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葉,在美國的一個鄉間小鎮上,有家商店的商主慧眼獨具,從一次偶然發生的事故中得到啓迪,以它爲模式開一代風氣之先,爲商家創立了一種嶄新的慶賀儀式——剪彩儀式。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當時,這家商店即將開業,店主爲了阻止聞訊之後蜂擁而至的顧客在正式營業前耐不住性子,爭先恐後地闖入店內,將用以優惠顧客的便宜貨爭購一空,而使守時而來的人們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便隨便找來一條布帶子拴在門框上。誰曾料到這項臨時性的措施竟然更加激發起了擠在店門之外的人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更想早一點進入店內,對行將出售的商品先睹爲快。

事也湊巧,正當店門之外的人們的好奇心上升到極點,顯得有些迫不急待的時候,店主的小女兒牽着一條小狗突然從店裏跑了出來,那條“不諳世事”的可愛的小狗若無其事地將拴在店門上的布帶子碰落在地。店外不明真相的人們誤以爲這是該店爲了開張志喜所搞的“新把戲”,於是立即一擁而入,大肆搶購。讓店主轉怒爲喜的是,他的這家小店在開業之日的生意居然紅火得令人難以設想。

向來有些迷信的他便追根溯源地對此進行了一番“反思”,最後他認定,自己的好運氣全是由那條被小女兒的小狗碰落在地的布帶子所帶來的。因此,此後在他旗下的幾家“連鎖店”陸續開業時,他便將錯就錯地如法加以炮製。久而久之,他的小女兒和小狗無意之中的“發明創造”,經過他和後人不斷地“提煉昇華”,逐漸成爲一整套的儀式。它先是在全美,後是在全世界廣爲流傳開來。在流傳的過程中,它自己也被人們賦與了一個極其響亮的鼎鼎大名一—剪綵。

剪綵,在從一次偶發的“事故”發展爲一項重要的活動程序,再進而演化爲一項隆重而熱烈的儀式的過程之中,其自身也在不斷地吐故納新,有所發展,有所變化。例如,剪綵者先是由專人牽着一條小狗來充當,讓小狗故意去碰落店門上所拴着的布帶子。接下來,改由兒童擔任,讓他單獨去撞斷門上所拴着的一條絲線。再後來,剪綵者又變成了幹嬌百媚、閉月羞花的妙齡少女。她的標準動作,就是要勇往直前地去當衆撞落拴在門口上的大紅緞帶。到了最後,也就是現在,剪綵則被定型爲邀請社會賢達和本地官員,持剪刀剪斷由花容月貌的衆多佳麗們手中所持的大紅緞帶。

據歷史記載,剪綵的頭一次亮相是在1912年,地點是美國聖安東尼奧州的華狄密鎮。而那位因發明剪彩儀式而一時出盡風頭的店主,叫作威爾斯。時至今日,瞭解這一切的人不一定很多,可是知道剪彩儀式的人卻肯定不會太少。

從剪綵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它最初只不過是人們用以促銷的一種手段,到了後來,它才漸漸地演變爲商務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的儀式。

剪彩儀式,嚴格地講,指的是商界的有關單位,爲了慶賀公司的設立、企業的開工、賓館的落成、商店的開張、銀行的開業、大型建築物的啓用、道路或航線的開通、展銷會或博覽會的開幕等等,而隆重舉行的一項禮儀性程序。因其主要活動內容,是約請專人使用剪刀剪斷被稱之爲“彩”的紅色緞帶上,故此被人們稱爲剪綵。

在—般情況下,在各式各樣的開業儀式中,剪綵都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程序。儘管它往往也可以被單獨地分離出來,獨立成項,但是在更多的時候,它是附屬於開業儀式的。這是剪彩儀式的重要特徵之一。

剪彩儀式上有衆多的慣例、規則必須遵守,其具體的程序亦有一定的要求。剪綵的禮儀,就是對此所進行的基本規範。

目前,雖有不少人對剪綵提出非議,認爲它乃是“勞民傷財”的“多此一舉”,而剪綵自身在內容、形式、步驟等方面也在不斷地日趨簡化,並逐漸地得以革新,但是在實際的商務活動之中,絕大多數商界人士卻依舊堅持認爲,剪綵是不宜被取消,不能被替代的。

具體而言,剪綵一直長盛不衰並且仍然被業內人士所看好,主要是基於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剪綵活動熱熱鬧鬧,轟轟烈烈,既能給主人帶來喜悅,又能令人產生吉祥如意之感。第二,剪綵不僅是對主人既往成績的肯定和慶賀,而且也可以對其進行鞭策與激勵,促使其再接再厲,繼續進取。第三,剪綵可借自己的活動良機,向社會各界通報自己的“問世”,以吸引各界人士對自己的關注。

在上述三條原因之中,最後一條至關重要。正因爲如此,商界人士纔可以理直氣壯地向外界解釋說:規模適度的剪綵,其實是一種業務宣傳活動,而並非只是鋪張浪費,毫無任何收益。在剪綵活動中,量力而行地進行適當地投入,絕對是得大於失的。

當然,在組織剪彩儀式時,是沒有必要一味地求新、求異、求轟動,而脫離了自己的實際能力。勤儉持家,無論何時何地都是商界人士所必須銘記在心的。

從操作的角度來進行探討,目前所通行的剪綵的禮儀主要包括剪綵的準備、剪綵的人員、剪綵的程序、剪綵的作法等四個方面的內容。(武漢羣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可以幫你一站式搞定。)

