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作爲一種養分

本期視界欄目聚焦十八、十九世紀的法國、中國和日本,分別敘述了法國洛可可藝術的中國風,清廷受西方啓發的琺琅彩瓷器,以及日本的文人畫。每個案例都將異國的文化和藝術與本國現實進行了融合,化爲本土藝術的養分,形成一種全新的藝術風格和潮流。我們關注它們各自與源頭的差異,並稱之爲“誤讀”。這其中,“誤讀”的起源、“誤讀”何在、“誤讀”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出何種新的藝術意義或審美趣味,通過幾個不同區域的異族文化交融的案例,以作窺視。通過深入探討和對比,同時揭露“誤讀”背後的各種動機——藝術內部尋求創作的新鮮來源、少數精英階層對品味的號召、時代或社會對異國的好奇……在這種對差異的分析中,力圖呈現全球化在早期現代時期發生的複雜性過程。

1715年, 路易十四逝世,18世紀的社會風氣在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路易十五統治的宮廷開始出現一種新的藝術樣式——洛可可風格。這是一種具有享樂主義特徵的貴族藝術。人們對17世紀悲劇中那些歌頌犧牲、榮譽的英雄主義史詩提不起興趣了,他們更看重世俗的和伸手可及的歡樂。藝術的理想也從雄偉轉向了雅緻,以及細膩入微的愉悅享受。

洛可可藝術形成的內因是法國本身的需要,外因是東方藝術的影響,日本浮士繪傳到法國,使法國看到了一個從未有的新的藝術世界。 18 世紀初遠洋商輪直接把中國的工藝品運到法國。瓷器的滑潤,絲綢的光澤和其他器皿線條的流暢,使他們的感情爲之一變。飲茶、插花在沙龍中流行起來,室內傢俱追求的是中國式樣,牆面的美化盛行青花瓷風格,因而洛可可藝術風格從發生上可稱之爲“中國——法國式樣”或“法國——中國式樣”。傳教士、旅行家將中國描述成爲一個富足、神祕、唯美的神話世界,在路易十五充滿享樂主義的宮廷文化氛圍中,對中國的想象和渴望達到了高峯。以蓬巴杜夫人爲代表的上流社會女性,渴望華美的絲綢,摺扇,梳妝鏡,甚至一個充滿中國風物的房間。

洛可可—Rococo

洛可可爲法語rococo 的音譯,此詞源於法語 rocaille (貝殼工藝),意思是此風格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爲特色。貝殼、草莖、花朵是洛可可樣式最常用的裝飾母題,畫面中廣泛使用曲線,這種自然主義的曲線纏繞交織,蜿蜒盤旋,營造出充滿生機、自由奔放,非對稱和充滿野趣的自然主義特徵,成爲羅可可藝術的通用語言。

賈斯特·歐勒·米修納設計的煙盒

18世紀並沒有所謂“洛可可”這種稱謂,這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尤其是19世紀30年代之後才廣泛流行的稱呼。

也有人說,洛可可藝術是一種女性化的藝術趣味。18世紀由貴婦們主持的沙龍,在發展自由思想和審美趣味的選擇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風華絕代的路易十五的情婦篷巴杜夫人就是洛可可美術的保護人。

威廉·基爾伯恩(William Kilburn)繪製的絲綢圖案

布歇 《篷巴杜夫人畫像》 1756

洛可可的“好品味”

洛可可最先代表一種建築、室內設計的流行趣味,所表達的情感都是舒適、悅目、自由隨意。後來,“洛可可”的這種審美趣味在建築、室內陳設、流行服飾、甚至妝容中都可見一斑。而中國風就是其典型特徵。

中國風,本質上是一種西方世界中流行的風格,18世紀流行於室內設計、傢俱、陶瓷、紡織品和園林設計領域,是歐洲對中國風格的誤讀和詮釋。在世紀最初的一二十年裏,英國、意大利及其他國家的工匠們開始自由仿效從中國進口的櫥櫃、瓷器與刺繡品上的裝飾式樣。最早出現中國風格的是路易勒弗爲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建造的特里農宮的室內設計。這股風潮迅速蔓延,特別在德國,幾乎沒有哪個王宮府邸在建成時沒有中國房間(如符騰堡的路德維希堡宮)。

