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期我们说了不少

西湖周边的山名典故

从今天开始

我们就来聊聊西湖外围的山名典故

定山,在城区西南,东濒钱塘江,一名狮子山,海拔151.2米。西北略起峻峰,峥嵘矗立,逶迤起伏,昂首尾,伏地蹲卧,形若卧狮,故又称“狮子山”,或狮山,孤峰耸立,拔地而起,兀然昂首于平川之上,山势别具风韵。“转塘”之名就是来源于此山,上泗旧称“定乡”,出自唐诗“路绕定山转,塘连范浦横”之句二字合成

古时,转塘方圆百里是泾湖浅海湾,定山横峰孤峙水中,钱塘江大潮至此辄折而回,又称“折山”,浙江的“浙”即“折”也,源自此山。《舆地志》曰:“浙江发源东阳、新安,至钱塘。江中有浙山,正居江中,潮水冲山即回入海,故曰浙山,亦曰定山。”

《郡国志》谓在钱塘 ——

县西四十七里。定山突出江中数百丈,江涛至此辄抑声,过是,便雷吼霆怒,行旅为患。其上有可避处,行者赖之。

定山西麓有帅台古迹。每到春秋时节,官府在此操练水战。

定山塔孤悬山上,峥嵘矗立,为外海航船的方向标。

宋时,定山处江边,成为秋季登高观潮的一个好去处。苏轼《催试官考校戏作》诗作有: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又《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云“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所指的就是“十八日的观潮”。《钱塘潮侯图》还有“八月十八日独大于常潮。”此乃天文大潮。而吴越、两宋于是日教阅水军,决非出于偶然。元代文人钱惟善的《浙江耀武》诗,曰:

年年江上习舟师,故事相传劫火池;

春时楼船观晋将,秋风弓弩学吴儿;

素车白马迎风雨,元夷畏虎退三分;

日暮元戎归细柳,散花洲畔凯歌迟。

浙江耀武

钱惟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涨成陆,定山与浮山周围皆平地,被人们开发为一个个村落,久而久之,古泾湖便渐渐被人遗忘了。而今,山下公路纵横,河道密布,车辆川流不息,转塘经济开发区、市委党校等企事业单位星罗棋布。

《西湖志类钞卷之中》载:“定山,高七十五丈,周七里二百步突出。江中风涛至此辄抑声,过此则雷吼霆击矣。其西两峰壁立,名曰龙门。上有龙潭,能兴云雨。宋时春秋习水战,于此有将坛存焉。下有浮屿潭,深聚鱼。

清代《湖上青山集》载:“定山,在县治西南四十里,一名狮子山,高七十五丈,周七里一百步,东北为徐村,岭有范村、朱桥。西为杨村,有坛山。江面有浮山,近富阳界为庙山。突出浙江数百丈,江潮至此辄抑。

谢灵运诗“定山缅云雾”即此。其诗云:

定山缅云雾

我怀谢康乐

朝阳见云树

远望富春郭

江帆间可数

沙鸟静不飞

定山巅有定山寺,寺后有佛塔高耸山顶,远望煞是壮观,为杭富驿道之名胜也。南宋诗人张孝祥(注1)作《题定山寺》诗,有:

不见撞钟千指迎

止闻挂塔一铃语

古屋贮月松风清

骞驴夜入定山寺

佛塔为一座七层楼阁式砖塔,上有檐梁,下挂风铃;风吹铃响之时,古意绵绵。诗中的“止闻挂塔一铃语,不见撞钟千指迎”,便是指古塔上的风铃。

《西湖志》:“定山,高七十五丈。宋时,春秋习水战于此,有将坮存焉。秋时,盖以八月十八日为期,郡人多聚观为戏。今以是日观潮,仍故事也。”宋高宗时,于徐村面江建阅武楼,高宗翠华辇此巡游,江上船 戈戟旗帜鲜明,队队鱼龙飞舞,盖仿吴越水战余风也。不难想象,南宋教阅水军的壮观场面,钱塘百姓的观潮与教阅水军同时进行(定山水战将台遗址今已不存)。

定山寺高僧德秀(注2),《续高僧传》载:“德秀,俗家姓氏,钱塘富阳人氏。少时出家为僧,研习佛典,佛律精严。游历四方名山,以慈悲为宗旨,播释氏之正果。晚年归杭,建寺于定山之西麓,名曰‘灵智寺’。尝哀鬼神之乏食,常于深更施其食,庶几世无饿鬼也。江滨之民倾诚畏服。后终于定山。弟子建骨塔藏其真身。天降舍利七颗,以瓶盛之,亦缄封于塔内。