首先,剪綵的準備必須一絲不苟。

與舉行其他儀式相同,剪彩儀式也有大量的準備工作需要作好。其中主要涉及到場地的佈置、環境的衛生、燈光與音響的準備、媒體的邀請、人員的培訓,等等。在準備這些方面時,必須認真細緻,精益求精,這自不待言。

除此之外,尤須對剪彩儀式上所需使用的某些特殊用具,諸如紅色緞帶、新剪刀、白色薄紗手套、托盤以及紅色地毯,仔細地進行選擇與準備。

紅色緞帶,亦即剪彩儀式之中的“彩”。作爲主角,它自然是萬衆矚目之處。按照傳統作法,它應當由一整匹未曾使用過的紅色綢緞,在中間結成數朵花團而成。目前,有些單位爲了勵行節約。而代之以長度爲兩米左右的細窄的紅色緞帶,或者以紅布條、紅線繩、紅紙條作爲其變通,也是可行的。一般來說,紅色緞帶上所結的花團,不僅要生動、碩大、醒目,而且其具體數目往往還同現場剪綵者的人數直接相關。循例,紅色緞帶上所結的花團的具體數目有兩類模式可依。其一,是花團的數目較現場剪綵者的人數多上一個。其二,是花團的數目較現場剪綵者的人數少上一個。前者可使每位剪綵者總是處於兩朵花團之間,尤顯正式。後者則不同常規,亦有新意。

新剪刀,是專供剪綵者在剪彩儀式上正式剪綵時所使用的。它必須是每位現場剪綵者人手一把,而且必須嶄新、鋒利而順手。事先,一定要逐把儉查一下將被用以剪綵的剪刀是否已經開刀,好不好用。務必要確保剪綵者在以之正式剪綵時,可以“手起刀落”,一舉成功,而切勿一再補刀。在剪彩儀式結束後,主辦方可將每位剪綵者所使用的剪刀經過包裝之後,送給對方以資紀念。

白色薄紗手套,是專爲剪綵者所準備的。在正式的剪彩儀式上,剪綵者剪綵時最好每人戴上一副白色薄紗手套,以示鄭重其事。在準備白色薄紗手套時,除了要確保其數量充足之外,還須使之大小適度、嶄新平整、潔白無暇。有時,亦可不準備白色薄紗手套。

托盤,在剪彩儀式上是託在禮儀小姐手中,用作盛放紅色緞帶、剪刀、白色薄紗手套的。在剪彩儀式上所使用的托盤,最好是嶄新、潔淨的。它通常首選銀色的不鏽鋼製品。爲了顯示正規,可在使用時上鋪紅色絨布或綢布。就其數量而論,在剪綵時,可以一隻托盤依次向各位剪綵者提供剪刀與手套,並同時盛放紅色緞帶;也可以爲每一位剪綵者配置一隻專爲其服務的托盤,同時使紅色緞帶專由一隻托盤盛放。後一種方法顯得更加正式一些。

紅色地毯,主要用於鋪設在剪綵者正式剪綵時的站立之處。其長度可視剪綵者人數的多寡而定,其寬度則不應在一米以下。在剪綵現場鋪設紅色地毯,主要是爲了提升其檔次,並營造一種喜慶的氣氛。有時,亦可不予鋪設。

其次,剪綵的人員必須審慎選定。

在剪彩儀式上,最爲活躍的,當然是人而不是物。因此,對剪綵人員必須認真進行選擇,並於事先進行必要的培訓。

除主持人之外,剪綵的人員主要是由剪綵者與助剪者等兩個主要部分的人員所構成的。以下,就分別來簡介一下對於他們的主要禮儀性要求。

在剪彩儀式上擔任剪綵者,是一種很高的榮譽。剪彩儀式檔次的高低,往往也同剪綵者的身份密切相關。因此,在選定剪綵的人員時,最重要的是要把剪綵者選好。

剪綵者,即在剪彩儀式上持剪刀剪綵之人。根據慣例,剪綵者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但是一般不應多於五人。通常,剪綵者多由上級領導、合作伙伴、社會名流、員工代表或客戶代表所擔任。

確定剪綵者名單,必須是在剪彩儀式正式舉行之前。名單一經確定,即應儘早告知對方,使其有所準備。在一般情況下,確定剪綵者時,必須尊重對方個人的意見,切勿勉強對方。需要由數人同時擔任剪綵者時,應分別告知每位剪綵者屆時他將與何人同擔此任。這樣作,是對剪綵者的一種尊重。千萬不要“監陣磨槍”,在剪綵開始前方纔強拉硬拽,臨時找人湊數。

必要之時,可在剪彩儀式舉行前,將剪綵者集中在一起,告之對方有關的注意事項,並稍事排練。按照常規,剪綵者應着套裝、套裙或制服,並將頭髮梳理整齊。不允許戴帽子,或者戴舉鏡,也不允許其穿着便裝。

若剪綵者僅爲一人,則其剪綵時居中而立即可。若剪綵者不止一人時,則其同時上場剪綵時位次的尊卑就必須予以重視。一般的規矩是:中間高於兩側,右側高於左側,距離中間站立者愈遠位次便愈低,即主剪者應居於中央的位置。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規定剪綵者的位次“右側高於左側”,主要是因爲這是一項國際慣例,剪彩儀式理當遵守。其實,若剪彩儀式並無外賓參加時,執行我國“左側高於右側”的傳統作法,亦無不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