華託 《舟發西苔島》 1717

洛可可風格的代表畫家有華託、布歇、弗拉戈納。女性的身體最能表現S型曲線的柔美。洛可可藝術將身體之美進行淋漓盡致的讚美與表現,洛可可的舞臺上總是輪番上演與愛情和女人有關的戲劇。

洛可可藝術不僅在題材上青睞女性,甚至發展出了與巴洛克的強力和莊重不同的女性風格,豔麗而纖弱柔和,畫面中流露出優雅精緻的情調和氛圍。

布歇《阿波羅向牧羊女伊賽揭露神性》 1750

18世紀的審美趣味直接影響了它的繪畫語言,洛可可繪畫有着獨特的敘事方式,它的線條、色調、組織方式都帶有明顯的洛可可式的符號特徵。而異國情調則是一個最令人心馳神往的完美主題。

華託的繪畫語言與中國風

洛可可繪畫的語言結構其一便是線條特色。在保持了對物象的呈現之外,線條力求拋棄單調和追求趣味感,帶有運動感的曲線、輔助性線條的排列,都加強了畫面的豐富性。羅可可素描崇尚曲線趣味,常用C形、S形、漩渦形等曲線造型。長線條在此被拆分、重組,繼而幻化爲富有變化的短曲線。由此,希臘羅馬式的整體與秩序感被打破,這種繁冗、瑣碎處處呼應着法國路易十五時代華麗而複雜的裝飾特徵。

曲線經常出現在畫面中,集中表現在對於頭髮、服飾的細節刻畫中。華託的素描帶有明顯的個人標誌,在他整個一生的創作實踐中,大多數人物都是先畫好素描作爲創作依據。他繼承了魯本斯的風格,並把這種風格和18世紀輕鬆的繪畫手法結合起來,成爲一種新的面貌。他將人體的結構輪廓表現得清晰而鮮明,流暢而富有秩序感的線條本身就有極強的裝飾效果。畫面呈現簡潔明快的氣質。如同龔古爾兄弟1860年所言:華託更新了“優雅”這個細膩的概念,它似乎是線條的微笑、形體的靈魂、材料的精神面貌。

華託 《波斯使館的一員》淡黃色紙 紅色和黑色粉筆 約1715年

一般認爲,華託是“中國風”在法國繪畫中最早的實踐者。1708年至1709年,華託幫助皇家設計師奧德朗完成米埃特宮國王陳列室的裝飾壁畫《中國人和鞍靼人像》。因爲這個房間在1750年間遭到破壞,因此我們僅見一套以《中國人物》命名的的版畫複製品。

華託筆下的中國形象有神明、帝王、太監、鞍靼人、尼姑、音樂家、醫生、園丁等,這中國人的外貌特徵融合了華託的想象。他畫面中反映的奇風異俗、人物面部特徵與服裝樣式對布歇“中國風”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1731年《中國人物》這套複製版畫的出版爲“中國風”的風俗畫題材在法國繪畫中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華託 《中國人物》 版畫 布歇刻

布歇繪畫“中國風”中的想象與誤讀

布歇的筆法也代表着洛可可風格的典型特徵。優雅輕鬆的曲線,圓潤而青春的臉龐,色粉點綴,布歇塑造出了洛可可時代女性的優雅和嬌媚。正如狄德羅所說,布歇有一種確是他特有的筆法,讓他無論在哪一張畫裏畫一個人物,你一眼就能認出他來。無論是描繪高貴的夫人,還是平凡的廚娘,她總是用其極盡溫柔的筆調將人物刻畫得嫵媚動人。在布歇的畫面中,多用簡潔明快的線條,表現結構處也僅用輕柔的調子。布歇擅長表現女性,曲線的運用能夠將身體委婉的線條清晰地呈現出來,柔軟的衣物緊貼着起伏的肌膚,細膩的筆調讓自然豐富的褶皺帶有一種輕盈飄逸的氣息。

