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金融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13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一次超过美国,达到6.9%;2016年和2017年前半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更分别高达8.4%和8.8%,高于美国同期的7.5%。电子支付是所谓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得到全球最大关注的一项,构成“新四大发明”中另外两项——共享单车和网购的重要前提条件,触动了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同时,金融风险成为未来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点对象。不同的人对这些现象有不同的评价,但有一点可能是共识,中国金融进入了新时代。

金融新时代的特征

中国金融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最鲜明的特征应该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我们的金融体系中有很多特殊之处,但在所有的新特征中,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到在全球的相对位置来说,互联网金融无疑是最突出的。这一特征给中国金融带来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对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金融领域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金融的现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之间的不协调变得更加尖锐。随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我们的金融体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财政体系、政府相关企业和投资体系仍然是支持高速增长的体系。这个体系有强大的动员资源能力,只要政府指定了方向,就可以将大量的资源调动到该方向,不管资源使用的效率高低,也不管风险的大小。这个体系还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将资源配置到某个方向,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产能和利益,就会产生在同一方向继续配置资源的强烈要求,导致调整方向非常困难。金融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因为财政体系、政府相关企业和投资体系有巨大的惯性,而金融有强烈的配合财政、政府相关企业和投资的倾向。在高速增长阶段,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相关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很大,需求增长也很快,这种系统惯性成本较小,因为快速增长的需求通常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然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高质量发展变得更加重要,我们更加需要不断地调整结构来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美好生活需要,上述的系统惯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和风险就会变得更大。这个问题是中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金融新时代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中国经济和金融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加重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这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

我们怎样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新金融趋势》一书收集了作者温信祥在过去几年中思考相关问题所写的论文,对于我们更好地找到答案很有价值。信祥的特殊背景为找到答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曾在商业银行担任过重要职务,业务范围包含国内、国际多个领域;2013年起,他转战中央银行,先后担任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现任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他的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工作经历,北大数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经济学博士的教育背景,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踪影。

本书的前两部分主要讨论金融与科技融合方面的问题。在《数字货币》这一部分,《数字货币展望》一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对现有的法币系统、金融体系乃至国际货币体系是否会形成冲击等问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字货币提供了基础。作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实践的参与者,作者进一步讨论了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在货币政策方面,作者讨论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指出电子货币的发展增强了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的必要性,也讨论了双向兑换型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铸币税收入和货币指标的准确性的不利影响。在监管方面,作者强调了数字货币可能带来的洗钱、恐怖主义融资、投机等风险,并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科技创新出发提出了监管建议。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区块链的能与不能》一文特别讨论了作为数字货币的重要技术支撑,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最后,作者还以非洲国家的移动货币为案例,探讨了移动支付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应用前景。

《金融科技》这一部分首先在《科技如何改变金融》一文中介绍了科技介入金融的主要领域,包括支付清算、融资、投资管理以及征信等,并从金融机构、新进入者、消费者和监管者的角度分别剖析了科技对传统金融的冲击方式。在中国,科技金融通常被等同于互联网金融。《现代金融产业体系的全新发展机遇: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通道及约束因素》一文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常见业态、创新方向、发展约束和要克服的关口:常见业态为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融资和互联网金融销售;创新方向为显著降低成本、极致的客户体验、大数据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约束为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积累、路径依赖以及金融风险的外部性、滞后性和不对称性;要突破的关口包括服务实体经济关、风险管控关和监管合规关。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之上,《互联网金融的中国道路》、《谁的互联网金融?》和《迎接互联网金融的春天》等论文探讨了中国互联网金融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特别强调以技术变迁推动制度变迁,以制度变迁迎接技术变迁,以争取技术和制度双重红利。《从货币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创新和监管》一文将这样的探讨聚焦于第三方支付这一特定业态。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对银行业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作者在商业银行的工作经历为回答这些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互联网银行的挑战和机遇》和《主动降维应对互联网金融攻击》等两篇论文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互联网金融要突破的第一关口就是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中小微融资,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风险,如何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防控自身风险之间寻求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互联网金融能够破解创新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吗?》和《互联网金融也要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究。

