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个朋友来找我大吐苦水,因为被一个同事帮倒忙,他差点丢了饭碗。

上周三,大同的老婆从国外回来,他要去机场接,没想到他手头上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完成,同组的杰瑞知道了以后,自告奋勇地对他说:“你回去吧,剩余的工作我来做,你早点回去接老婆要紧!” 大同有一丝丝不放心,毕竟杰瑞刚刚调到这个组,对工作不是很熟悉。

但杰瑞几乎是连推带赶地把他送出了办公室,大同带着谢意离开了工作现场。 没想到,半夜里大同便接到了组长火冒三丈的问话:“怎么搞的,人家明天就要开业,到现在主机都不能正常运行!客户说合作这么久了你们怎么变成这个样子!” 大同百口莫辩,立马爬起来,心急如焚地赶到工作现场,调试运行了很久,几乎是从头来过,才发现是因为杰瑞把参数设置错误了。 那一刻,他突然有种胸口被堵住的感觉,良久无法散去。 第二天总结会上,上级领导也狠狠地批评了大同,”作为一个老员工,这种低级幼稚的错误是无法被容忍的!”大同想要辩解却说不出口,毕竟杰瑞只是一片好心,只好下班找了几个朋友喝闷酒吐吐苦水……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经常会遭遇到这种很想吐槽的瞬间?

· 孩子爸爸说让你歇一会,他来带娃,一转头,他给还在吃奶的娃灌了一大杯大红袍,害孩子一夜哼哼唧唧,你整夜无法入睡; · 被上司虐了一天,回家对丈夫吐吐槽,结果他劈头盖脸地训斥你一顿,然后给你提出“一二三四”的解决办法,你气得嘴都张不开,tmd动不动就给我讲道理? 有的人帮忙,是雪中送炭;有的人帮忙,是雪中埋坑。 为什么有一些帮助会让我们心里感到不舒服?

  1. 靠拯救别人来拯救自己的心 | 投射心理需求无论是“爱心泛滥型”还是“自我证明型”的人,他们都表现得过于热心。在他人还没发出求助的时候,就急匆匆地想来帮忙。他们热心地伸出援手,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对方“需要被帮助”。

那些看起来善意无私的帮助,却不知为何,让人感觉到哪里不舒适。

心理学家罗斯曾做过这样的“投射效应”实验: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

可见,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了。

从“推己”到“助人”这件事情上,有时候会存在一个问题:过分将自己的需求投射到他人的身上,助人之人更多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

电影《复仇者联盟》中的灭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经历自己家园被毁的重大打击后,产生了扭曲的价值观情结。每次去到一个星球杀掉一半的人后,他都会向活下来的另一半人宣称,这是自己无上的“善举”。事实上,他可能没有觉察到,这是为了弥补当年的遗憾,拯救当时那个孤独而悲怆的自己而已。

这种“投射式帮助”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比如当你享受着一个人吃饭的清静时,别人觉得你很可怜于是来加入你,是因为他自己内心的投射;最经典的还有你妈逼你穿秋裤是因为她觉得冷,等等。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说法,大意是你应该充分感谢那个给你提供助人机会的人。因为这次机会,你满足了自己“想帮助他人”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被帮助的人反而是“施”者,助人者则变成了“受”者。

为什么明明是被帮助我却感到不舒服?可能因为,对方只是靠拯救你,来拯救他自己罢了。

2. 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 自恋心理需求文章开头的Jack,就是一个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类型,还让人有苦说不出。他们和“自我证明”型的人一样,助人的动机往往是出于想证明某些东西。

我有一位来访者,是单位里出名的热心肠,无论谁遇到点困难的事情,只要她知道了,她一定会去帮忙,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大家有时候也会躲着她,生怕她又来帮倒忙。这件事情一直很困扰她,最近,她被查出来患有严重的乳腺疾病。医生了解她的情况后,建议她需要调整情绪,并推荐她来接受心理咨询。 在咨询中,我发现,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做人好累”。 原来,她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对她家教很严,要求她处处为他人着想,那些话几乎是刻进了自己骨子里: “我们家的人都是好人,你要当好榜样。”