布歇 《爲〈美麗的廚娘〉而畫的習作》 暗黃色紙 紅色和白色粉筆 約1734年

布歇也是中國風物的愛好者,在布歇的畫室中可見從“中國陶偶”店裏買來的中國繪畫、陶瓷、傢俱、武器等。東方題材爲布歇帶來了新的創作靈感。1731年,布歇首次接觸遠東題材之後,他的“中國風”創作便一發不可收。1740年,他爲杰倫特的商店創作了《去看羅漢》,同年布歇創作《豐富的中國娛樂》,隨後加布埃勒雨克根據這套作品雕刻系列版畫《五感》,並出版。此外皮埃爾艾維林同樣根據布歇的畫作創作了版畫“四大元素”系列,並在奧古斯都沙龍展出了其中的兩件作品《水》與《火》。上述的這些作品構成了布歇“中國風”繪畫的基本圖式,並運用在九張大幅的“中國風”繪畫作品中,這系列作品在1742年的沙龍上展出,實際上是博韋壁毯二期“中國風”的設計圖,隨後成爲布歇“中國風”繪畫的代表作。相較於華託人物志式的“中國風”繪畫,布歇的作品內容更爲豐富。布歇在繪畫及壁毯設計上的成就及其作品與羅可可審美意識的融合程度,使他對18世紀法國“中國風”審美意趣的確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1]

布歇 《中國皇帝宴請》博韋壁毯設計圖

布歇設計的博韋壁毯二期“中國風”設計圖中有4幅作品,分別是《中國皇帝宴請》、《中國皇帝上朝》、《中國茶飲》、《中國狩獵》,反映了逸樂享受的氣氛,這是受到了洛可可藝術的影響。

布歇 《中國皇帝上朝》博韋壁毯設計圖

布歇畫面中的“中國元素”是根據外銷瓷器上的花紋,人物以及文學描述和傳聞融合之後想象而成的。《中國皇帝上朝》像是一次懶散的貴族聚會,皇帝的着裝滑稽可笑,《中國捕魚風光》、《中國花園》、《中國市集》中,人物的穿着打扮也與當時實際的情形完全不同,人物造型誇張的,衣着服飾富有戲劇化,以及爲了增加畫面的異國情調,生硬地夾在中間的團扇、瓷器等。在《皇帝出行圖》等布歇的畫作中,椰樹作爲背景頻繁出現。這與《中國圖說》中介紹中國植物時繪製的插畫有關。《中國圖說》是阿塔納修斯·基歇爾(1620-1680)的作品。基歇爾是歐洲17世紀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知識淵博,寫作的拉丁文著作就有四十多部,集“自然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機械學家、哲學家、建築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東方學家、音樂學家、詩人”於一身,是典型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被稱爲“最後一位文藝復興人物”。《中國圖說》通過歐洲傳教士在中國各地旅行的所聞所見,不僅介紹了中國及亞洲各地的宗教信仰,還有他們所見到的各種人文與自然的奇異的事物,如中國的動植物、礦產、建築、技藝、文字等,同時附有數十幅精美的繪畫。在植物插圖中有熱帶特徵的植物,被認爲是富有“中國風”的特點,菠蘿和椰樹於是在作品中被大量運用。

經過了華託等藝術家對中國風的實踐,至布歇時期“中國風”繪畫進入成熟期,也形成了一些經典的符號和樣式,它是在綜合了洛可可藝術與“中國想象”之後的再創造。這種富有裝飾性的,唯美的,纖巧的風格是一種脫離現實的幻境,表現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想象。

