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故乡诗意赠,清明周口文化兴

———著名作家刘庆邦连续六年返乡开展讲学签赠活动

4月2日至3日,著名作家刘庆邦携其非虚构文学《我就是我母亲》深入周口几个县市,以演讲及现场签赠的互动方式,开展以“弘扬孝道、传承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签赠活动,与广大在校学生和文艺工作者展开心灵对话。本次系列活动共分三场,分别在沈丘槐府、周口师范、淮阳莲舍举行。

同时,这也是翰高人连续六年联手刘庆邦先生,在周口地区开展的(六年沈丘、两年周师、一年淮阳)计九场次近万本书签赠的系列文化活动。是翰高牵手公益、坚守初心的炙热情怀;是对文学名家的由衷崇敬、虔诚追随;更是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

刘庆邦,周口沈丘走出来的著名作家。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红煤》《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刘庆邦先生返乡签赠活动令整个周口文艺界沸腾了,不仅众多的作家、文学爱好者、莘莘学子喜形于色;就连淮阳县委书记马明超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俯身刘庆邦先生身旁为他签赠的每一本书,掀开扉页恭敬递上;周口市副市长王少青听闻连夜赶赴淮阳,陪签赠至深夜的作家共进晚餐。白馍沾蒜泥、乡音飙诗韵的浓郁乡愁……这幕幕周口文化的清明盛世情境,令作家眼热心醉、令莘莘学子暖彻心扉!

一个作家是不是真诚的,一个作品就能看出来,一个作家写久了,他文字里面带着这个作家的气息,带着他的呼吸,带着他的气质。——刘庆邦《小说的种子》

作为此次签赠活动的“主角”之一——刘庆邦的新作《我就是我母亲》,一经问世,就掀起了各界人士和莘莘学子们的阅读热情。该书不同于刘庆邦以往的写作手法,这是一本记录着他守护病重母亲的纪实日记。上半部分“笔记变成日记”,记录了辛酸悲伤的陪伴治疗过程;下半部分“我成了没娘的孩子”,血泪斑斑的句子里隐藏的悲痛让人不忍卒读。

“母亲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她不仅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我精神和灵魂;如今,母亲不在了,我还在,我在继承着母亲的生命……”正是有着对母亲深厚的情谊,让刘庆邦在陪伴、守护病重的母亲期间,用记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母亲的点点滴滴,也才有了《我就是我母亲》这本书。

在周口师范的签赠活动中,翰高员工高明天在听完刘庆邦先生的报告之后,热泪盈眶地写下了自己的感言:“《我就是我母亲》传承弘扬孝文化。百善孝为先,谁说没有信仰,母亲就是我的信仰!谁说没有宗教,母亲就是我的宗教!立身立言先听母亲的话!千好万好母亲对你最好!”

也有人思索:“刘庆邦老师的巨大创作能量的源泉是什么?平和表象下的生命激情与立向高度的内核是什么?”其实,我们从他的《我就是我母亲》一书中可以找到正确答案。这就是平常而神圣的两个字——母亲!是哺育我们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故乡母亲。是饱经多少风霜雨露,却从不言一生辛苦的伟大母亲。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却走不出故乡母亲的视线。

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也是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的粉丝。获得签赠后不忍释卷,当翻完最后一页,没有读完后的酣畅淋漓,而是有种震撼心灵的感伤和感悟。这部日记式的作品,记载了作者母亲患病到病逝的全部过程。从发病、陪伴、治疗,到返乡、病逝、治丧,在文字中偶尔闪现的生活状态和细微的小事中,一位豫东老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如一帧帧幻灯片似的从他笔尖闪现。朴实厚重的行文风格,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轻声细语地拉家常。在缓慢、真切的语境里,体会到母子之间那种深沉的、内敛的爱;领略人间不弃不离的亲情相伴;感受失去亲人的深深绝望和撕心裂肺的疼痛。可以说,刘庆邦先生文字能力已到了返璞归真、信手拈来的境界,有着拙朴不雕的自然之美。他善于发现,往往从一件看似平常的日常事物入手,然后娓娓道来,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哲理,给人鼓舞,催人上进。

“地域文化对一个小说家的滋养非常重要。一是母亲,一是自然,一是童年的生活,是成就一个作家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刘庆邦,周口作家的领军人物,怀着对“家乡朴素人性美的温爱”,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呼应了中国文学的共同思考,并“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某种共同的风格”。这位“舍得投入自己生命”怀着“悲悯情怀、与大众心连心”的著名作家,其创作情怀不能仅归结于怀旧和恋乡,而是“源于心灵,是内在生活”。他认为——写作的过程,也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这也是作家最朴实的情怀初心。

刘庆邦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美好期待。他笔端流淌出来的文字,记录着一代又一代豫东人的梦想追求,与生活状态的不断改善,是豫东平原诗意乡愁的再现。这种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的情怀深沉而单纯,真挚而热烈。

《我就是我母亲》某种意义上,既是作者本人最痛苦的一段生活经历,又是其写作生涯的里程碑。恰恰是这种炼狱般的心路历程,传达出的朴素情怀和孝道美德,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化中,一直坚守的文化底蕴。同时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命脉,是涵养我们民族生命的重要源泉。“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而这种真实的,不虚伪、不造作、不矫情、不粉饰的文艺作品恰恰是当前最需要的,其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更是值得赞美和继承。

没有哪一个有责任感、有成就的作家,不是一个善于思想并具有悲悯情怀的人。这是作家的使命所在。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的今天,周口涌现出来一大批优秀的作家,更有许多文化、文旅、文创团队自觉投身于繁荣发展周口文艺事业的实践中,积极推进家乡文化创新、努力创作文创精品。翰高人在清明时节联手刘庆邦先生,开展的签赠作品文化活动恰逢其时,弘扬孝道、赞美母亲,是文化工作永远的主题。正如翰高人在家乡播撒“花海”的种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东风吹开花千树、三川文创竞繁荣”。

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向刘庆邦先生学习,走出周口、回归周口。讲好周口故事、谱写周口篇章;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传播家乡的文化之美、地域之美;用真情记录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讴歌周口灿烂的盛世美景。正如周口市委书记刘继标在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上所言:“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用奋斗的汗水浇灌锦绣三川,用奋斗的双手绘就大美周口,用奋斗的初心回应群众期盼,用奋斗的豪情铸造周口辉煌。”

“千年潮未落,正是扬帆时”。在一千多万有情怀、有决心、有能力的周口人民共同努力下,周口一定会再现“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盛世辉煌!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周口美好的明天,为了周口人民的幸福,投身到文化、文旅、文创事业中来,为周口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奋斗!(文/倪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