“你要多为别人考虑,不要老想着自己。” 一路成长,她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只是很多时候,她觉得这样帮人很累,对方也常常并不感激,最终她的身体便出了问题。 其实,生活中像这位来访者那样“吃力不讨好”的人并不少。 · 一方面,他们助人的动机与道德感相关:他们需要向自己或者别人证明自己是个好人、好的家庭成员、或者好的伴侣。 · 另一方面,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可能同时埋藏着“自恋”的心理需求:通过帮助别人,他们会获得一种“我比对方更强、更优越”的自我价值感。 这两种动机都可能让他们不愿意退出自以为的“帮助”。但事实上,你一定能够感受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满足”:他们的行为更多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你。于是,助人者累,被助者往往也显得并不感恩。

3. 剥夺他人体验经历 | 控制心理需求“经验说教型”、“喧宾夺主型”、“急于给策略型”的三种类型的共同点在于:不信任。比如家人不相信你可以独立办好一件事情,并企图以代劳来阻止他们不希望的结果发生。

我的另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初二的学生,是学校的班干部,平时寄宿在学校,大部分事情都能够独立完成,跟父母也不存在冲突。每逢周末回家,爸爸妈妈因为心疼他,什么都不让他干,连内裤袜子都帮他洗,然而他却总是因为小事跟爸妈冲突很大。

“他们总是把我当小孩子,屁大点事情都帮我做。要不然就提醒我该干嘛干嘛,我就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生气,我也知道顶撞父母不好,可每次妈妈提醒我干什么的时候,我就特别烦。”

不知父母们是否发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是想帮助他,越是容易招致反感和对抗。因为这些“帮助”背后暗藏的潜台词是:

“我认为你没有能力干好这些事情”

“我不相信你可以靠自己做到”

“还是乖乖听我的,接受你的无能和我的控制吧”

在这样的信息传递当中,换作是你,你也会生气吧?

龙应台说过,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功课需要完成,做不完,Ta永远都无法成长。

如果你越俎代庖,在我们还未寻求帮助的时候就介入其中,或许对我们反而是一种伤害。到了下一次,我们就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人生代价,来完成这一关了。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帮助方式?

说到底,帮助他人,最根本的一点在于起心动念,如果纯粹是为对方利益考虑,对方大多能心领神会。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帮助方式呢?

1. 请尊重我的个人意愿 我希望你无论多么心疼我、想帮助我,都也尊重我的个人意愿。 最近看到上海发生了小学生被砍事件,遇难者妈妈的朋友圈让我感触很深。妈妈说:“不用问,不要慰问。只要记住这个好孩子,我们爱他,他也爱这个世界。”我很认同她。我认为在这样的时刻,也许一般意义上的慰问不再是帮助,而会成为打扰。所以,如果提供不了切实的帮助,那么按照对方的要求,悄悄祭奠,把孩子记在心里,就是对方最需要的了。

2. 请尊重我的个人边界

我希望你在帮助我的时候,尊重我的个人边界,有些事情不是帮的越多就越好的。

就像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如果还替他喂饭穿衣,一个已经成年的男人,妈妈还替他做决定,只会弱化他的能力;这不是帮了他,而是害了他。

如果你越界帮助我,可能会让我失去无数个成长的机会。

3. 我只需要那些你力所能及的帮助

我希望你决定帮忙的时候,是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然的话,你可能会做不好这件事情,并给我带来更大的困扰;或者你委屈了自己,付出太多,内心无法平衡。

4. 请用我能接受的方式来帮助我

我希望你用我能接受的方式来帮助我,根据我的需求来提供适宜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帮忙。因为有时候我要的只是陪伴、宣泄情绪,而不是提供解决办法。

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人,真正懂得怎么去帮助别人;而不是打着“帮助你”的名号,来成全自己。

本文属于天音心理咨询中心网络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