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多鸿儒、莲舍聚清流—著名艺术家王澄下榻淮阳祭拜人祖伏羲、研讨国学艺术

6月23日恰巧是周六,正值“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的盛夏时节。这天傍晚,淮阳莲舍华灯初上,碧波荡漾的池水倒映着岸边的彩灯,与灯火通明的楼阁融为一体,流光溢彩的霓虹勾勒出花木轮廓,形成一幅美丽画卷,分外迷人。著名艺术家王澄携门下弟子二十多人下榻淮阳莲舍,展开了一系列艺术活动。不仅召开艺术研讨会,且畅游龙湖、祭拜人文始祖,进行笔会交流。晚上七点多,周口市市长丁福浩也莅临莲舍,向这位闻名遐迩的老艺术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对他亲至周口地区交流文化艺术,表示热烈欢迎。

早在六月初,王澄先生就来到淮阳。初次下榻莲舍,这座被誉为“周口最美的小院”,其诗情画意的幽雅氛围,就让他赞不绝口。看到先生如此喜爱龙湖岸畔,荷风十里,几位门生老友一致决定,恰逢先生寿诞之际,在莲舍汇集门人弟子,召开为期三天的艺术研讨会。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家们的学术盛事,更如一股“高而不冷”的文化清流融入“一城文化半城水”的淮阳。

“王澄出身书香世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即以一幅康体行书“鉴真遗志”,成为与沙曼翁齐名的全国群众书法大赛一等奖得主。一举成名的他,由此结束了自己18年“外科医生”的生涯,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书画世界中。此后,王澄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屡屡获奖,迅速崛起,卓然屹立于书坛。他从开封文联调到河南省文联,成为省书协秘书长、副主席,负责全面工作,后来还担任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等职,为河南乃至全国的书法艺术和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就在2000年,由于不愿被声名所累,王澄在事业的高峰期毅然“出离”,从此退出书坛,回归书房。”—节选自彭彬杨媛大河美术《澄怀静念铸真魂——访著名书法家王澄先生》一文。

晚清刘熙载《书概》曰:“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诚然,王澄先生也认为,古往今来,能名垂青史的书画大家都是内外兼修才德兼备的。从相关资料了解到,王澄先生不仅擅书画、精国学,且工音律。莲舍主人房墉先生曾有幸聆听后赞不绝口,直呼词曲皆佳。不仅词藻雍容典雅,气象万千,且曲调悠扬如行云流水,扑面而来,穿心而过。

“音符的强弱、音域的宽窄、音阶的变化、音区的设置,犹如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浓淡、线条刚柔、字势张弛、章法疏密,都要跟着感觉自然生出。”在《没事唱唱歌》一文中,王澄如是写道。无数的历史证明,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是有“趣味”、“感性”和“智性”的。他曾多次撰文谈《臆说“隔离性智慧”》《出离与艺术》,对此感触颇多。

这位老艺术家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专业书法,兼及诗文绘事。立“碑体行草书”说,并身体力行。从他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艺术家的创造是心性的创造,能为心所感受,便是存在,否则没有意义。在人间世界的诸多实有之物面前,王澄先生是以心性的驱动来改变现实的存在形态,在想象中进行艺术的变形,进而达到了“寻灵意而忘红尘,会物理而通玄妙”的境界。

在莲舍艺术讨论会上,王澄先生兴致盎然,展纸挥毫,笔走龙蛇,铁划银钩。真可谓“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有诗赞曰,研讨会:高贤追绝学,莲舍敞怀襟。君子原仁论,谁能入此深!笔会:锋奇笔墨殊,字字见机枢。行到会心处,古今随与俱。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王澄先生门下弟子众多,他认为文人应有“振弊起衰”的担当,传承国学传统唯有通过道德教育,古人所尚的“六艺”,也就是现代的“通才教育”。他希望弟子在德行、言语、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所表现,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在这种思想的灌输下,其门下多出俊才。如本次艺术研讨会,弟子郭贯真即兴吟诗为先生祝寿。

