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频繁有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自杀与他杀的事件发生。

起因各有不同

只顾成绩不认其他等学习压力大

心里受到极大委屈又不能倾诉沟通

发达的互联网带来沉迷和负面诱导

问题也各有不同

师生间的矛盾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不正确的方式

朋友同学间的影响

究其背后原因,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缺失了生命的教育。

内观己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看待生命的?

1.惜生

儒家认为君子应当善自惜生。

天地的根本功能是「创生生物」,也就是以「生」为道。天地的覆载生养的功能「生生」,「生生」就是化育无穷即生而又生,所以为血气之勇或小信小义而轻易牺牲生命,都是很不值得的。

在《孟子‧尽心篇上》也劝人不要「立乎岩墙之下」,做不必要的冒险。

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还有「价值生命」需完成,人必须借自然生命以实现其价值生命,因此人必须珍惜生命。

2.共生

《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因此,儒家主张「成己」与「成物」、「立己」与「立人」、「己达」与「人达」。

其实,成就自己是在成就别人和他物的共生关系中实现的。成就自己,同时必须尊重别人,否则,不仅不能成就自己,人们之间也不可能和谐共处。

由于宇宙中人与万物共生、共存,因而所有生命体都应得到充分、持续的葆养而不应该被任意削弱和剥夺。

3.护生

儒家不仅在理论上强调尊重生命,而且在实践上主张保护生命。

孔子主张:「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述而》

儒家认为,只有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人类才是真正地保护自己。儒家主张以「仁民爱物」「诚心待物」的方式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发展的态度,并非将宇宙万物视为与生命无关的外在之物加以役使。

儒家尊重、重视生命并竭力保护生命,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思想已深深地渗透到民族意识之中,并在制度和风俗上时时得以体现。

外察世界

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十二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也就是说,平均每100起刑事犯罪中,就有70起的作案凶手是我们眼中的「孩子」。

孩子是上天恩赐给父母的礼物。我们要去珍惜这份礼物,去享受这个过程,在生命的教育中去触摸、去感受,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与耐心。

一切都需要在「心」上在起作用。

父母教育孩子、对待孩子,一定要懂心,进入对方的心、进入对方的生命。教育做的就是生命的事情,去感觉生命、触摸生命、连接生命。

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都活在信息里、活在虚幻的世界中,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已经麻木了。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将生命回归到它的原始状态中,激活天性,打开心门。

启迪多元思维

这世上什么样的人最残忍?——不懂得什么是残忍的人。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杀人——而是凶手是个孩子。

个体对生命的漠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缺失、扭曲;家庭教育的不规范、不科学、无原则、无底线;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严重不足……等等诸多原因,均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罪魁祸首」。

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联动,立体地去引导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如果只认成绩不管其他,孩子的心智是残缺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开始在重视成长,而非只顾成绩,这是好的趋势,因为教育本该这样。每个孩子的特性不同,不可能用某一学科的分数来评价孩子未来的几十年。

成长是长跑,不是一枪定胜负。

独立的人需要什么,我们就该让孩子去经历什么,然后引导他需要有什么。

正心正举

1.培养孩子共情的能力

对别人痛苦有感知,也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后果,这种能力被称为同理心,也叫做共情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唤起孩子具有感情上的敏锐性、注意力和感觉上的精细」,所以他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观察」。

研究表明,一个正常的7岁孩子,基本就已经具备简单的共情能力了。具体到行为细节上,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学会分享,用简单的方法来防止孩子养成自私的习惯,教孩子心中要有他人。

2.引导孩子敬畏生命的理念

生老病死是自然常态,如同大自然万物兴衰。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等需求如果没有被满足,爱与尊重较高层次的需求便不会产生。

唯有一个充分被关爱、被尊重、能尊重自己的孩子,人格成长上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才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阳光少年。

让孩子去热爱生命,当孩子开始去热爱生命,他首先会珍惜自己,进而更加尊重别人的生命。

3.适当的「惩罚」和「拒绝」教育

教育里必然会有痛苦的成分,抓住关键期,做好必要的「惩罚」和「拒绝」教育。

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

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4.积极地创造吐露心声的环境

重视孩子的感受,在意孩子的想法,将孩子视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不断地创造吐露心声的环境。

最大的委屈不是现场,而是事后无人可诉苦,或说了没人能懂。

如果孩子在外面或家里受了委屈,此时如果有人能懂他、安慰他、引导他,孩子就不会憋屈在心里,可以释放出来,心就通了。

如果从生命的角度来说,大人跟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本该是互等的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在什么时候需要扮演家长角色,在什么时候要做孩子的伙伴,分寸的拿捏很重要。

5.重视生活中的美育

让孩子在美的享受中,感受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美好,学会扬善弃恶。

美学家叶朗提出,应把美育正式列入我国学校的教育方针,他认为:「美育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

拨迷见智

教孩子学会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才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学问。

开启自在之门

德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

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Q:如何让孩子懂得敬畏生命?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