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每個藝術家都會有一組或是幾組具有代表性的系列作品。由於系列作品創作的延續性,我們可以很好的瞭解到藝術家在不同創作階段創作思想的變化,同時也能從側面反映出藝術家在該創作階段中生活狀態的改變。這就是“系說藝術”版塊創建的初衷。

今天“系說藝術”版塊將爲大家帶來愛德華•蒙克最著名的作品《吶喊》系列,帶大家回到 1893年-1910年——蒙克的創作盛世時期。

1893年到1910年間,從蠟筆到粉彩再到蛋彩畫,蒙克共創作了四個版本的《吶喊》,最早和最晚創作的一幅中間相隔了17年。在四幅《吶喊》中,最出名的要屬那幅現今藏在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的油畫版本。

四幅畫作構圖相仿:一座橋,一條河,橋上有人,河上有船。橋上有三人,兩人站在遠景處,身影模糊,表情看不真切;近處的一位男子,雙目睜大,嘴張開作出驚訝的表情,兩手托腮,因用力過猛將那面孔也擠壓得變了形狀。從這幅畫創作至今的一百多年間,再沒有第二位畫家能像蒙克那樣,如此直白又傳神地以畫筆描摹焦慮與絕望。

《吶喊》清單

1889年可以說是蒙克的轉型期,他開始改用傳統的畫法創作《病孩》變體畫《春》,從而獲得獎學金去法國留學,從師L.博納。在法國,他在研究印象主義畫法的基礎上,轉而對後印象主義和納比派發生興趣。他發現線條和色彩有強烈的表現力,試圖用它們畫出活生生的人們,他們的呼吸、感覺、受苦受難並彼此的相愛。

1892年,蒙克首次到達柏林,很快就在那裏名聲大噪。在德國,蒙克度過了瘋狂而又富有創造力的幾年。在那幾年間,蒙克在一家名爲小黑豬(the Black Piglet)的酒吧中,結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藝術家以及作家,其中就有其密友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也是在那段時間,蒙克創作了他生涯中主要的,也是日後最爲有名的幾幅作品,其中包括《吸血鬼》(The Vampire)以及《麥當娜》(Madonna)。這兩幅畫日後都成爲了《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這一史詩級半自傳式組畫的一部分。而最初版本的《吶喊》,即1893年版《吶喊》,也是此係列22幅組畫中的其中一幅。

吶喊,油畫

現收藏地: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收藏

創作時間:1893年

1893年版《吶喊》現藏於奧斯陸國家美術館中,也是《吶喊》系列中最廣爲熟知的版本。專家從畫布背面的手繪草稿中得出結論:該畫應該是《吶喊》系列作品中創作時間最早的。創作之初,蒙克飽受精神折磨,儘管史學家們並不同意這個觀點。在手稿中,天空部分有一段微小的塗寫:“只有瘋子才能畫出來。”

在這幅畫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該幅《吶喊》是這套組畫中最爲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蒙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關聯。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全畫的色彩是鬱悶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沖突;這一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同樣的紫色,重複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頭部,則留在了蒼白、慘淡的棕灰色中。

在1893年第一版《吶喊》誕生之前,蒙克在1892年創作了《吶喊》的前身——《日落下的黯然:絕望》(Scream called Sick Mood at Sunset, Despair)。該畫的構成與《吶喊》極爲相似,無論是畫中血色的天空、藍綠色的湖泊及風景,還是橋上的三人。儘管該畫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比較創新,然而相比較而言,該畫在畫風上還是不如《吶喊》一般顛覆傳統。

日落下的黯然:絕望

現收藏地:斯德哥爾摩提爾斯卡畫廊

創作時間:1892年

吶喊,蠟筆

現收藏地:挪威蒙克美術館

創作時間:1893年

在該版本發現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1893年,究竟哪一個纔是《吶喊》的第一個版本。藝術史學家們認爲,這個版本的完整度不如其他三個版本,並指出該畫有更嚴重的褪色現象,認爲這是蒙克爲前面那個版本所做的底稿。

吶喊,彩粉

現收藏地:里昂•布萊克收藏(私人)

創作時間:1895年

1895年版本的《吶喊》爲粉彩木板畫,畫中背景兩人其中一人向外望向市景。同時,該畫也是四幅《吶喊》中唯一一幅仍被私人所擁有的《吶喊》。2012年,該版《吶喊》由挪威商人彼得-奧爾森委託紐約蘇富比進行拍賣。僅僅12分鐘的投標過後,便拍出了接近1.2億美元的高價,一舉創下了藝術品拍賣中最貴藝術品的記錄。該畫的買家爲美國資本家裏昂•布萊克(Leon Black)。

紐約蘇富比的新聞發言人達雷爾•洛查(Darrell Rocha)曾說:“在這4個版本中,‘奧爾森收藏’中的1895年版《吶喊》有最豐富的色彩,而且是唯一留有原配畫框的一件,畫框由蒙克手繪油漆,背面題有蒙克在1892年寫的一首詩,被認爲是這幅畫創作靈感的闡釋。這個版本還有一個特別之處:背景中那兩個人像,其中有一人俯身在欄杆上面向遠處的城市風景,這和其他三個版本的形態都不一樣”。

