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毕业季,即将走出校园的你,准备好了吗?

毕业季,总是伴随者离别与迷茫,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未知与憧憬。毕业后的第一个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年轻人未来的人生轨迹。因为这决定了在刚毕业这个对整个人生认知的重要阶段里,你将进入到什么样的行业,以及——将会与谁同行。

这个毕业季,我们特别规划了地平线“毕业季”学长系列。这些学长们有着不同履历,对于人生也有着不同的感悟,却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一样的执着和坚持。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最近在视频网站上爆红的“南大段子手学长”——余凯。

“南大段子手学长”是余凯在一系列国家级专家头衔之外获得的新“头衔”。这个“头衔”怎么来的?这就要从几天前南京大学的毕业典礼说起。

6月20日,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余凯作为南京大学杰出校友代表参加了南京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并作了主题演讲。

(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余凯胸前别了两个徽章。红色的是南京大学校徽,银色的,当然就是地平线的“司徽”啦)

而现场的南大小伙伴则把这段演讲上传到了某视频网站,然后……就成了这样👇

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让这段演讲一夜之间获得了56万次观看?

原因当然是:

比如余凯在演讲中说自己当年作为留校的研究生,亲自送走同班同学们离开校园时内心非常落寞——尤其是想到他们马上就能赚很多钱

(读过研的你们懂的)

再比如,他还说大学时该逃的课一定要逃

(当然,逃课后干嘛大家心里要有数)

那么,难道这篇网红演讲的内容只有段子?不可能的!这篇演讲当然讲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他告诉在场的学弟学妹们Don’t follow rules(要敢于打破规则)以及Find a mission, then all in“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值得为之全身心投入的使命”。

好了,废话不多说。接下来为大家奉上这位“新晋南大网红学长”的演讲全文:

守正出奇,追逐使命,从诚朴走向雄伟

by 余凯

各位即将毕业的同学,大家好。

祝贺各位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我知道,你们一边留恋大学时光,同时也一定对未来兴奋不已。正好2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也是本科毕业生中的一员,但是不幸的是,作为留校研究生,我几乎亲自送走了每一位同班同学离开校园,我看着曾经热闹的宿舍变得空空荡荡,内心很落寞,尤其是想到他们马上就可以赚很多钱。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一直都影响着我。南大的校友都有一种低调朴实,内敛儒雅的气质。建立在这种可贵的精神人格之上,我们应该如何从励学走向敦行,从诚朴变成雄伟,从立德修身的社会清流,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今天想结合我的一些经历,分享个人一些另类的思考,这些思考,算不上大事,也不一定适合在座的每一位,但是希望能启发一些思考。

1

Don’t follow rules

不要遵守规则

大部分规矩生来就是要被打破的(rules are mostly made to be broken), 难以想象是吗?这句话竟然是出自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之口—麦克阿瑟将军。

不遵守规则,意味着你该逃的课一定要逃,当然,这句话对你们已经不太适用了。但是人生的大课堂,你一定要突破条条框框,要自己来给自己安排人生的课程表。我在大学的时候,成绩属于全年级top 10%,不算学霸。有一个事实是,我当时其实并不是一个大家眼中的“乖学生”,逃掉了大概一半的必修课,但是南大校园里各种各样的人文,社会和科学讲座和选修课给我很多的营养。而在必修课里,我一直很喜欢数学和物理,而当时在电子工程和科学系里最满足我的胃口的是和物理有关的课程。我记得最难的一门课程是刘晓宙老师讲的数学物理方法,教材是梁昆淼先生写的,我考了年级第一名。后来物理方面的基础让我在人工智能方向受益终身,因为人工智能领域很多奠基性的工作都是受统计物理的影响,很多早期的专家也都是物理系出身。

其实从大学开始,我就在给自己安排人生课程表,在电子系的时候,我折腾很多事情,比如带领系辩论队拿到全校辩论赛冠军,这应该是理科系第一次在南大拿辩论赛冠军,拿下南大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挑战杯奖项。

在南大学习六年之后,我去德国慕尼黑读博士和工作六年,然后去美国硅谷工作六年,后来创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家人工智能研发机构,到创立地平线—中国第一家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在不到三年时间,估值超过100亿人民币,成为全球瞩目的人工智能技术先锋企业。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德国西门子研发中心做研究员。记得上班第一天,我的领导Volker Tresp博士给我一本关于职场宝典的书,一共十条,其中第一条大概意思说be ready to say sorry to your boss。天呐,我的老板竟然第一天就教我不要听他的话。我和这位前老板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Don't follow rules,深层意思是不墨守成规,做事主动积极,寻找创造性的方法,挑战有意义的目标,也不去走别人走过的路,对世界充满好奇,更加敢为天下先。

