爱就是看看相处看合不合适,舒不舒服,快不快乐,如果不快乐不舒服,那就终结,如果快乐舒服,那就继续。而没有附带很多我是否值得爱,他到底有多爱我,爱情到底存在吗,这样的问题。

 

他们有自爱的能力,比起依赖别人,他们更依赖自己,所以他们更会照顾自己,爱自己,这样即便别人的爱撤退了,他们依然有自己的爱做支撑,虽然会难受,但不至于会自我坍塌破碎。

 

看上去是很简单的两种区分,就是有无自爱能力。但可能牵扯到心理发育或者心智发育的不同阶段。

对于没有发展出自爱能力的个体来说,他们不具备处理亲密关系的破碎带来的冲击的能力。

伤害你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你的幻想

其实绝大多数像曾雪一样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每次失恋让她们如此痛苦的并非是对方那个具体的人,而是她们对所谓的“爱情幻灭”这件事痛苦。

而爱情幻灭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把爱情理想化或者把恋爱的对象理想化,之所以要把爱情或恋爱的对方理想化,是因为他们需要借助理想化这面镜子满足早年缺失的“全能自恋”,即把你理想化,也就等同于把我理想化,如果你是理想化的,那么我也是理想化的。

 

处于此种状态的人在恋爱中并不关注对方真实的一切,他们只关注对方是不是爱我,有多爱我,只要他爱我,似乎我就是无比好的。而并不关注对方的感受,对方跟我在一起是不是合适,他们不具备判断对方一些行为背后动机的能力。

此时,对方的行为似乎只有两种含义:

 

  • 爱我——我是好的

  • 不爱我——我是不好的

 

也就是此种状态的人会根据对方对我的表现来确认“自我”的好坏。他们没有从自身出发的可以支撑起自己的“自我”的能力,由此构建了一种在自我上完全依赖对方的关系。

 

那么,当关系破裂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自我坍塌了。这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巨大的幻灭和伤害。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一个“全能自恋”的阶段,全能自恋既是对于父母的全能夸大,也是对于自我的全能夸大,这时我们会有夸大的自我和理想化的自我,也有对别人的全能夸大。

 

但在逐渐的成长中,这种“全能自恋”会不断受到挑战,婴儿会不断面对现实中出现的挫折。

如果这些挫折的程度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婴儿就能逐渐从“全能自恋”中摆脱出来,逐渐接纳现实,接纳现实的不完美,而逐渐发展出应对现实的能力和内聚性的自我。

这种应对现实的能力和内聚性的自我可能包括自我陪伴能力、自我安抚能力,自我肯定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和自我,一个人开始摆脱完全依赖外界去满足自己的模式,并学会了自我照顾,自我关怀,也就是自爱。

但在一些情况下,很多人在早年发育的“全能自恋”阶段,经受的挫折太大——养育者或环境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抱持和共情,以至于婴儿没有能力从“全能自恋”的阶段中出来。

他的心理发展就会持续的固着在这个阶段,停留在全能幻想里,所以在恋爱的时候,会继续的把这种幻想投射到恋爱的对象身上,以此继续心理上固着的“全能自恋”阶段。

一句话,此时恋人爱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理想妈妈”的味道,当事人正试图从“理想妈妈”这块镜子里获得自己缺失的肯定、关注和认可,来修复早年的缺失——我是好的,我值得被爱。

 

但如果恋情一旦终止,就意味着幻想的破灭,镜子破碎。

 

由此,可以说,自爱的能力正是为了应对现实的不完美和适度的挫折产生的,但是在心理发育中遭受严重心理挫折的人,会影响他们自爱能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幻想的固着。

 

而那些在恋爱中总是受伤严重的人,正是一次次被他们自己的幻想伤害。

缺爱无法被别人成全


严重缺爱的人和不缺爱的人,最大的区别是自爱能力的差别,正是因为缺乏自爱的能力,才表现为前者好像在到处找爱,因为他们认为爱就意味着被爱,只有被爱了,自己才能得到爱。

而后者能够真实的活在现实中,游刃有余的处理自己的感情。

缺乏自爱的背后,是一个人自我认可和自我肯定能力的缺乏,也就是没有解决“我到底好不好”“我值不值得爱”这个问题,而这种缺乏,又影响了随后需要发展的自我陪伴、自我安抚、自我支持的能力。

而这种自我陪伴、自我安抚,自我支持的能力其实在恋爱中是一种可以起到“自我保护”作用的能力。

也可以说,没有发展出自我陪伴、自我安抚和自我支持能力的人,就好比裸露的人直接暴露在不安全的环境(不完美的现实)中,那么恋爱对他们来说,就极容易带来创伤。

 

缺爱的人虽然很渴望爱,但他们只是渴望被爱,他们实际上很难给出别人真正的爱,因为一个严重缺爱的人,此时还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别人,关注别人的感受,具有给出别人爱的能力。

 

所以一旦失恋,他们就会过度沉浸于“你为什么不爱我”“我不够好”“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爱”等负面情绪里,这实际上是对于早年养育者的愤怒和抱怨,因为在这种愤怒、哀伤和抱怨里,做为恋爱对象的需求是不被关注的。

因为如果真爱一个人,应该是想让他好才对,但是在缺爱的人那里,他们想要的只是想要我好。

 

很多痴缠型的关系,看上去当事人无比痴情,但实际上他们解决的也只是自己的需要,并非多么爱别人,替别人着想,他们只是需要借助一个人在解决自己早年跟父母之间爱恨纠缠的关系,或者说自己跟自己之间的理不清的关系。

这里面有很多的情绪需要被清理,很多的情结需要被看见,很多不敢面对的真相需要去面对。

越严重缺爱的人,越执着于向外索取,但这可能会于事无补,甚至可能会让你更加伤痕累累,像我的朋友曾雪,越爱越受伤,越爱越绝望。

此时像这种境况的人,可能最需要做的是去梳理你的成长经历,修复自己早年的心理缺失,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定的自爱能力。

 

或许最重要的是,你需要从一种爱情幻想中走出来,由此,你才能发展出自爱的能力,而当你发展出自爱的能力,你才能更好的享受爱情。

 

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悖论,当你识破一件事情的假象,你才能真正享受它。但也许这也就是很多宗教揭示的真理,打开《圣经》,经书上如此描述爱情:爱如捕风。

所以把那些附加的功能从爱情上撤走,能拯救人生的不在别人,只有自己。

原作者名: 达芙妮

转载来源: 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转载原标题: 具备自爱能力,你才能享受爱情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