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这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重要性。近两年,成都、武汉、南京等各大二线城市加入“人才争夺战”,相继出台各种各样的落户政策来争取人才。人才,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向是城市发展所急需的。如今二线城市出台的人才吸纳政策,对于众多尚在迟疑当中的大学生来说,的确增强了这些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甚至出现了流行语“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城市放不下灵魂”,二线城市居于这两者之间,又以求贤若渴的姿态迎接人才,来二线城市发展成为了很多大学生优先考虑的方向。

吸引人才是第一步,一个城市能够留住人才才能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从2015年“互联网+”如井喷之势进入市场,IT从业者供不应求,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在一起的思路也令最先抓住机会的一线城市收获了巨大的红利。纵观数次的工业革命就知道科技带来的改变是最大生产力,而将科技运用于市场需要的就是大量的人才。我国二线城市开始主动拥抱人才、创建更优质的人才队伍以促进创新推动的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线城市为经济转型所做出的努力。但引来人才,显然只是一个开始。人才能不能留得住,能否在城市里扎稳脚跟,才是决定城市走向的关键要素。然而从数据上显示,二线城市的人才留居率却并非一片大好。

人才和城市的选择是双向的,城市在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城市。作为“看不见的那只手”,二线城市政府大力度对人才市场的介入其实是与“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方向相违背的。这种介入短期内可能效果显著,但如果没有配套的产业结构和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就难以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制定薪酬标准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人才的薪酬归根结底是由企业来支付的,如果这样的政策导致人才性价比不高,企业并没有获得预期盈利,又何谈高薪酬?如果强制要求企业支付,恐怕会打击企业积极性。成都的企业基数较北上广深小很多,对学历要求相对较高的金融分析师、生物测序等职业也基本没有涉足。身边确实有不少案例一边感叹着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边又投身到一线城市,毕竟人才更多考虑的正是未来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短期内的安稳。这也恰恰是当下二线城市人才政策所欠缺的方面。所以政府应该着力营造能够集聚产业和人才的大环境,把握好“政府调节、市场决定”的总基调。在大力发展热门行业的同时,也应该结合自身城市特点扶持与此相关的行业,做到最强,以此来吸引相关的顶尖人才,以期带动整个城市的活力。(王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