诗曰:戊戌夏,三合门同聚淮阳,郭贯真为王澄师祝寿

烟路连桥客舍新,同人不与俗为邻。

龙湖苇合莲波少,太昊陵开香火真。

水墨丹青惊四座,金尊丝管绝千尘。

今宵共摘松间月,奉与恩师作寿辰。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文化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艺术的路途既可山高水长,也可闲云野鹤,既可扣杀神鬼,也可思谋家国。万花丛中,姹紫嫣红开遍,坚持自己最为重要。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6月16日国内首家国学博览馆在郑州开馆,这亦是由王澄先生携众弟子做出的文化大事。“这是我晚年之大幸。如果不去做,那将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王澄介绍,国学博览馆分为经史部和艺文部,内容原创,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高度。这位有着一颗高贵的心灵和炽热情怀的老人,用澎拜的生命激情,带着众多弟子历时五年,筹建这所“国学博览馆”。从总体设计到场馆布置,从历史着眼点的宏观把握到每一个文字,无不倾注其的心血。王澄先生亲手画出二十八位先贤的肖像,亲手调试每一个展示板块的大小、高低、色调、灯光。可以说,整个博览馆都是他精心打造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朵灿烂的生命之花。

在我们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一种具有强大威力和光芒四射的东西,凝聚着东方民族本质的东西,就是我们中原人民不屈的精神和文化品格。它磅礴于天宇和大地之间,生命不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修礼乐安邦,修孝悌安家。”王澄的家国情怀、文化担当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他的学生们,感染着每一个了解他的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如他的学生所说,尽管从未曾思考时代会以怎样的定位加诸其身,但年过古稀的王澄先生仍以蓬勃的激情,以品学道艺不断实现着自我对时代的价值!初心依旧、情怀满满,我们在他在莲舍所创作的一首《点绛唇·初心勉》中可窥得一斑。

初心勉调寄《点绛唇》:

一脉幽香,相俦莲社烟尘远。白苹轻软。红萼尤娇婉。

遥想元公,请许同人愿。非亵玩。净参柔翰。但得初心勉。

中国知识传统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和担当。一个晶莹剔透的心将使某些雅好变成可圈可点的亮色,并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快乐。艺术家都是对身份无忧无惧,不必做势扑,不必为俗媚,守护自己方内之身,提炼自己方外之悟。有为在形下,得到在形上,仍是两两相守,方能在一杯清茶中衬得千里明月,在一枝微揺中嗅得万顷芬芳。唯有在内心与外物的交互作用下,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与精神的独立品格愈发于创造性的前提及其可能中得以显现。

人生留迹于天地之间,理应有点不寻常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丘,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倚剑于长城上的秦皇汉武,在史册的某一页上雄视千秋。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品位。

一个艺术家自始至终都能干净清爽地存在着,无论穿越多少烟雨,都有一颗明亮的内心,方是他们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周口市全面创建“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三川美景的今天,在“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正如许许多多曾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家不会被忘记一样,真正的艺术家不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更是人们的座上宾。

写在文后的话:房墉先生亲托我尽快写一篇文章,礼敬艺术。出于对艺术家的敬仰,无奈之下闭门造车,仓促而就,不成敬意。

作者简介:倪莉:当代艺术名家李逸野先生诗文弟子,河南太康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学教育“山果”公益负责人。中原文化网总编、《海外文摘》签约作家。从事网络写作,有上百篇作品刊登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解放军报》《书法导报》《中国艺术博览》《中国诗影响》等纸媒刊物及各大网络官方主流媒体。《诗画周口,美丽家乡》一等奖获得者。诗歌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选》。主编出版《如见花开—李逸野全国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集》。

策划、编剧多部微电影《妈妈的木的》《槐树槐》《陵之狗》等。

公益微电影《妈妈的木的》荣获2017中国公益节映像奖、南昌纪念建军90周年微电影艺术节“小军号奖”和江苏省第五届网络短片大赛最佳剪辑奖、周口市最佳外宣片等国内六个奖项。策划、作词的两首原创歌曲曾荣获周口市委宣传部颁发的2016年优秀网络作品奖。

戊戌年戊午月戊子日倪莉于龙湖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