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技術文章,真實案例分析

文 | 老Q

咱們進行跑步訓練的時候,一定需要注意一個強度問題。怎麼個強度?簡單來說,跑得快強度高,跑得慢自然強度低。按照比較公認的丹尼爾斯的訓練體系理論,跑步訓練的強度會分爲E、M、T、A、I、R這六種。今天咱們大致過一下,大家有個基本認識瞭解一下即可。

E(Easy、輕鬆跑)

對於中長跑來說,E跑就是有氧跑,最基礎的訓練,沒有之一。如果有氧基礎不牢靠,其它高強度訓練就別去想了。

這個E訓練的強度是最低的,它的訓練目的是爲有氧系統打下穩固基礎,增加肌羣肌纖維、肌腱與韌帶的強韌度,提升肌肉端的用氧能力,促進肌肉組織中的線粒體與毛細血管增生,提高有氧酶濃度。

簡單說,這一級強度能打下體能的基礎,甚至還可以改變身體體質,讓你的燃脂率逐漸提高(燃脂率即身體消耗脂肪提供活動能量的比例)。

從一個完整的訓練週期來說,E跑的時間應該至少佔到80%以上。

E跑一般看心率區間,在訓練過程中,讓心率保持在某個範圍,通過控制配速,使得心率不超上限,不低於下限。我們常見到的LSD(長距離慢跑)其實也算是E跑範圍。

▲ E跑訓練範例

M(Marathon,全馬配速跑)

首先要說清楚一下,M跑是個訓練的強度,並不代表着跑全馬就要用這個配速。這個有點小誤區。

M跑訓練產生的生理效果其實和E跑效果差不多,只是強度要更大一級,所以當然會更累。一般M跑的時間長度不宜過高,因爲相對E跑來說,M跑的恢復時間要長不少……也就是說,跑M時間長了(不宜超過2小時),會影響後面的訓練計劃。

我們跑M,主要目的是通過模擬比賽強度以提高比賽的自信心。一般M跑訓練是在比賽訓練週期的最後進行,可以在比賽前熟悉比賽配速,且訓練M時還可以練習邊跑邊進行補給,讓身體習慣在M強度時消化、吸收,讓血糖保持穩定。

▲ M跑訓練範例

T(Lactate Threshold,節奏跑/乳酸門檻跑)

T是個門檻,具體說是有氧和無氧的門檻,是一個比較窄的中間地帶。這個檻沒到的時候,身體就是有氧狀態。在有氧狀態下,身體能麻溜地排除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乳酸。等到過了這個檻兒,進入無氧狀態時,乳酸就排除不及時,會逐漸積累,肌肉就會受到影響(收縮變慢甚至罷工),出現痠痛、疲勞等狀況。

如下圖,就是具體的門檻數據:

練習T強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這個檻兒,例如上圖是4分12秒進入無氧狀態,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之後,可能就提升到了4分5秒。你的比賽表現和比賽成績自然也會相應提升。

T跑一般是跑配速,需要保持配速一定時間(5分鐘以上,不超過20分鐘),跑完後的感覺,應該會比較累,但也比較爽。

▲ T跑訓練範例(組合訓練)

A(Anaerobic,無氧跑)

過了T檻會先進入A強度,也就是無氧狀態了。在丹尼爾斯的理論系統中,沒怎麼提A這個強度,認爲只是個過渡區間。不過對我們業餘跑友來說,尤其初入門的同學,倒是可以把A強度代替下面的I強度來提升攝氧量。

另外,5~10公里的比賽,基本上就在A強度這個區間了。

I(Interval,間歇跑)

如果有一種強度訓練起來欲仙欲死死去活來來勢洶洶,那肯定再無其它,必需是間歇訓練。間歇那麼一兩組之後,生理上的反應是大氣直喘心呯呯亂跳,心理上的反應是各種懷疑人生。一兩組就夠嗎?不夠的,怎麼也得4組……起。多數高手練習間歇得6組,8組甚至10組以上。

跑間歇需要跑出某個極高的配速,且要持續至少2分鐘(一般不超過5分鐘),心率會飈得很高,大致能到最大心率的97%以上,自然會對攝氧系統形成極大壓力,於是乎,通過間歇跑就能夠提升最大攝氧量——也就是提高身體從空氣中攝入氧氣的能力。

不僅是心率高,跑I強度訓練的時候,血壓也會升高,血液流動的速度也會達到極速,來不及排除的乳酸大量累積在肌肉和血液中……簡單說就是痛苦,非常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欲仙欲死懷疑人生了。

所以……最後一兩組間歇跑能堅持跑下來,確實極能鍛鍊跑者的意志力。

▲ I跑訓練範例

R(Repetition,重複跑)

這是高強度反覆訓練的意思,用衝刺來表示R跑也未嘗不可。它的訓練目的在於:鍛鍊無氧系統且刺激肌肉神經反射,提升最高速度。

另外,由於這基本上個人最高速度在跑,動作能非常舒展,各種動作能做到位,也蠻能練習跑步技術,各種跑步技術的指標都會明顯變化,比如觸地時間,比如步頻,比如上拉速度。所以練習跑步技術的時候,不妨練練R跑。

在長時間的E跑(如LSD)之後,跑跑10來秒的R(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叫ST),也能消除E跑訓練後肌肉伸縮速度變慢的副作用。

▲R跑訓練範例

以上即是不同的強度訓練大概介紹,想了解更多推薦看一下丹尼爾斯的那本經典跑步訓練法。

重點是:不同的強度訓練各有目的,一種跑法跑到海枯石爛的做法是很不妥當的。一週三四種不同強度的跑法也是完全沒有重點的。

如果親們想進行各種強度訓練,最好能找到個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一下。不同強度訓練,休息時間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更重要的,怎麼找到自己不同強度區間(包括心率和配速區間),還是挺有講究的。

詳細的評估內容可以參考一下舊文:的幾種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