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着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處暑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 | 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

二候天地始肅 | 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 | “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習俗

出遊迎秋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爲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開漁節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處暑養生

早睡早起

進入秋季後,人體出汗減少,人的機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一些在夏季時潛伏的症狀就會出現,機體也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爲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益腎養肝

處暑節氣,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處暑過後,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此時飲食調養方面宜益腎養肝,潤肺養胃。飲食上宜多喫鹹味食物如荸薺、沙葛、粉葛等。

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除了多喫平潤的食物外,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建議早上起牀後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甦醒過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因爲人的脾胃喜溫忌寒,低於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喫粥補充水分與潤燥

秋天早餐若能喫些溫熱粥或藥膳粥,可說是養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虛、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喫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中醫提醒,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多喝水、多喫滋陰潤燥的食物,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通風透氣,早晚添衣

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爲準,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

一定要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風滌盪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溼濁之氣。

炎帝健管溫馨提醒

處暑時節,天氣多變

適當添衣防感冒,加強鍛鍊身體好

[聲明]本文部分內容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