后人发其塔,见德秀肉身俨然如生,齿上生舍利珠,纷纷而坠,人皆以为灵异,遂叠甓成浮图。常见的白蛇蟠曲塔内,樵牧之童无敢近前者。”

浙民倾诚畏服。及终于定山,颇多灵异,则天宝初载也。迁神座入塔时,天降舍利七颗,门人以瓶盛之,缄于其塔。或发之,见秀齿上生舍利,纷纷而坠。后人遂累甓成浮图。乡人云。恒有白蛇蟠屈守塔,樵牧之童无敢近者。”

钱惟善的《定山十咏》是上泗最早反映当地山水胜景的文学作品。钱惟善借鉴“西湖十景”创作了《定山十咏》,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时间上来推算,“定山十咏”早于西湖十景之后的“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或者,清代的“西湖二十四景”。他的《定山十咏》问世后,引起了世人对上泗的关注,由此,定山十咏已经远远超过其文学价值。“定山早行”,为定山十景之一。

钱惟善在小序中引用了南朝诗人谢灵运《富春渚》诗开头一句“宵济渔浦潭”中二字,“宵济”,就是“早早坐船出行”。

钱惟善作了《定山早行》,诗意中将往昔行旅的艰难写了下来:

前峰月吐四更初,空翠沾衣积雨余;

渔火夜明经略衔,涧云秋重负蘧除;

蓬林虎与人争畔,茅屋鸡催客趁虚;

不似关山行役者,劳劳服贾远牵车。

定山之西,两峰壁立,名为龙门,相传上有龙池,能兴云雨。对岸,古时为渔浦渡。南朝作家沈约作《早发定山》: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定山处于钱塘江岸,东南通渔浦、三江(富春江、浦阳江、钱塘江)口,西北接午山、朱桥、范村、徐村,水陆两路通往富阳、桐庐、严州(今梅城)直至浙西、皖、赣以及闽广,成为杭州的西南大门,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北朝以降,定山一带常有战事:南朝时,刘宋时平定越州,曾在此决战;

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行会稽郡孔觊,为帮助晋安王刘子勋率军进军钱塘江北岸,驻扎在定山;

清代,太平军李秀成攻克杭州一役,在此在过惨烈的战事。

清道光年间,胡敬在《定乡杂著》中写道:

吴越当年筑此台,

英风想见射潮回;

只今惟有山头月,

曾照钱王校武来。

民间传说,从月轮山至定山一线的众多山脉都被人指称秦望山,究竟那一座山才是秦始皇真正攀登过的山呢?古籍的“秦始皇东游,登此山,欲渡会稽,望海,见江涛汹涌,不敢渡江处也,因名秦望(山)”。应该说,定山古渡可能就是秦始皇登山望海、过江去会稽的“秦望山”了?

《咸淳临安志》记载:钱塘有秦望山。”《旧志》云:“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五里一百步。”

清代《神州古史考》载,秦望山在府城南一十里,秦始皇东游登此,欲渡会稽,故名。《吴越史》,唐咸亨中,望气者言,钱唐有王气,命侍御史许浑等赍瘗此。钱氏于上建上清宫,东南有罗刹石,横截江涛,一名镇江石,为潮沙涨没。

据说狮子山就是秦望山,不无道理,定山脚至今留有古海塘渡口遗址,况且,定山离古籍上记载的罗刹石不远。

《吴越备史》云:“唐咸通中,望气者言:钱塘有‘王气’,命侍御吏许浑等赍璧瘗此山以厌之。有诗云:秦望山最多,兹山亦遗址;还从狭中渡,登高望江水;臣斯臣去疾,或有题名字。”

历代杭州志书大多有秦望山的记载,但对它的确切位置却相当含糊。

另一类则将它移至六和塔西,如钟毓龙《说杭州》认为六和塔西的二龙头才是真的秦望山,理由是“钱武肃筑罗城,自此山始。故其龙山门在六和塔西。”因而,断言此山(指二龙头)当为秦望无疑。

注1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生于明州鄞县桃源乡。

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

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官员,颇有政绩。

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故,年三十八岁。

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词》1卷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比东坡如何?”

注2

释德秀,南宋释赞宁所撰《宋高僧传》载:“释德秀,俗姓孙氏,富阳人也。少出肆市,早栖梵宇,当圆检正,护浮囊,匪定常师,留神律府。讲谈之外,尝哀鬼神乏食,恒以深更施其饮食。

撰稿:区划地名处

编辑:辰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