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霜暴露改其形。——《汉书·律历志》

▲江南铜屋—朱炳仁艺术博物馆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并使用的金属。早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其制造武器、式具和器皿。

120多年前,朱炳仁的曾祖父创立“朱府义大铜铺”,所制铜器皆是精雕细琢,闻名遐迩,第二代时便已远销京城,成就了“朱府铜艺”的金字招牌。

朱炳仁是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

▲五牛积福

在无铜可做的年代,他自小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历经几十年磨练,既继承了父亲峻厚、遒劲、朴质的书法风格,又自成笔势雄奇、奔放洒脱的格调。

他虽没能亲眼见到祖业的辉煌,却从祖辈们因无铜可刻而忍痛舍弃祖业的无奈与失落中,领略到朱家与铜之间难分难舍的情分。

1978年,铜市场陆续开放,朱炳仁想复兴朱府的铜业,改变当时家家户户里连一块铜都没有的局面。但手上有的,仅是父亲留下来的一把铁榔头。

他从做铜字、铜牌为始,短短数年,便凭借着深厚的书画艺术功底,将“书、画、刻、雕、锻、铸”熔于一炉,重振了“朱府铜艺”,开创出铜雕发展的新局面。

西湖之畔,那座曾于1924年倒塌的雷峰塔,复建后,在新的时代续写了传奇。而为其旧貌换新颜之人,正是朱炳仁。

2002年,朱炳仁在接到重建雷峰塔任务的当天,便挥毫写下一句诗:

“上苍无意留古砖,盛世有心铸新瓦。”

面对专家的质疑,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写出十万字的创作思路,终于说服众人以铜建塔。

新雷峰塔钢骨铜身,铜柱既似木料,又有木料难有的光泽。黑古色的铜瓦、古铜色的围栏、富贵红色的斗拱、金黄色飞檐翼角、黄铜色的风铃……朱炳仁将首创的彩色铜雕工艺用于建塔,成就了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雷峰塔一角

四年后,朱炳仁开创了“熔铜艺术”,突破了铜工艺的传统,打造了他艺术生涯中的又一座巅峰。

谁能想到,这项前无古人的“熔铜艺术”竟是源于一场惊世大火。

2006年5月25日,高达153.9米的世界最高佛塔——常州天宁宝塔,在竣工时刻遭遇了凤凰涅槃的洗礼。清理现场时,朱炳仁意外发现,高温中融化了的铜肆意地流淌在地,形成晶莹的铜珠和姿态万千的融铜结晶体,它们所展现的流畅美令人叹为观止。

朱炳仁把它们视作佛祖所赐的“舍利”,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铜铸艺术中,让铜从模具中彻底地解放了出来。

他欣赏铜的魅力,懂得铜的脾性,也视铜为生命。

他曾称自己是一个徜徉在青铜文化长河中的现代铜匠,带着虔敬的心情追逐五千年的精气。

他说:“铜以前是财富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地位很高。国有重器,家有重宝,铜器是富贵的体现,当时的重器就是鼎。”

“但现在,铜的地位非常微妙,它们逐渐被陶器、琉璃、不锈钢等制品所替代,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

因“藏铜于民,拯救铜文化”的理念,朱炳仁从百年老字号的传人,到享誉世界的现代艺术家,在传承中不断蜕变、创新;从一个普通的铜匠到世界级铜雕大师,他带领着铜工艺走向铜艺术,又致力将铜带回民间。

为了让铜回归至百姓的生活,他入驻天工艺品大厦,以贴近生活的设计来把握现代家居潮流,使传统铜艺在时尚生活中奢华重生。

虽已70余岁,但朱炳仁仍坚持着每日必需的铜艺创作,他将一腔热情化作自由的铜水,将自己的艺术生命与铜艺熔在了一起。铜艺有情,一敲一打见真心,这是“大国工匠”朱炳仁不灭的“铜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