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曾經關係國家命運的大建設,如今只留下不爲人知的三代人。

有必要解釋下什麼叫“三線廠”,這個詞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過,連我也是長大後才懂的。

因爲在50年前,我們的存在屬於國家機密,直到80年代末期才逐步公開。

——起因——

1956年,中蘇關係破裂,開始武裝對峙。

1962年,美國在臺灣海峽多次組織以進攻大陸爲目標的軍事演習,

1964年,美國入侵越南。

——決定——

面對這種緊張政局,中央作出判斷:我國正處於各國敵人的包圍之中,隨時會發生侵略戰爭。而現代戰爭勝利與否,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特別是軍工生產,而當時我國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一帶。而這些地方都在國防前沿,一旦戰爭爆發,必然被敵方摧毀。

因此,中央做出瞭如下決定:

將所有軍工製造、機械製造、化工、精密儀器行業的生產資源,逐步遷入四川、貴州、甘肅、山西等大陸腹地,而且爲了保密,涉及軍工類的工廠幾戶全部設在山區。

這些內陸不宜被戰爭波及到的省份,統一被歸類爲“三線地區”,而這些當時肩負國家興衰重任的工廠,被內部簡稱爲“三線廠”。

而爲了保密,所有涉及軍工的廠全部沒有名字,只有一個編號。113廠就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應運而生了。

——我的童年——

作爲一名三線廠子弟,我就出生在甘肅省隴西縣西北鋁加工廠,而更多的,我們習慣上稱之爲“113廠”,從子弟幼兒園、子弟小學、子弟初中一直到子弟高中,在這裏度過了所有的童年與少年時光。

廠區大門

廠子不遠處有座仁壽山,還記得小時候,爸爸帶我爬山。爬到最高的亭子俯瞰下去,總想找到自己家住的那排房子,可是被鬱鬱蔥蔥的大樹遮住,很難找到,甚至整個廠區、家屬區也被巨大的白楊樹、梧桐樹包裹。爸爸說:大樹長得高,不容易被轟炸機找到。然後就會給我講起他在哈爾濱實習和來到隴西蓋廠房、蓋俱樂部的故事。

父親年輕時在哈爾濱101廠實習留影 第一排右起二

那時候廠區和生活區連成一片,周圍築起一圈圍牆,有學校、醫院、公園、食堂、俱樂部、菜市場、糧油店,基本上不用出廠區,人的一輩子,喫喝拉撒、生老病死,完全可以在廠裏度過。

和周圍的農村孩子不同,廠子里長大的孩子,總帶着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自帶光環般,在這“世外桃源”無憂無慮的長大。

好像是清晨7點,廠子裏的大喇叭就開始播音,伴隨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人們開始喫早飯,騎着自行車奔向車間與學校。這樣的場景,每天隨着喇叭早中晚重複三遍。

家裏的鑰匙用一個毛線繩穿起來掛在脖子上,放學了自己回家,或是貪玩滿廠亂跑,反正廠區也沒多大,而且街坊鄰居都認識,也不擔心跑丟。

俱樂部門前一年一度學雷鋒日老傳統 磨剪刀、修理電器、縫補衣物等

學校里老師講的也都是標準的普通話,所以廠子弟的普通話說得都很好。有意思的是,可能是因爲廠裏的東北阿姨叔叔太多了,以致於普通話有點跑偏,帶着股苞谷茬子味自己都沒察覺,高中畢業離家後,大學同學、同事一聽我張嘴都以爲我是東北的。

還有託兒所、大野地、高地、小樹林、三車間、八單元、機修廠,專門通向廠裏的鐵軌和火車,春天楊樹上掉下來的毛毛蟲、秋天又用楊樹葉幹勞保……

50多年過去了,許多三線廠被撤除,要莫變成普通的國營企業,113廠也沒能逃過時代的車輪。往日的輝煌雖已不復存在,卻足以消耗了幾代人的青春,爺爺輩建設、父母輩在這裏度過一生,我這一輩在這裏度過了整個童年、少年。太多太多隻屬於113的記憶,寫下這些,不是爲了懷舊,而是要記得——

還是想用賈樟柯導演的《24城記》結尾的那句話——“你消失的一面,足以讓我自豪一生”。提名戛納最佳影片,卻在國內禁播。看過片子,有人不知所云,有人卻從頭哭到尾,觸動我們的,是曾經的繁華消失在舊廠房倒塌所揚起的漫天風塵,是曾經的榮耀在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間成了過眼雲煙。歷史的車轍,藏着我們這三代人回味一生的珍貴回憶。

——鄰居郭奶奶的故事——

郭輝郭奶奶

看到金亮偉在掌上隴西上發的名爲《因爲老父親一句話,她決定堅守113廠一輩子》的文章,若不是有人提醒,怎麼都不會想到照片中這個年輕俊俏的小姑娘,竟然就是隔壁房頭郭奶奶。

郭奶奶一家是113廠最早的第6戶人家,她16歲隨老父親郭勵來到隴西。剛來隴西那會兒,一下火車,看到貧瘠、荒涼的隴西,跟老家哈爾濱的差距心頭頓時涼了半截,就問父親:“我們爲什麼要來這麼窮的地方啊?”老父親嚴肅的對她說,“正因爲這個地方這麼窮,所以才需要我們建設,帶動這裏的羣衆百姓走向致富路!”

郭勵 右起三

2008年,老父親郭勵去世,臨終前,他對女兒郭輝說了這樣一句話:“我這一輩走到頭了,你這一輩就留在113廠維護廠子,堅守陣地哪都不要去。我們這一輩老的老了,走的走了,要是你也離開了未免顯得人心惶惶......”

郭勵 左起三

爲了父親的一句承諾,郭奶奶一直守到現在。看着老父親一手建設起來的113廠不斷壯大,走向輝煌。她也跟兒子說,既然答應了你姥爺,你也就哪都不要去......有時候她也想,不要那麼認真,不要那麼死心眼呢?外面有大好發展前途,何必把兒子也留在這裏。可是當他想起老父親的一生,想起老父親交代過得話,還有她當初對老父親的承諾,還是決定留下來......

——記憶中的113廠——

西北鋁加工廠,代碼[113],中國鋁業西北鋁加工分公司,原東風鋁加工廠。三線建設時期國有大型搬遷軍工企業。位於隴西城西郊,是國內三大鋁加工之一,西北最大的鋁加工工廠。

20世紀60年代,正值軍工建設的熱潮。西北兩部大三線建設伊始。1964年,冶金部按照毛主席,中央關於建設大後方的指示,將原哈爾濱101廠[現爲東北輕合金廠]一分爲三,抽調部分設備和人員,在西北建鋁加工廠。經過北京冶金設計研究院、洛陽冶金設計研究院在陝西、甘肅、青海等勘察27處選址後,決定將鋁加工廠建在甘肅隴西。

以101廠的部分設備,在增加一定的設備建一座年產8000噸的鋁鎂加工廠。於是擔任設計的,洛陽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西北有色設計院,瀋陽鋁鎂設計院,南昌有色設計研究院,鐵道部第一勘探設計研究院,和承擔施工的第十冶金建築工程公司,第一公司,第三公司,和第四公司,以及機電,機運公司一共5000多人的建設大軍,開赴渭水河畔,雲集古郡隴西。工廠與1965年7月16日正式開工建設。從無到有,慢慢壯大。

【以上老照片綜合百度貼吧、隴西貼吧,向老攝影師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