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家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执行“幼升小”政策时要求:父母和孩子3个人的户口必须在一处才能上片内学校,否则只能接受调剂。为了孩子在片内入学,一些夫妻二人中有一方户口没在片内的,为此去办了离婚手续。(7月5日《中国青年报》)

“离婚人数增加了一倍,多为30多岁的年轻人。”夫妻户口异地,孩子不能顺利在片区内小学入学,父母为孩子争取在片区内顺利入学,跑到民政局扎堆办理“离婚”手续。导致这一情况出现,源于石家庄市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一个文件,要求“适龄儿童、少年随父母”,随父母双方还是其中一方,文件中并未说明,各区小学在招生过程中一致以“随父母双方” 执行。

孩子父母户口异地,便不能顺利在片区内入学,需视片区内各校招生情况接受调剂安排入学。换言之,如果片区内小学全数满额,父母户口异地的孩子在9月份开学后就可能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尴尬境况。文件中随父母,随父母双方还是其中一方,对于能否学生入学意义重大。

并且,石家庄市基础教育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义务教育阶段以区县为主,不同区县和学校政策不一样,有要求孩子户口必须随父母双方,也有要求随父母一方。同一政策,不同的执行标准,人为地制造“入学难”现象,引起家长的恐慌,给相关家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争端,这凸显出教育部门在执行具体招生政策时没有正确考虑民生需求,缺少一定的民生关怀。

“今年入学的孩子恰好属龙,比前后届的孩子人多。”该副校长的说法同样不能成立,孩子多不能成为通过政策手段限制学生入学的理由。教育问题事关每个家庭,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向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有专家认为,石家庄市教育部门出台这一政策背景,在于教育资源短缺,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但是,应对这一问题根本途径不应该是尽快摸清片区内适龄儿童数量,弥补学位缺口,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吗?教育部门以下发文件的形式,人为设置“幼升小”的政策障碍,政策的制定、执行显然与民心相背而行,民众钻政策漏洞的行为也就无可厚非。回过头来讲,孩子家长不惜以“假离婚”方式来解决孩子的入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诱发家庭矛盾,其担负的婚姻风险和成本也是蛮高的。

近年来,“假离婚”的案例每每见诸媒体报道,或为拆迁补偿、或为购置房产,这次是父母为了孩子入学,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也要分是利民的好政策还是不利民的坏政策,政策的制定者不能只图为自己工作方便而忽视了民众的利益诉求,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要从长远出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文/任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