“降成本”和金融改革

本书的第三、四两部分分别讨论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对于回答金融体系如何更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这个问题做出了贡献。

我们金融体系的两个最重要问题是金融没能帮助实体经济实现投资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金融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这两个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联系的枢纽是经济结构。一个可以帮助我们将问题想得更加清楚的结构模型是将投资分成两类,一类是政府驱动型投资,另一类是市场驱动型投资。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结构称为中国经济的新二元结构。政府驱动型投资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因为容易动员,但问题是,向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这样的投资惯性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使得政府不得不继续在同样的方向上持续投入。当经济发展还处于量的扩张为主的阶段时,这样的惯性带来的效率损失较小,但是当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质的改善为主的阶段时,投资方向的调整对于效率的重要性更大,这样的惯性带来的效率损失就更大。在我们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惯性越大的结构效率越低。

新二元结构中,还有一个特点是政府驱动的投资对资金成本不敏感,因为这部分投资的背后,有着强烈的软预算约束预期,就是说,但投资出现问题时,预期会得到政府的帮助来度过难关。对资金成本越不敏感的经济结构,资金成本就会越高。所以在新二元结构的框架之下,政府驱动投资占的比重越大,惯性越大,效率越低,投资回报率越低,同时对资金成本的敏感度越低,资金成本越高,资金成本更高和投资回报率更低一起意味着风险更大。要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就需要调整结构,但结构调整如果过于突然,又会带来其他的风险。所以需要有定力、有节奏地调整经济结构,金融应该配合这样的结构调整。

本书第三部分的文章《降社会融资成本重在结构性改革》为上述的分析提供了详细的内容。这篇文章特别探讨了在总体资金宽裕、市场化配置资金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为何企业融资成本高。文章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前期项目再融资挤占了当期融资资源”。“银行贷款被前期项目占压情况相当严重。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房地产项目和政府融资平台,由于这些项目期限很长,需要不断追加投入,不但不能收回本金,即使是偿还利息负担也十分沉重”。“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局面始终难以改变的原因,除了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产能过剩、低效率企业还占用着大量的金融资源”。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只有深入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融资难与贵”的三个视角:融资结构、资本约束和信任重建》一文中也谈到“二元融资体系下信贷配给恶化”是融资难与贵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泡沫判断的日本教训》一文则提醒我们经济增长“量增质降”和其它一些结构性问题带来的危害。《多渠道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一文在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风险这一背景下对地方政府的再融资问题提供了思路。第四部分的《经济企稳向好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适宜的环境》一文深刻分析了当前各项改革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做出了一些判断。

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除了需要调整实体经济的结构之外,还需要考虑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这两个方面。《奠定新时期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石—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一文就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认识》分析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制度改革直接关系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利率市场化临门一脚》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这两篇论文分别对利率市场化和存款准备金这两项制度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于金融监管,第四部分的《也谈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四种观点》一文对关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四类观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推进改革的思路。《建议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系统论述了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和应对建议。

住房金融改革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金融如何助力住房供给侧改革》一文从宏观上提出了住房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十三五”住房金融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住房金融发展时间的国际经验和启示》和《进一步深化我国住房金融改革的建议》这四篇文章依次分析了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了主要发达经济体住房金融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十三五”期间如何推动我国住房金融改革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思路。

本书对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更加深入融入全球体系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第三部分《未来五年全球经济金融展望》一文对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做出了前瞻性展望。第四部分《人民币国际化的全新历史时期—“一带一路”与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一文对比了世界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探讨了这些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同时也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后金融危机时期中资银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一文分析了国际金融监管环境和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比较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策略。本书还介绍了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等国外知名银行的成功发展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问题很多都是我们在经济金融领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很有启发性的见解和很有价值的建议,我读了以后很有收获。信祥邀我为他的大作作序,我感到很荣幸,于是就将我阅读本书后的体会写出来供读者参考。我对本书的一些内容的描述反映了我的理解,不可避免地有和书中的原意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我还是请读者认真地阅读原文,我相信读者一定会像我一样得到很大收获。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执行副院长。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