建築及室內裝飾

洛可可美術最先作爲建築內部的裝飾風格出現。建築師充分發揮想象力,運用雕刻、繪畫、傢俱、鏡面等不同方式,把每個房間設計成輕盈華麗的,充滿歡樂氣氛的空間。牆壁、天花板,採用不對稱設計,以輕柔的粉彩、象牙白、金色爲主導色調。羅可可風格在建築裝飾中又不是簡單地創造一個令人愉悅的內部環境,而是要提高社會地位和自尊。展示着理想的生活模式以及重要的文化和社會事件的場所。

寧芬堡皇宮中的狩獵行宮——阿瑪琳宮。寧芬堡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也是德國最具規模的一座宮殿。但其中的阿瑪琳宮裝飾小巧精美,是典型的羅可可風格建築。

瓷器是洛可可最常用的材料,它象徵着洛可可時代特有的線條、光彩 、色調和優美。還有絲綢般的絢麗色彩和無所不在的曲線趣味,使習慣於整齊對稱的幾何圖案的歐洲人對自然有一種新的感覺,激發了他們對柔和多變的中國文化的嚮往。

花瓶一對 法國賽佛爾瓷器工廠 約1761年

18世紀的法國綴織是洛可可工藝的重要成就。18世紀中期,戈貝林壁毯常常是法國皇室用於饋贈的禮品,布歇任壁毯工廠的總監,是繁榮時代。

當時,威廉•基爾伯恩的紡織圖案非常流行。他將花朵、枝葉藤蔓,用一種自然而合乎常理的技巧排布在畫面上,充滿一種自然、生機,有時候是一種野趣的美。水仙花、茉莉、風鈴草、鳶尾花、野百合、天竺葵、鼠尾掌,以及各種海底奇異的植被,都出現在美輪美奐的設計裏。

威廉·基爾伯恩的絲綢圖案設計

金屬葉、骨架、渦旋、龍紋都是當時定製的昂貴的洛可可傢俱的典範。這是顯示了當時“好品味”的範例,體現了舒適和日常生活的美學的一部分。

傢俱作爲室內陳設的一部分,特別反映着洛可可的時尚。洛可可傢俱的頂峯是在18世紀30至60年代,材料上經常使用紫檀、椴木,紫羅蘭木和紅木。製作工藝上,流行來自中國和日本的漆工藝。除了金屬工藝之外,不同木材搭配,進行各種鑲嵌,綴飾,如使用大理石、摩洛哥皮或織錦。

拋棄平凡,追求優雅、精緻、浪漫的生活方式,這是貫穿洛可可風格的靈魂。

讓-皮埃爾•拉茨五斗櫥 約1745

作爲一種席捲18世紀歐洲各國的主流的藝術風尚,洛可可風格在法國之外的很多地方引起了共鳴, 洛可可風格在威尼斯得到了熱烈的回應。

洛可可藝術體現出來的中國趣味,是歐洲人基於自身大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對於中國風物的詮釋和表達,它是異國情調和歐洲趣味的結合體。歐洲人憑藉一些東方的描述和器物上的形象,融合了歐洲人自身的形象和想象而幻想出來的。這個“東方”或者中國與真實並無關聯,是想象中的第三種存在,根本上滿足了歐洲對東方和中國的想象。如東方的主題往往是描繪了帝王、貴族的形象,場面奢華,生活閒適。這是與洛可可的“快樂”情調相適應的。外銷瓷對中國瓷器的改造,也是在材質、紋樣上儘量滿足歐洲人的需要。如英國公司定製的瓷器多以英國銀器爲模型,或鑲飾金邊,或用玫瑰色,花朵,蝴蝶進行裝飾,使其具有華美的效果。這都是將中國藝術進行改造,從而適應本地需求的結果。“中國風”作品實質上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下法國,以及歐洲對“中國”與“東方”概念的誤讀下的產物,“中國風”無論是興起還是衰落,其本質都是爲了更好地表達時代的審美意志與社會需求。

撰文/楊涓

註釋:

[1]張茜:《“似是而非”的“中國風”——以法國洛可可繪畫及博韋壁毯爲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 end -

ISSUE02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