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论国土面积,苏联要比美国大一倍,但由于纬度高,光照和热量不足,加上穷兵黩武的重工业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粮食缺口很大。

相反,美国气势适宜,土地广阔,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大,因此农业发展迅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苏联只能动用大量外汇向欧美买粮食,且在粮食问题上屡屡妥协让步,被卡住命脉。一旦欧美采取经济封锁,在粮食这块束手束脚,苏联人民就要饿肚子。

87岁的袁隆平,配不上“杂交水稻之父”那还有谁配得上?

苏联大饥荒时期

有了前车之鉴,中国为杜绝饥荒,只能研究杂交水稻,将提升粮食产量放在首要任务,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谈好不好吃。

没有产量先谈好不好吃,那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他们可能不知道,杂交水稻有上千个品种,无论是泰国香米、东北大米还是你在食堂吃的那些米,都属于杂交米,全国有超过一半的稻田都是杂交稻。

如今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正是因为手里握着杂交水稻这张底牌,才能在贸易战中从容面对,不受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

换言之,杂交水稻的意义,是帮国家守住了粮食底线。

尽管中国解决了世界 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随着人口和非农业用地的增加,土地压力将愈来愈大,只能研究适应性更强的水稻,比如海水稻。

只有提高粮食亩产,才能养活更多人,才能空出更多耕地来种植其它作物,才能减少劳动力需求,让更多的人去城市发展,这个道理不是很通俗易懂吗?

用经济学家帕尔伯格的观点:“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宝贵时间,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生活。

袁隆平是否沽名钓誉?

一些人还继续刨根问底:袁隆平并没有解决中国13亿人的温饱问题,都是媒体的鼓吹。

他们的逻辑是:中国70年代后的粮食增产,主要依靠化肥技术引进,和杂交水稻的关系不大,袁隆平并没有做出多少贡献。

粮食增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土地,化肥和气候等因素的配合,其中农业高产种子更是核心。化肥的缺点有目共睹,撒再多的化肥,也不可能让盐碱地变成黑土地只是睁眼说瞎话。

此外,从快饿死到半饱状态,属于养活;从半饱到温饱状态,属于解决温饱问题。

不能说没有杂交水稻,中国人就会饿死,但袁隆平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后,的确让更多人摆脱挨饿的状态。

袁隆平不是杂交稻发明人,凭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还抢走所有科研工作者的成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开创某领域的伟人,往往不是最先发现的第一人,科学史上就有很多例子。

在狭义相对论提出之前,洛伦兹、庞加莱等不少人都对相对论的创建做过铺垫,但真正推开相对论大门的只有爱因斯坦。

杂交水稻的概念由日本人最先提出,欧美也尝试发明杂交水稻,后来均无法产业化生产,应用上存在许多问题。

直到袁老发现雄性不育株,顶着被国内群众嘲笑的压力,第一个做出三系法样本,才成为国内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87岁的袁隆平,配不上“杂交水稻之父”那还有谁配得上?

国内的农业科研者才能站在袁老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点都不为过。

不能因为袁老培育的水稻品种,不是现今种植面积最广的品种,就开始质疑他的贡献,甚至恶意贬低。

国家的强大不是一个人造就,杂交稻的发展也不止是袁隆平团队的功劳,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水稻研发者,如石明松、李必湖、颜龙安等专家。

87岁的袁隆平,配不上“杂交水稻之父”那还有谁配得上?

从左到右:石明松、李必湖、颜龙安

就好比海水稻的研究,被誉为“海水稻之父”的陈日胜,带领团队研发“抗性”,而袁隆平团队则主攻“高产”,两个研发方向并不矛盾。

如果袁隆平没有研究海水稻,或许这个领域一直都得不到重视和关注,也难怪会被人误解成,袁老抢夺了他人的劳动成果。

在媒体的聚光灯效应下,报道喜欢主抓典型,遮盖了其他水稻研发者的光芒。一旦没有媒体聚焦,科研资金往往欠缺,令人叹惋。

因此这本非袁老之意,他值得“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成为真正中国精神的代表,鼓励万千学子为国奉献。

87岁的袁隆平,配不上“杂交水稻之父”那还有谁配得上?

87岁的袁隆平,到底图什么?

如果你仔细观察,迈入耄耋之年的袁老,要比语文课本上的模样苍老很多。

87岁的袁隆平,配不上“杂交水稻之父”那还有谁配得上?

他本可以像别的老头一样,逛公园下象棋,遛狗游泳晒太阳,但他没有,依旧弯腰在田里,不断研究新品种。

哪怕是5月28日这天,两院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仍然不见袁老身影,他此时正和团队在青岛试种耐盐碱水稻。

我想起他曾经说的: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自己劳累一辈子,却被一些人说吃饱了撑着......的确,袁老的梦想就是让任何一个人都能“吃饱了撑着”,毕生的追求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一个伟人造就的和平时代,也是伟人纷纷凋零的时代。

那些为了“被媒体忽略的科研人员”而抱不平的人,为了昭彰自己的清醒和心怀天下,除了装模作样地关注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贬低袁老,喊几句“天日昭昭、世风日下”。

如果你真想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做点贡献,就请放下手中的键盘,别在网上骂科研项目劳民伤财,少转发被辟谣多次的伪科学文章,更不要鄙夷农业类专业的大学生。

他们弯腰在田地研究的时候,脊梁比站着的所有人都要直。

对未知领域多一点敬重,对科学少一分指点江山,要感谢一个让你吃饱饭的老人,真的没那么难。

让我们为这个老人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