吶喊,版畫

現收藏地:挪威蒙克美術館

創作時間:1895年

同在1895年,蒙克以1893年原版爲標準,印製了45張石版畫《吶喊》,黑白色調,據說45張中他曾選擇少數幾張親自上色。

吶喊,蛋彩

現收藏地:挪威蒙克美術館

創作時間:1910年

1910年,蒙克結束了他在巴黎和柏林的多年遊歷,返回到出生地奧斯陸定居,並創作了蛋彩畫版本的《吶喊》。此時蒙克的心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的焦慮變得更深,1908年時他便開始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開始住院接受治療。

一些藝術史學家認爲,在賣掉1893年那個《吶喊》版本之後,蒙克創作了這個複製畫,應該說這是四幅中最“可怖”的一幅,眼睛空洞成窟窿,人臉塗了更多綠色,身體好像幽靈。有“吶喊迷”認爲,這幅畫中的形象彷彿是惡魔一樣。

趣味解說

長期以來,藝術史家和愛好者們一直把畫面背景中暴風雨般的天氣,理解爲一種恐懼的存在主義象徵,代表着畫中膚色蒼白的光頭男人內心的經歷。然而,在4月25日舉辦於維也納的歐洲地理科學聯盟大會上,奧斯陸大學教授海倫尼•莫瑞(Helene Muri)指出,或許蒙克在畫中表現的根本不是什麼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一種絢爛的雲層現象。

“珠母雲”(nacreous clouds,也稱貝母雲),這種雲彩只出現在日落時或黃昏後,呈現爲稀薄的、蠕動的、色彩鮮明的雲浪狀。“它們的色彩很容易辨識,”莫瑞解釋道,“它們的光彩來自於小冰晶對太陽光的散射、衍射以及內部折射。”

▲2016年2月2日,英格蘭索特伯恩(Saltburn)海邊懸崖上升起的珠母雲

莫瑞教授接受《每日電訊報》採訪時說:“我們能肯定的是,19世紀末期的奧斯陸,確實出現過貝母雲。”儘管她已經在奧斯陸居住了25年,但她也只親眼看到過一次貝母雲。研究者們想象,假如蒙克在某一個意想不到的晚上,目睹了這樣深紅的奇景,他的着迷就不難理解了,更何況他是一個藝術家。

不管蒙克是被自然景象啓發,還是被內心苦痛觸動——或許二者皆有——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真相了。然而,每次提出新的《吶喊》假說總是有趣的,尤其這一回奇異又怪誕的“吶喊雲”假說,更是讓人興味盎然。

如今的《吶喊》已成爲現代人表達苦悶精神的象徵,其圖式通過版畫複製和印刷品所達到的傳播幅度在藝術史上也幾乎可以和《蒙娜麗莎》相比。

蒙克估計沒有預想到,他的這一形象創造會成爲如今大衆文化的經典符號,受到無數”吶喊迷“的追捧,在1961年,《吶喊》成爲《時代》雜誌封面,該期的專題是“內疚和焦慮”;《小鬼當家》中麥考利•卡爾金“驚聲尖叫”;《辛普森一家》中荷馬•辛普森也學此模樣扮演受折磨的北歐靈魂,《吶喊》甚至成爲了後世藝術家創作的源泉,並且湧現出各種版本“吶喊” 致敬愛德華•蒙克。

▲辛普森版本的《吶喊》

▲安迪•沃霍爾《吶喊》

在2014年的弗里茲繪畫大師作品展上,Skarstedt畫廊以約55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一幅安迪•沃霍爾於1984年創作的蒙克《吶喊》混合版。

▲弗朗西斯•培根《尖叫的教皇》

弗蘭西斯•培根就曾表明自己對於蒙克的推崇,《尖叫的教皇》系列作品就是受到《吶喊》的啓發。

▲艾裏希•黑克爾《吶喊》

德國藝術家艾裏希•黑克爾創作於1917年的一幅木版畫:一個男子捂着太陽穴站在一片似乎要爆裂成光束的荒地裏。這顯然是在對蒙克1895年創作的《吶喊》黑白平版印刷畫致敬。

由於《吶喊》系列實在太著名,曾還兩次遭到偷盜者的光顧。1994年,兩名竊賊潛入挪威國家畫廊偷走了1893年版的《吶喊》,1894年被完好地追回。2004年,蒙面持槍歹徒從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搶走了1910年版的《吶喊》,兩年後被追回。

附蒙克創作階段表

1880年——開始下決心畫畫,考進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師從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爾頓(Julius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克羅格(ChristianKrohg)。

1885年——前往巴黎,風格歷經印象派、後期印象派和新藝術造型。儘管風格上是以後期印象派爲主,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其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1892年——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在11月份舉行的畫展,他的繪畫也成了爭論的主題。

1892年至1908年——多數時間在巴黎和柏林,蒙克因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的表現成名。

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深刻,並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住院接受治療。醫院裏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

1909年——回到家鄉挪威,蒙克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於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

1937年——納粹分子把蒙克的藝術宣佈爲“墜落”和“頹廢”的,禁止展出。

1944年1月23日——愛德華•蒙克於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與世長辭。

蒙克是一位異常高產的畫家。去世前,蒙克將自己的大量作品捐贈給挪威奧斯陸市,其中包括約1200件繪畫、7500件速寫和水彩、18000件版畫和13件雕塑。上述提到的五件《吶喊》也都藏於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和蒙克美術館中。

蒙克的每一幅畫都無與倫比地傳達着他對生存和死亡的強烈感受。在他的作品中,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爲一種所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雖然它們依然還是具象的。那種迷途的慾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他那理想主義和非原型的主觀表現,給後來的表現主義以決定性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