2

Find a mission, then all in

找到一个使命,然后全身心投入

大概在1996年点夏天,那时候我刚刚升本科三年级,有幸偶然结识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柏龄教授。大概徐老师觉得我比较积极好学,他竟然给了我一间小小的实验室,有电脑能上网,那时候对于本科生这是很了不得的待遇了。徐老师是音频声学的著名专家,但是思路非常开阔,他当时提到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我立刻对这个特别敏感,就像着迷一样,记得第一本书读起来三天三夜,后来我选的硕士论文方向就是人工神经网络解决语音识别鸡尾酒会效应。99年人生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是关于神经网络的,还拿了一个全国最佳论文奖。

99年有个小插曲,有一次我在南园看到计算机系的一张海报,博士生周志华做关于神经网络做人脸识别的学术报告,由于已经错过了,我还打听到周志华的宿舍,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去敲门请教。他今天还在南大任教,我们一直保持着友谊。

从1996年夏天开始,我对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热情和投入,在长达22年中,从南京到德国慕尼黑,美国硅谷,再回到北京,热情从没有改变过,投入从没有中断过!

我觉得人生很幸运的一件事,就是在很早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使命,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并且乐在其中。我的使命,就是不断探究智能的奥秘,研发智能的系统,让人类更加安全,生活更加美好。

什么才构成一个使命呢?我想首先,使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目标,甚至大到几乎不可能实现;其次,使命应该是“利他”的,必须是对社会有正向意义的,让世界变得更好;最后,使命是让自己心甘情愿all in的,必须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在生活经历中听到的最有哲理的一句话,竟然是我在美国的一位买房经纪人告诉我的。当时她带我去看一栋房子,我纠结于这个房子以后卖出去价格会涨多少。她对我说:你应该买一栋你最喜欢的房子,每天早上一醒,看到阳光透过窗外的树梢照进你的卧室,你就心情舒畅的那种,这样你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享受,而不是到几十年后你卖房子的那一刻才有收获。

一个好的使命,会让人在追求的过程中就很享受,从而能真正意义上all in。

最后,我祝福各位学弟学妹,踏上人生新的旅程,保持真诚和儒雅的同时,勇于打破常规,守正出奇,尽早找到自己的使命,全身心投入,从诚朴走向雄伟!谢谢。

这里是演讲结束的分割线

文章的最后,本小编作为地平线普通员工想代表自己说两句:首先作为公司创始人兼CEO,余凯没有独立办公室,他的办公桌就在我隔壁的隔壁;同事们平时都叫他“凯哥”,或者直接叫“余凯”;他本人平时超级萌,经常笑眯眯的,还会冲我们做鬼脸,开会的口头禅是“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难怪他在演讲里说要be ready to say sorry to your boss)。但另一方面 ,他坚持的东西却从来没有改变:比如从公司诞生起就坚持软硬结合的方向,以及坚持基于边缘计算的“算法+芯片+云”的公司战略(这可能就是因为他所说的“使命”)。

总之,来地平线,你会遇到鼓励你不要听他话的段子手老板,以及一群充满活力与使命感的同事。

对了,今天是周五,公司每周五都有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台上有段子手同事讲技术和业务,台下大家则是围着点心和水果吃成一团。

不说了,我去听段子(拿吃的)了

关于余凯

余凯博士,地平线创始人& CEO,国际著名机器学习专家,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科技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深度学习技术主要推动者。

2012 年-2015 年,余凯任百度多媒体部和图片搜索产品部高级总监,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百度研究院执行院长。在百度期间他相继创建并领导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百度自动驾驶团队和百度大脑PaddlePaddle等项目。他曾三次带领团队获得“百度最高奖”。2006 年-2012 年,余博士在 NEC 美国研究院(世界上最早从事卷积神经网络研发的 5 个实验室之一)担任媒体实验室主任。

余凯曾获 2013 年国际机器学习大会(ICML)最佳论文银奖,他也是首位率队在 ImageNet,Pascal VOC 等 国际主流人工智能评测中获得冠军的华人学者。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被全球同行广泛引用, 累计超过 14,000 次。余凯曾任 ICML 和 NIPS 主席,2011 年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任兼职教授主讲课程 “CS121: Introduction AI”。

余凯于 1998 年和 2000 年分别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 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点击“阅读原文”,百亿估值人工智能明星企业等你加入,还能和段子手学长一起办公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